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语言 学习表达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手指》为例

2021-12-03福建省三明市沙县教师进修学校吴秀丽

亚太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大拇指丰子恺体悟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教师进修学校 吴秀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对文章表达顺序进行了解,感受文章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感受文章表达的相关方法。在讨论和交流的时候,需要敢于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要有属于自己的判断。在进入第三学段后,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从整体出发来对文本内容进行把控,在品位细节的过程中感受文本的语言,在实践迁移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其表达意识。

一、提炼线索,梳理文本内容

进入第三学段之后,文章的篇幅有了明显的增加,并且文本信息量也在不断增加。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文本梳理的方法,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内容来进行行文线索的提炼,真正做到在“牵一发”中“动全文”。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手指》一课是丰子恺的一篇散文,文章生动刻画了五个鲜明的手指形象,令读者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进而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全文作者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手法,写得生动鲜活,富有生趣。文章共6个自然段,2—5自然段分别写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每个自然段的首句都是“概括语”,首尾两个自然段相互呼应——首段承标题明示“我要写什么”,尾段收束点明“我为什么而写”——使文章结构严整有序又一目了然。文章紧扣首段的“概括语”又补充作者的态度(最后一个自然段)——“却无爱憎在其中”,紧接着“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阐明作者的观点(亦点明写作的主旨——团结就是力量)。描写的内容有序设置在文本“关键语句”上,让通篇文本形成有机的整体,一目了然。

教学时,让学生默读文本,圈画批注出五指的长处和短处分别是什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时,紧扣文本内容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设置的表格罗列五指的长处和短处,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践找到更好的概括手段,为下文的学习、更好地进行言语实践打开思维之门,也为深入探究做好铺垫。

二、建瓴涵泳,感知语言精准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进入第三学段之后,学生除了对篇章的关注,还需要洞察作者表达手法的精妙之处,体悟作者的“这一个”匠心独运。教师应该从文体的特点出发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品味散文本身的语言,通过涵泳体悟来感受,直至运用语言。统编教材五年级第八单元语文要素为“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品味丰子恺先生风趣幽默的语言,感受其魅力,吸收其语言智慧,更具挑战性也更有针对性。教师需要在文本解读中瞻前顾后,串联四年级已经学过的丰子恺的文章《白鹅》:一学年过去了,再与丰子恺先生“对话”,同学们对丰子恺语言“风趣”这一点的体悟是不是进了一大步呢?为此,课前可让学生回忆那只“高傲”的“架子十足”的“鹅老爷”,再读《手指》是不是感到与《白鹅》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一位作家都有独特的“这一个”。

教学片段如下:“看来丰子恺笔下的五指给大家的感觉很不一样,很特别,很有吸引力。接下来,我们就来读一读他隆重推出的第一个手指——谁呀?大拇指。”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看看大拇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做简要的批注。“你看,明明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可是作者却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地罗列了这么多的内容,这是为什么呀?看来呀,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地方,这样的写法咱们叫它——刻意精细,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咱们再来读一读这些刻意精细的句子。”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感受作家“风趣”另之“一”:通篇拟人,“把五根手指当作一个家庭中的不同成员来写”。丰子恺先生写手指,却带着他对人性的观察和了解,用上写人时才用得上的生动词句,让一个个手指有了人的灵魂和性情风趣,如“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要他主干的”。学生在认知的时候,需要积极地体验和感悟,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文本的语言,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的内容,进行语言的鉴赏,帮助学生提高认知素养。

三、设置情境,迁移强化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学以致用是核心目标。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关联,也给学生更好地实践表达和迁移运用奠定了基础,能够将写作和阅读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在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范例作用的基础上,巧妙地设置情境,为学生的迁移练笔奠定基础,让学生习得方法,强化运用方法。丰子恺开篇所言,他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有“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性格”。而对它们的“长”和“短”,是把“不同”放在比较中写,把“特点”放在差别中写。如在学习“刻意精细”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你看,招呼人,其他四指怎么样?”引领学生聚焦关键语句“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看,上级领导视察来了,其他四指_______________;其他四指非常用劲地跟领导握手,早早地就感受到领导掌心的温暖,可是大拇指呢?尝试练习实践:天冷了要取暖的时候,其他四指_______________;要举手发表意见的时候,其他四指______________。学生在“一咏三叹”式的言语实践中感悟大拇指肯吃苦的生动形象,由此联想到身边可亲可敬的人,更是透过文字体悟作者表达的精妙——对比。课后,再布置作业“小试牛刀”: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或两个),写一段话。如此迁移强化运用所学习的表达方法。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立足教材从细节处进行揣摩与感知,也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和洞察,从结构内容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出发来探究,帮助学生在文本中更好地发散思维,关注文本本身,切实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

四、揣摩作者心理,体悟内心情感

“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文本并非无情物,任何一篇文章都与作者内在的情感态度有着直接的联系。语言的魅力,必须要与文本内在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才能真正被学生所习得。《手指》的作家丰子恺既是作家,也是漫画家,他的画或是文都烙印自己人生的鞭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如其画,文如其人,用心来“读”其文,可从相同的视角来解析和感悟。比如写大拇指,“血要流出来”,总要“叫他拼命按住”;可“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而食指的工作却“比大拇指复杂”,“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想想在日常生活中,各个手指真有这些特定的分工,可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人们却常常熟视无睹。尤其是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文字意义学生似乎会懂:“团结才有力量”,但文本解读之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家写作背景,就可以发现作家写作《手指》最终要表达的愿望。1938年,抗日战争开始不久,日军枪林炮弹让我们的百姓颠沛流离,作者忍痛辞别了故乡。“一路水陆颠沛,逃至桂林”,“经过大小数十个码头,走了五省”,亲身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灾难。作为一介书生的他,不能上战场冲锋陷阵,但却有一腔爱国热情和铮铮骨气。为此,作者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表达他的爱国之情——“宁做流浪者,不做亡国奴”。如此让学生走近作者,了解其写作缘由,引导学生溯源探究,作者的《手指》不仅仅是写“手指”,从而探究文本的“言外之意”:“大敌当前,全体中国人要如手的五指一样,不论美丑,无论强弱,团结协助,同仇敌忾。”学生不仅感受到其中的“趣味”,还体悟到作家的“意味”,联系当前的国际环境,这样的揣摩体悟仍有着现实意义。

叶圣陶先生如是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在小学阶段,教师要立足教材,研究学情,聚焦文本语言,学习表达,追求内容和形式的高度契合,只有言意兼得,和谐共生,才能真正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大拇指丰子恺体悟
爆炒米花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丰子恺的“人”和“文”
大拇指的作用
我为自己竖起大拇指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体悟书法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