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四川彝区某乡调研为基础

2021-12-02宜宾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部

亚太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法治民族法律

宜宾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部 汪 凌

一、彝区法治教育概况

A 县A 乡位于A 县西部,距县城63 千米。A 乡地处三县交界处,面积11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722公顷。总人口8268人(农业人口7901 人),其中彝族3859 人,苗族28 人。辖5 个村39个村民小组,其中少数民族组25 个。人口出生率13‰。常年气候湿润,年降雨量1200—1300 毫米,年均温度14℃—16℃,自然条件恶劣,海拔600—1300 米,森林覆盖率51%。

A 乡2020 年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全乡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11325 万元,同比增长7.8%;财政收入1237.95 万元,财政支出804.45 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23450 元,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1738 元,增长8.9%。粮食产量3315 吨,水果产量75 吨,蔬菜产量1449 吨,茶叶产量420 吨。A 乡有中心校1 所、民族校1 所、村小4 所、教学点6 个,中小学在校学生1088 人,7—12 周岁儿童入学率97.7%、初中阶段入学率103.1%、初中毕业率100%。

A 乡在法治教学活动的进行中,因教材内容的空洞以及民族地区中小学对法治教育的疏忽,法治教育的缺乏和陈旧导致法治教育水平下降。在民族地区,在法治教学这块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对于如何将法治教育融入法治教学并使之和谐发展的认识有待提高。特别是因民族地区地域与教学背景的特殊性,中小学生法治教育落后,法治教学的经费严重不足,这导致很多教辅资料空缺。从民族地区中小学课程的设置来看,无论是文化课程设计还是法治教育课程的设计都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这样一来就导致学校法治教育教学相对滞后。

二、彝族地区中小学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意识不足,措施落实不到位

长期以来,法治教育只是作为中小学德育中的一小部分。从现行中小学教程看,多数法律内容都分散于思想品德相关教材中,而且内容分量少。就拿彝区A 县A 民族乡来说,学校有1260 名学生,其中彝族学生有915 人。少年宫彝族文化兴趣班有40 名学生,全用彝语教育教学,包括文字。有21 位彝族教师,其余60 位是汉族教师及其他民族教师。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从4 年级开始直到9 年级,没有开设专门的关于法治的课程。关于青少年法治教育,国家相关部门屡次强调其重要性,但由于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范,此项措施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对法治教育的认识浅薄,不够深刻,仅仅只有一些提升法律思想的意识、加强法律知识强化的口号,对中小学法治教育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二)法治教育体系不完善,法治教学被搁置现象突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民族地区的法治教育面临许多新问题。现阶段,民族地区中小学所使用的关于法治教育的教材基本一致,笔者所调研的民族地区A 乡的中小学的法治教育课程主要是法治与道德。因法治教材的编撰缺乏体系性和完整性,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不完善,即使是新编教材,也会因师资力量的薄弱(如教材编写队伍单薄、编写教师缺乏专业知识等),导致教材陈旧、缺乏新理念。教材中并未展示中小学生应该掌握的法律知识,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口号和宣传语,缺乏生动形象的案例,导致学生对法律的相关知识缺乏兴趣,最终影响其法律意识。其次,法治师资队伍匮乏,力量薄弱。教师作为第三方,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是实现个体教育效果达到个体教育目标的奠基石。本次所调研的地区A 乡,大多数中小学的法治课教师由班主任或思想品德课教师担任,专职专业的法律教师几乎没有,特别是民族地区,以彝区学校最为突出。这样一来,会导致什么后果呢?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注意力和精力主要集中在自己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上,对于法治教育课程几乎没有太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力度,甚至缺乏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在涉及如法治与道德课程的讲解中,只能将书上的表面知识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进行讲解,至于知识背后的理念与原因完全没法深入分析,导致课程质量下降。再次,对于民族地区而言,加强建设和健全法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核心。

三、改善彝区法治教育的措施

(一)紧扣民族地区教学实际,科学合理编写法治教材

法治教材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性的工程,在涉及法治教材的编纂和制定上,仅仅依靠中小学自身努力是不够的,无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人力物力的筹备方面,都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否则一旦物质基础不稳定,最初的目标将沦为空谈。在编写法治教材的过程中要做到如下几点。教材在结合法治背景的基础上,还要符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将法治教育切实融入教材。编写专家需对民族地区的情况熟悉,需倾听民众、师生的呼声,教材内容应符合民族学生的身心特征,教材内容题材符合人文价值观。在教材内容的排版过程中,要多选择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通俗易懂的案例,以此作为知识的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可以将民族地区经常发生的案例简洁化,将民族地区特有的民俗民规编入教材,让学生巩固、消化。这就需要编写教材的专家对民族地区民俗民规十分熟悉。

(二)大力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民族中小学法治教育提供保障

首先,从宏观角度来说,需要从高校开设专业的情况来看,可以有针对性地增设中小学法治教育专业,并使其成为学校的固定专业。在特殊的民族地区,此专业的分数可以比其他专业分数略低,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报考。其次,强化并壮大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并加强对其法律专业知识的培训。再次,适当扩招,将招考对象的学历要求适当放宽,择优录取高职院校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通过培训使之更专业。总之,多渠道、多方式解决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学资源问题。最后,健全法治教育师资培训机制,壮大师资队伍。因民族地区地域的特殊性和队伍的稀缺性,要加强和司法部门的联系和交流,真正建立和落实法治教育基地的建设,定期到实践部门考察学习,打造一支强有力、专业的适合民族地区法治教育的教师队伍。

(三)充分挖掘现有司法资源加强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的建设

积极调动、整合法治教育资源,优化实践教学基地。公、检、法等司法行政机关要发挥带头作用,让当地经过专业培训或是拥有扎实专业背景的法律人才积极加入,深入民族地区解决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所面临的问题。充分挖掘民族地区司法行政部门实践基地的成果和资源,以丰富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避免青少年权益遭到侵犯。与此同时,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中小学可以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在校大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到中小学见习,专门开展法治教育宣传活动。

猜你喜欢

法治民族法律
我们的民族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多元民族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