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1-12-0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石湖实验小学归晴燕

亚太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统计图三角形思维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石湖实验小学 归晴燕

素质教育的落实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成为教师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能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促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学习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逻辑思维能力指的是合理且正确思考的能力,也是对事物进行概括、观察、推理、分析、判断的能力,强调用科学的逻辑方法来准确表达思维过程。通常,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表现为:一方面是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思想和模式有所变化,以传统的优点为基础进行创新变革,旨在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积累数学知识,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发展逻辑思维,感知现代化教学的优势,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延伸。另一方面是为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可塑性强且学习速度快,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更好地辅助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比如,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能从形象和感性的认知上升至抽象和理性的认知,提升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求,强调对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加以培养,即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抽象、综合、概括、比较、分析,学会推理和判断简单的问题。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差异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较强的自制力、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如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照搬传统方法,往往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更遑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加以充分尊重,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实际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各层次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出发,组织小组竞赛和游戏活动,或者是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活跃思维、高效学习,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要想真正实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要求各组成员进行讨论式学习。即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三角形图片,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特点进行观察,大胆猜测三角形的面积;然后鼓励各组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三角形,通过叠、折、拼等方式将手中的三角形转化为其他图形,并合作探究原三角形与转化后图形之间的联系;完成合作讨论之后,教师向学生统一讲授本课重点内容,让学生准确把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二)注重问题引导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直接教授知识,往往会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联,无法用逻辑思维解答复杂的数学问题。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问题引导,通过问题的巧妙设置来引导学生思考和串联所学的知识内容,加强对各知识之间逻辑性的理解,进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以“大数的认识”为例,如若教师只是单纯告知学生10万=100000,学生很难有效认知相关内容,无法形成准确的思维概念。这时教师可以精心设置问题,要求学生计算10万张纸堆在一起有多高。当然,学生无法直接获得该问题的答案,需要对相应的解决方案加以思考,即先对一张纸的高度加以知晓,而一张纸的高度往往难以利用尺子进行准确测量,这时可以用尺子测量一本书的高度,并通过除法对一张纸的高度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得出10万张纸的高度(约为3层楼的高度),进而轻松理解十万的概念,学会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

(三)利用情境导入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想象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利用情境导入的方式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换言之,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考环境,注重与生活的衔接,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寻找数学问题的答案,获得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盲目或随意创设教学情境,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科学设计,在具体的场景中融入学生的喜好。以“扇形统计图”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展开统计分析,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感兴趣或喜欢的体育运动,在此基础上对比和记录,通过统计图的方式展示全体学生所喜欢的不同项目及人数,如喜欢羽毛球的人数为12、喜欢篮球的人数为18、喜欢足球的人数为16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采用哪种统计图能展示和计算出各部分和整体人数之间的关系呢?利用问题导入本课内容,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融入学习活动,积极思考和分析,提高思维能力。

(四)巧用数形结合

由于小学数学课程相对抽象,学生对问题的把握往往难以找到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借助数形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究其原因,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多是以图形思维为主,数形结合的方法能利用图形进行数字的解释,降低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构建完善的逻辑思维体系。同时,数形结合的方法能巧妙结合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将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易懂,帮助学生灵活转化抽象思维与具体思想,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质量。例如,讲授“线与角”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数量与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加以掌握,正确理解直线、射线、线路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和判断能力,增强逻辑思维的灵活性,为后续垂线与平行线的知识点学习打好基础。又如,讲授“认识厘米和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按照横和竖的方式分别粘贴10cm和9cm的纸条,并提出问题:大家能否猜出哪张纸条更长呢?很多学生通过视觉感知会认为竖着的纸条更长,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直尺测量并标出两张纸的长度,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测量方法,鼓励学生自行上台测量。然后具体说明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如米的单位适用于高大的物体,厘米的单位适用于矮小或较短的物体,如书本、铅笔等。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促使学生有机联系日常生活与理论知识,强化学习兴趣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组织实践活动

综合是逻辑思维能力中最为重要的思维活动,强调学生对某个现实问题加以解决时要灵活调动相关知识,学会从数学角度分析问题的解答方案。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逻辑分析,如综合、观察、推理、分析等,学会灵活运用数学所学,进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以“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每天平均运动时间用表格的方式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运动时间长度段的自主划分、统计图间距的确定,在此基础上进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然后引导学生对不同时间段的人数分布情况进行观察,推测班级的人均每天运动时间,并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计算班级的人均每天运动时间,将其与推测的结论相对比,进而分析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或出现误差的原因。如此一来,学生能自行整合所学知识,综合进行数学运算和统计分析,优化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三、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展望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需要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尊重学生差异、注重问题引导、利用情境导入、巧用数形结合、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未来,相信会有更多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变革有更多的创新。

猜你喜欢

统计图三角形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画一画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