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涵养法治素养的三重路径——以八年级下册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为例

2021-12-03福建省福州江南水都中学周燕春

亚太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案例法治青少年

福建省福州江南水都中学 周燕春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强调,青少年需从小培养法治观念,形成法治思维,树立法治信仰,促进自身健康全面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是根据《大纲》编写的法治专册教材,通过全面介绍宪法的内容和宪法精神,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涵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因此,思政教师要通过深入解读文本、运用法律案例、践行法律生活等途径,进一步创新思政课法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借助多方合力拓宽法治教育渠道,以增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崇尚法律的现代公民。笔者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为例,谈思政课涵养青少年法治素养的三重路径。

一、文本解读,明法之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是依据《大纲》精神编写的初中法治教育专册,要落实好法治教育专册教学,涵养青少年法治素养,教师首先要立足教材,对每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准解读与发掘,从而为法治素养的涵养提供准确的文本支撑和法律依据,真正为学生答疑解惑。文本解读要遵循“宏观把握—逐层分析”的思维进路。

(一)宏观把握,对标引领

课程标准是关于学科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和实施建议的指导性文件,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相应内容应达到目标的期望。《大纲》作为法治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对教师把握法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向能起到引领的作用。在每一课的教学前,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对每节课的基本要求,结合《大纲》的相关精神,对本单元本课题进行宏观的把握。

例如,八年级下册“尊重自由平等”一课所对应的课标内容是“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及“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在《大纲》中,本课对应的要求是“总体内容”中的“将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法治等理念,宪法法律至上、权利保障、权力制约、程序正义等法治原则,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权利救济等法律制度,与法律常识教育相结合”。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宏观把握若能准确基于课程标准和《大纲》精神,依据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以及学科教育的规律来实施教学,就像火车在既定的轨道上行驶一样,不会迷失基本的大方向。

(二)深入挖掘,逐层分析

在把握每节课总体要求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学会深入挖掘每课内容,对教材文本进行逐层分析,深入把握教材单元、课题、框题及目题之间的层次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设计。在“尊重自由平等”这一课中,首先教师要明确本课是法治专册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课通过重点剖析自由、平等的核心价值要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由、平等的内涵及其价值,理解法治对自由、平等的保障作用,并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自由平等。因此,本节课第一框侧重于对自由、平等内涵及其价值的把握,第二框则上升到具体实践阶段,是对深化自由、平等精神的具体落实。

在把握课题之后,教师需进一步解读目题与具体内容的关系。第一课第一目“无法治不自由”深刻阐释了“自由”与“法治”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自由的内涵及其与法治的关系,揭示教材文本内在的深层含义,跟学生讲清楚自由的内涵、自由的边界以及自由的实现。在本课中,我们所讲的自由是法律意义上的自由,而不是其他方面的自由;自由是有边界的,自由的边界是不得侵害他人合法利益,不得侵害国家集体利益;自由的实现必须是主体在具备自由能力的前提下,用正当的方式来行使权利。

二、案例教学,辨法之要

法律案例是法治教育的重要支撑。教材中出现的法律原理,特别是第四单元涉及法理学的专业知识,比较抽象,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是很紧密,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因此,脱离法治案例单纯讲授法律知识,这样的课堂是无趣的,也是无效的。教师要学会将法律案例与青少年法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精选并创造性地使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真实性、启发性、典型性等特征的法律案例,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方式呈现案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

例如,在“法眼看平等”一目中,引导学生认识平等的内涵,教师可充分运用经典法律案例来开展法治教学:被告人王某因罪被判处死刑,在执行死刑前突发心脏病并急剧恶化,生命垂危。思考:死刑犯在行刑前出现重症疾病,需要动用公共资源进行救治吗?在本案例中容易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教师可据此开展一场小型的课堂辩论赛。正方:要治,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相同的生命健康权。反方:不要治,浪费国家的公共资源。通过现场辩论,让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通过讨论甚至争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公民在法律面前应受到平等对待。

又如,教师可充分运用教材案例开展法治教学。八下道德与法治教材第102页“探究与分享”栏目,探讨了每年出席全国两会的女代表和女委员的比例问题。对于此处探究活动,教师可呈现近年来全国两会代表的相关数据和女性代表的真实素材,引导学生透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字面含义,进一步得出“男女平等”实质上指的是相对的性别公平和公正。男女平等并不意味着刻意追求女性参政的比例与男性相等,只要选拔机制是公平的,女性就能拥有平等的机会。

在法治知识的案例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把握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精选优化案例选取。教师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精选有代表性、启发性、时效性的案例来开展法治教学,同时,案例的选择还要结合青少年现有的认知理解能力,坚持育人导向。其次,积极创新呈现方式。法律案例的呈现方式尽可能多样化,例如,可采用情景剧、辩论赛、模拟法庭、今日说法节目等形式。此外,除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呈现法律案例外,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采取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方法自主呈现案例,加深对案例的理解,更加深刻感受法治的力量。

三、体验拓展,践法之用

皮亚杰认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从活动开始。通过活动这个中介,人的认识不断形成、丰富和深化。在法治素养的培育中,可以借助恰当的法律实践活动呈现出抽象的法律原理,让青少年对法律产生更加直观的认识,让法治思维进一步运用于学习生活中,发挥它的积极效应。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也提出建议,学校可充分利用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开展法治教育。因此,思政课开展法治教育可借助社会多方资源拓宽法治教育渠道,增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崇尚法律的现代公民。

一是走出去,置身真实法律场景。法律知识源于实践、归于实践。因此,教师可充分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法律真实场景,让学生走出去,直接感受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观摩庭审现场,参观法院、检察院、派出所、少管所、戒毒所等机构,引发学生心灵真实的共鸣,感受学习法治知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可组织学生进社区、街道开展法治宣传,向居民普及法律知识,在宣讲中进一步提升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二是引进来,开展专业普法活动。法治知识不仅要思政课教师来讲,还可以邀请更多的法律专业人士参与进来,构建一支学校法治教育宣讲队伍。例如,学校可与地方公安机关紧密配合,聘请固定的综治副校长,定期到学校进行法治教育;通过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为青少年敲响警钟,护航青少年的“拔节孕穗期”。也可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法治宣传志愿者定期深入学校开展普法教育,举行法治报告,用他们的专业知识讲解法律案例,让法治教育更有新鲜感、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是动起来,创设良好法治氛围。法治氛围的营造对于法治思想的培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可通过校园宣传栏、LED标语、法治教育主题班会、法律知识竞赛、法治手抄报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还可以围绕校园欺凌、抵制毒品、宪法宣传日等主题共同创作微视频、微电影等,营造浓厚法治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中增加法律知识,让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实现法治育人的根本目的。

法律维护着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每一个公民都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治素养,才能更好地推动法治中国的建设。因此,思政课教师要致力于青少年法治素养的涵养,充分挖掘法治教育的教材资源和社会资源,创新思政课法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助力青少年学习法律、认同法律、践行法律,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案例法治青少年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青少年发明家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