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体动力理论视角下来华留学生学风建设的路径探析

2021-12-02浙江大学

亚太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风留学生共同体

浙江大学 沈 丹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来华留学教育进入提质增效的发展阶段。在严把申请资格关、完善相关招生录取机制的同时,加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把好毕业质量关,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内涵式发展也尤为重要。特别是加强来华留学生学风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留学中国”的国际品牌。

一、群体动力理论视角下的学风建设

群体动力理论是研究个体与群体相互作用关系和发展规律的理论,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提出。勒温将人的行为建模为经典公式B=f(P·E),其中B 指行为,P 代表个体,E 代表环境,f 代表人与环境的函数。简单来说,人的心理是人和环境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人的行为有赖于个体和所处环境的互动。群体动力理论主要包括群体目标、群体角色、群体规范和群体气氛等基本因素。

以群体动力理论视角分析学风建设,主要就是发挥群体的作用来影响个体,构建学习共同体以提升群体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个体的发展。具体来说,首先从群体目标来看,它是整个群体成员高度认同或期望达成的一种理想状态,也是该群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因。高度统一的群体目标能促进群体凝聚力的提升,推动群体的发展。在学风建设中,学习共同体的群体目标是提升群体学习动力,强化个体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个体和群体取得优秀的学习成效,以促进群体和个体的发展。其次,从群体角色来看,群体动力理论根据群体中个体的表现和作用将其区分为个体成员和领导者(即意见领袖)两种角色。群体角色具有非固定性,当群体中个体表现和行为变化,群体角色也会随之改变。在学风建设中,当个别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行为成为整个学习共同体的引导者或组织者,在群体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时,便可将其认定为学习共同体的领导者。同时,根据群体动力理论,学习共同体中个体成员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从而推动形成了一些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再者,从群体规范来看,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标准,包括法律、制度、纪律、道德和信仰等。如果个体成员没有遵循规范将受到惩罚和谴责。群体规范在学风建设中是一种重要的客观因素,它包括法律法规、校纪校规中的相关内容,主要是考风考纪、学习奖惩措施等。最后,从群体气氛来看,群体气氛主要指群体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学风建设的学习共同体中,物质环境主要包括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空间布置等方面,学习共同体的学习风气、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等构成了精神环境,即学习氛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群体气氛也可以划分为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特别是2020 年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网络虚拟空间内的学习共同体应运而生,极大地满足了人们足不出户的学习需求。

以群体动力理论融入学风建设,应清晰明确学习共同体的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在群体规范的作用下和群体成员的交互影响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从而发挥学习共同体的群体动力,提升学习成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来华留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第一,来华留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根据2018 年教育部公布的来华留学统计,2018 年共有来自196 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 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 个省(区、市)的1004 所高等院校学习。可见,我国来华留学生的生源地情况相对复杂,文化差异明显。由于世界各国教育水平不同,来华留学生的受教育程度也参差不齐。一方面是汉语学习的基础,汉语水平将直接影响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的兴趣和态度,以及跨文化适应的程度;另一方面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因教育制度的不同,与我国相比,部分国家初级教育阶段的教学要求不高,特别是我国高中教授的数理化生知识很少涉及。因此,不少来华留学生入学后面临国内外课程的衔接问题,不得不自学所在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在跟上中国高校课程进度上存在较大困难。

第二,来华留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大部分来华留学生出于学习汉语和感知中国的目的来华留学,也存在部分来华留学生是因本国教育资源有限、奖学金政策和就业发展前景好等原因来华留学。但是大部分留学生缺乏从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的转化,没有明确的阶段性学习目标,没有制订具体的学习计划,从而缺少对自己人生的长远发展规划,影响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来华留学生学风意识不强。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和学习方法等,因不同个体的具体情况呈现不同的学风意识和特点。来华留学生学风意识不强,一方面,部分来华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馈自身学习自制力和自我约束力不足,学习态度不够积极主动,学习方法掌握不当,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特别是留学生离开自己国家在异国求学,相对高中时期,缺少了家人的关心和监督,这对学习积极性也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来华留学生对于校纪校规、考风考纪等规章制度的认识不够全面,导致在课程出勤、迟到早退、考试作弊和课程不及格等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

综上问题,结合群体动力理论分析,主要原因有:第一,来华留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特别是本科层次的来华留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学习目标都缺乏长远的认识;第二,以班级、国家同学会、国际学生社团等学习共同体为主的来华留学生群体作用发挥不足,尚未形成优秀的榜样人物或者缺乏对学习榜样的宣传;第三,来华留学生对校纪校规、奖惩制度的认识不够到位,存在侥幸心理,也从侧面说明在规章制度的教育方面有待加强;第四,来华留学生之间、中外学生之间交互性不足,在学习共同体中,个体成员之间交流互动的质量是提升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由于文化背景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来华留学生之间和中外学生之间存在交流互动不足的问题。

三、群体动力理论视角下来华留学生学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群体动力理论认为群体不是个体之间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动态运行的整体,群体内部各个成员以群体目标为指引,根据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群体规范的要求下相互作用不断提升群体合力,同时形成良好的群体氛围。结合来华留学生存在的学风问题,将群体动力理论融入来华留学生学风建设,为提高来华留学生学业成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第一,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学校应根据来华留学生的特点,开设适合来华留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主体,结合各类生涯规划、创新创业、企业参访、职业体验和教育实习等实践活动,引导来华留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未来发展方向,树立科学合理可行的人生目标。同时,以人生目标为导向,制定合理的长短期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从而提升来华留学生学习的长效动力,推动良好学风的建设。

第二,完善学业奖惩制度,建立来华留学生学籍档案。不断完善来华留学生日常管理规章制度,特别是与学风建设相关的课程考勤制度、奖学金及荣誉称号评选规则、考试违纪处分条例、学业预警制度等。在来华留学生入学以后的始业教育中不断强化留学生对相关规章制度的认识,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设立来华留学生学籍档案,将留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奖惩情况客观公正地记录档案,一方面在来华留学生申请学籍异动时,比如转专业、转学、退学等情况出现时,学籍档案可以作为相关学校或者教师考查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为了防止或者减少自身不良行为的记录,学籍档案可以对留学生形成一定的威慑,促进留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第三,构建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朋辈榜样作用。班级、国家同学会、学生社团组织和学习兴趣小组等都是校园中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共同体,加强来华留学生学风建设应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和学习榜样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其中班级是学校中最常见的正式学习共同体,班级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在制定学习目标、解答学习疑惑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班风能够增强来华留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另外,国家同学会、学习社团组织和学习兴趣小组是校园常见的非正式群体。通过这些非正式群体,来华留学生可以加强与中国同学的互动交流,积极参加各类学习活动,比如汉语桥比赛、来华留学生征文大赛、中外学生普通话大赛等,以赛促学,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在来华留学生群体中,挖掘个体的闪光点,树立学业优秀榜样人物的优秀典型,并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新媒体方式进行全面的宣传,以激发来华留学生的看齐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猜你喜欢

学风留学生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共同体的战斗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
大学学风建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