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认知能力的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优化策略

2021-12-02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赵大球孟家松

亚太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扬州树木树种

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 赵大球 孟家松 陶 俊

2019 年9 月19 日,全国50 余所涉农高校的专家代表共同提出“新农科”建设“北大仓行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发言指出,“北大仓行动”是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行动实施方案,并提出“新农科”建设的新措施,包含了新型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创新。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园林专业本科教育应以打造高质量人才为宗旨,培养具备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组织管理、园林工程施工、园林植物栽培和绿化工程养护等技能,能够在政府部门、企业、科研单位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栽培、养护和研发等工作的新型人才,而园林植物的认知是新型人才所应具备最基本的实践技能。

园林树木学是园林专业最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树木的主要识别特点,熟悉其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园林用途以及相应的栽培管理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掌握的园林树木应用于园林景观的营造。对照新型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创新的要求,园林树木学课程要求教师在讲好理论课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扬州大学为例对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进行优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现状与不足

一直以来,园林树木学课程内容较多而授课时数不足已成为常态,并且“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也一直贯穿课程始终。

(一)教学内容

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内容设置多是配合理论教学的验证性实验,并且多局限于标本观察和校园场地,而综合性和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缺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使有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也是以树种识别为主,而对其园林用途、生态习性及相应的栽培管理方法讲解较少,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方法

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基本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室内实验学生只要机械地重复给定程序便可,而室外实验多数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讲解与灌输,学生被动地学。这种“填鸭式”方法使得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降低,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条件

目前从事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普遍偏少,主讲教师多为新引进博士,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并且青年教师的职称晋升、聘期考核均与科研挂钩,导致教师投入教学研究的精力不够。此外,由于教学经费的限制,教学场地一般为定时开放的实验室和校园,可接触到的园林树种有限,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考核方式

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考核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即根据学生的出勤以及提交的实验报告给出具体成绩。这一方式太侧重于结果,并不能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总体学习效果,不利于实践型人才的培养。

二、现有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于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多有报道,一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如教学内容实用化、验证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相结合、减少室内实验、增加室外实验等。二是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如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将多媒体引入实践教学等。三是改革考核方式,如增加考核树种识别能力,并综合考查实习教学的方式等。这些改革在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中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增强认知能力的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优化措施—以扬州大学为例

笔者在借鉴现有实践教学改革思路的同时,从下述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从而寻求适合“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新型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创新要求的教学模式。

(一)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1.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

根据人才培养需要,扬州大学将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由一学期改为一学年授课,同时将学时数增加至32 学时,这样便能合理地将各个科属园林树木的实践教学安排于最佳时期进行。例如在华东地区,木犀科的迎春、云南黄馨、连翘、金钟花均在春季开花,应提前安排在春季学期进行实践;槭树科三角枫、金缕梅科枫香、大戟科乌桕均为秋色叶树种,应延后安排在秋季学期进行实践。这样安排使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观察加深记忆,便于园林树木物候期的周年观测。

2.合理安排室内外实践教学

掌握园林树木识别要点是实践教学的重点,为此扬州大学分别开展了室内外实践教学,并以室外为主。室外实践教学主要在扬州大学校园、温室、本地区的公园、居住小区、花卉市场等场地开展。在此基础之上,室内实践教学通过腊叶标本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学习本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主要园林树种,不仅加深记忆,而且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何园现场观察到胡颓子叶片背面有银白色鳞片,再通过室内标本观察,学生对胡颓子的识别特征记忆深刻。

3.建立课程群教学综合性实习机制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园林树木学可与园林树木栽培学、园林花卉学、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等课程资源整合,建立课程群教学综合性实习机制,实现从单一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转变。扬州大学利用综合性实习加深学生对不同区域、不同绿地类型的园林树种选择与应用,如2013 级学生赴上海、浙江等地进行实习,2014 级学生赴山东等地实习,2016 级学生前往北京进行实习。这不仅节约了教学经费和时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4.精心组织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基本上集中于本区域树种识别,而对其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园林用途以及相应的栽培管理方法关注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不同区域植物配植能力的发挥,也弱化了园林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扬州大学在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不仅增加了本区域园林树木实践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如扬州市区医院园林树种调查与分析、扬州寺庙园林树种调查与分析等),并且通过构建园林树木图片库,让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区域(华南、西南、华北、东北等地)常见园林树木的主要识别特征、生态习性及园林用途。

(二)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1.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扬州大学采用“预习—观察—讨论—巩固”的教学模式替代“填鸭式”教学方式。首先,在实践前要求学生借助“花伴侣”“形色”等手机App 进行实践任务预习,加深认知;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提问学生实践中的树木名称、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而后教师进行修正与补充,让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仔细观察与比较,在对比预习知识与教师讲解内容后,一些疑难问题可以提出,教师与学生一同参与讨论;最后,针对大家补充的内容进行详细整理与理解,便于日后及时复习巩固。这一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改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理念,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扬州大学在课程一开始就将4—5名学生分为一组,每组分配一个“科”,让大家调查本地区属于该科的树种,并通过照片记录具体特征。在课程中期会设定主题让各组撰写课程论文,如扬州市主要道路园林树种配置调查与分析,这不仅需要调查,而且还要描述优点与不足,并提出合理建议。在课程后期,在班级内部组织不同主题的“园林树种知识比赛”(如树木识别、树木观赏特性、树木生态习性等),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习潜力,提高学习效果。

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实践教学带来了便利,一些已经建立的专业数据库可以给园林树木学课程实践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教学资源,如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植物智、植物之家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关注相关公众号、建立QQ 群与微信群随时分享、提问与讨论,从而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4.积极参与科研项目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良好的科研素养,而且能够深入了解相关园林树种的研究进展。扬州大学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对获得资助的学生在学年综合测评中给予加分,同时动员未申报成功的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笔者指导的1 名本科生就曾以《纳米银延长XX 切花瓶插寿命的机理研究》为内容获得了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通过训练,该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提高,项目结题时以第一作者发表CSCD 收录论文1 篇,并且考上苏州大学研究生。

(三)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1.培养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培养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扬州大学除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还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如举行中期教师讲课比赛,开展教授观摩课活动,推行青年教师成长“双导师制”,从而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同时,扬州大学还要求青年教师在职称晋升前必须到基层蹲点锻炼,从而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此外,扬州大学还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增加教学在教师聘期考核中的比重,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园林树木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

2.加强建设实践基地

建设好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正常开展的保障,扬州大学校园不仅树种丰富,而且近年来还建成了现代化智能温室和育苗基地,保证了基本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此外,扬州大学在园林专业上还与扬州市何园管理处、扬州市个园管理处、扬州市城市绿化养护管理处、扬州大禹竹景园、扬州星河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共建了实践基地,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3.建立网络教学综合平台

想要学好园林树木学仅靠课堂时间远远不够,扬州大学为了弥补教学时间的不足,定期举办在线课程建设培训会,从而确保每门课都能建立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笔者在园林树木学教学过程中,将课堂上的教学资源全部在平台上与学生共享,并通过平台发布课程通知与作业,分享实践教学相关视频。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了解教学进度,下载学习资料,完成作业,观看相关课外视频。实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连续不断地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园林树木学的教学效果。

4.构建教学图片库

采取构建园林树木学教学图片库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图片的收集与整理,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参与性。笔者已成功构建了园林树木学教学图片库,里面的图片除了来自课本上已有的少数图片和教师准备的部分图片外,其余大多数图片均由学生提供,学生可以从网站上下载高清图片,也可以实地拍摄。园林树木学教学图片库的构建不仅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树种的资源库。

(四)构建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考核方式应兼顾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面评价学习效果。笔者在传统考核基础上,构建了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70%,包括出勤情况10%、实验实习报告20%、实验实习表现5%、单“科”调查报告5%、课程论文10%、园林树种识别比赛10%、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学习情况10%;期末的植物认知考试比例占30%。而期末的植物认知考试则是从校园及校外实践基地采集活体标本100 种,学生随机抽取30 种,简要描述它们的科名、种名及园林用途。

四、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学生自主学习园林树木学的积极性显著增加,出勤率达100%,课程作业和课程论文均能按时完成,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使用人数明显提高,以2016 级为例,参与互动人数较改革前增加了25.86%。同时,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学生考试成绩稳步提升,以2016 级为例,实践课成绩80 分以上的学生有70 人,优良率高于95%,理论课成绩90分以上的学生有7人,80分以上的学生30人,而60 分以下的仅有1 人,优良率高于50%。此外,课程的学生评教结果已连续多年为优秀,通过对毕业生的相关问卷调查发现,实践教学的改革有助于学生培养对树木的情感、积累实践经验,充满对未来工作的信心。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扬州大学园林树木学课程实践教学从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构建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成效显著,表明园林树木学课程必须注重实践教学才能全面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进而满足“新农科”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猜你喜欢

扬州树木树种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树木之最
扬州的夏日
辨认树木
常绿树种在新疆的应用现状
树木也睡觉
扬州的秋日
下扬州
城市绿化树种选择,只顾眼前你就输了
一个树种的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