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院校科学与医德教育融入“四大支柱”的思考与实践

2021-12-02水静何萌萌朱超群崔傲

教书育人 2021年15期
关键词:医药学克己医德

水静 何萌萌 朱超群 崔傲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阴阳五行、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四大支柱[1],与中医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谈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让我们认识到中医学应该为公众所了解应用,而要正确理解中医药的本质,就必须首先理解中华传统文化,而学习中医药又有助于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质。

一、中华传统文化“四大支柱”融入中医院校学生科学与医德教育全过程

(一)“阴阳五行”与中医院校科学与医德教育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两种对立统一的理论思想。其中阴阳学说包括了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旨在告诉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不能一味地在原地踏步。五行学说的核心思想是指阐明事物间的生克制化关系,其中“五”是指宇宙中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而“行”是运动变化的意思。[2]五行相生相克的存在关系就说明万事万物都并不是排除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在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因天敌制约无法过度繁衍从而达到生态系统稳定,这便是五行相生相克思想的一种体现。

在现代中医药院校中运用阴阳五行的思想对在校医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使得学生可以真正地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联系生活事物进行思考,将知识付诸实践,真正从传统文化入手,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学习,体悟其深层次的含义。

(二)“天人合一”与中医院校科学与医德教育

早在古代我们就已了解,人和自然本质相通,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因此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亦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4]从传统时期的依附自然,到如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不难感受到自然与人类已连成一个整体。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无时不在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医传统理论基本符合新世纪“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要求,中医药学要成为一门顺应社会和大自然的生态健康传统医学,与传统文化“四大支柱”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相辅相成。

(三)“中和中庸”与中医院校科学与医德教育

“中和”指的是事物的整体和谐统一,“中庸”指的是行为的适度,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种和谐一致的境界。“和文化”体现在各个方面,不管是家庭中的家和万事兴,或是成功路上的天时地利人和,其核心便是“和”,而“和”状态的前提是要把握好“度”,做人做事张弛有度,处理问题不偏不倚就是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例如,中医在看病开药的过程中也会按照病人的身高体重、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药物的属性功效等,按分量将药物进行适度配比,适中结合才能发挥出应有的药效。

中庸之道并非墨守成规,而是一种力求寻找两个极端中动态平衡的理念。医德教育中,要先抛弃国人对于中庸思想的误解,还原其本来的面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得优秀的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四)“修身克己”与中医院校科学与医德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书五经”就强调过修身的概念,“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强调了解自己、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为一个聪明刚强的人。“修身克己”思想是真正地从自我出发,以严格的要求塑造良好的品质。在中医院校中开展医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不仅改善了医患关系,同时也改变了医务人员内部之间的关系。“克己修身”的道理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准医务人员,只有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医德修养,才能更好地尽到自己的职责,这也是当代医学生所需学习的。

二、中医院校科学与医德教育的现状

(一)缺少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中医的内涵丰富,它不仅包括单纯的疾病医学,而且包含科学、哲学、宗教艺术等层面的内容。我们要想真正掌握它的价值,除了纯粹医学的技术成分外,还应关注它其他的各个层面。而目前很多中医院校却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从必修改为选修,中医文化也被我们用西方文化所解构,缺少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的支柱理论,以至现在很少有学生能够真正地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与学习中医。直接体现就是现在部分中医院校的科学教育中存在“废医存药”的思想路线,认为中医的理论博大而模糊,实用起来也很难,但是中药是有效的,然后又发展到“药材提炼精华”的做法。这种做法忽略了“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中所体现的辩证联系,由此可知中医院校科学与医德教育中的一大问题便是中医科学教育缺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养分。

(二)教育过程中重视“形而下”的教学,忽视了“形而上”的教学

早在古代便有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5]现代科学所研究的是形而下的物质世界,探讨的对象是有形质、有结构的一切东西。而中医不同,它既有形而上的部分,又有形而下的部分,它研究的是一门道器互相合一的技术和学问,就五藏而言,在五脏的心、肝、脾、肺、肾中,我们不难发现,肝、肾、脾、肺部本身有一个类似月旁的结构,而我们的“心”没有这个结构。“月”这个特殊的部首,《说文》把它归类在“肉”部,“肉”当然也就是有形质的一些东西。而我们的心就不同了,它的生理定位并不是“肉”部,也就是说本身也没有这个“形器”,它本身就是形而上的一些东西。所以,中医是这样的一门学科,它整体偏向于形而上的一面,是以形而上统形而下,是以治未病统治已病。[6]而现在我们大部分中医院校的教育中却完完全全地把它当作一门治已病的学问,在医学实践中,我们拿西医流水线般的临床路径衡量中医的因地、因时、因人,导致许多医学生对中医失去了信心。我们在医学教育中很少教导学生怎样去识病,在患者疾病未形成的时候去发现它,使它消于无形。我们过分地认为中医提倡的是对现代化中医的教学,对现代中医与用现代科学相同的“形而下”的部分全部继承,而却忽视了中医中无形的一些东西,也就是“形而上”的精华部分。

(三)行医实践中过分以现代医药学为主,导致吸纳传统医药学精华方面的缺失

中医院校科学与医德教育的现状体现在医疗实践上为大部分医学生在走出校门为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更多的是使用现代的医学方法,在诊断过程中多是借助仪器,医疗设备和实验室,忽视了传统中医学所提倡的“望闻问切”以及“辩证施治”,同样缺失的还有传统医药学绿色、生态、人文、整体的治疗理念。

传统医药学所特有的治疗体系体现在各个方面。在药物的选取上,坚持着“取之于自然”“还之于自然”的天然药物体系,避免了现代药物的严重副作用;在诊断方法上,坚持着“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在治疗实践上,有针灸、按摩、推拿、刮痧、拔罐等众多不破坏人体组织的天然疗法。传统中医讲求综合对症下药,一剂汤药由数种中药合成,它可以激发人体多器官的免疫力,从而达到痊愈的目的。中医先扶正,从而达到驱除病毒的目的。

医学生在行医实践中,面对一些急症患者,首先使用的是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去稳定病情,这无可厚非。但在后期的康复与预防疾病转化的治疗过程中,我们则应该使用传统医学去进行稳固,要正确认识传统医学的价值,把它最大化地运用到对患者的治疗当中。我们选择传统医药学作为治疗手段时,患者面对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由医者亲自去检查他的身体,通过各方面的观察与诊断去发现患者的症状,这非常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的伦理理念。传统医药学相比现代医药学,有着绿色、生态、人文、整体的特点,蕴含着独特而巨大的医学价值,而我们却在行医实践中过分以现代医药学为主,忽视了传统医药学里所特有的精华。

三、中华传统文化“四大支柱”对中医院校科学与医德教育的实践意义

(一)“阴阳五行”指导医学生在医疗实践中把握整体的关联与动态的平衡

在中医学的各领域中都有阴阳学说的身影,它对人们认识生命和诊断治疗疾病起到了指导作用。在医学生的实践过程中,阴阳学说可用来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医学生在治疗疾病时,如果把握了阴阳整体的关联和动态的平衡,则可以从整体、动态的视角面对人体生命与健康状态,从而在理论的指导下选择治疗方法。阴阳的辩证统一也告诉我们治病的过程中应把握动态平衡,同样的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下药。

五行肺腑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指导医学生用药、针灸等中医疗法实践中,启示了医学生在疾病的治疗中如何把握与中医的动态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很重要的方面:一是运用五行规律,判断人体五脏病变的发展趋势,防患于未然;二是用来分析和解释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和病理现象;三是根据五行的定律原理确定治疗的原则和方案。五行学说中,中医常用的补母、泻子、抑强扶弱等基本的治疗方法和原则都主要是由五行相生与相克的生理规律所生成的。

(二)“天人合一”指导医学生治未病的养生理论素养的构建

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中医要效法自然、天人感应,而这种指导思想,也促进了现代生活养生理论的构建,即我们所谓的“食疗”。李时珍曾经讲过“饮食者,生命之本也”,而当下大多数人忽视了饮食的重要性。养生实际上就是以饮食调节为主,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患者在得病时明确服药只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而更重要的是自身的恢复的努力,这种努力是身心的统一,饮食则是重中之重。“天人合一”则启示医学生去真正把握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药食同源”,从治未病的角度出发形成一套有特色的中医治疗体系,药物治疗加饮食指导,并以食疗的方法增强患者体质,预防疾病的复发以及疾病的转化。

(三)“中和中庸”指导医学生用药配伍实践和人际关系问题处理

“中和中庸”这种思想很好地指导了医学生的用药实践。中药讲究正确配伍,每一个方剂中都要求用量准确,避免适得其反。中药配伍中,一些如红花、大黄等药物,适当的用量对人体有益,但一旦超过了一定的度,便会伤身。所以医学生在用药配伍实践中要充分把握“中和中庸”思想,保证所开的每一种方剂中的各种用量都恰如其分,君臣佐使明确分出,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从而形成良好的治疗作用。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方面,“中和中庸”要求医者在与同事相处时,当在用药问题与治疗手段上有不同的见解时,要真心承认事物是和而不同、各有特色的,积极交流思想意见,寻求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在处理医患关系问题时,中医行医过程的一切言行讲究谨慎、真诚、平衡,维护患者自主选择的权利,确保病患得到恰当的治疗和宽慰。[7]

(四)“修身克己”增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医德观念

修身克己,正如字面意思,克制和约束自己,提高对自己的要求。针对目前社会出现的“中医黑”现象以及一系列的医患问题,我们深思也许会发现,这一系列的问题不在于中医本身,而在于运用中医的人身上。中医强调医德医病人,“修身克己”思想对增强医药从业人员的医德观念至关重要。“修身克己”修的是性,克的是气,提高的是我们的涵养,对克服一些学生的极端自己、极端任性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对于走出校园,踏上行医救人这条路的医者来说,因为社会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部分医者会为了赚取钱财而滥用抗生素;有些医药代表更是违反了修身克己的原则,成为利益输送的中介。推崇“修身克己”思想,对于医学生走出校园后坚持崇高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秉承“大医精诚”的治疗理念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

四、中医院校科学与医德教育中融入“四大支柱”的趋势分析

从整体上来说,中华传统文化四大支柱中,无论哪一个思想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对中医院校学生的科学与医德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中医院校科学与医德教育中融入“四大支柱”势在必行。从中医院校的科学教育现状来看,对比医科类大学,在教育模式以及方法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大家同时接受着中西医教育,所以说现代中医的科学教育实际上是模仿现代医学的一种教育。而现代医学教育具有“分科性”的特征,这恰好与中华传统文化“四大支柱”中的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所提倡的整体关联思想相违背。在中医教育中学科被分得越来越精细,出现了《中基》《中诊》《中断》等一系列书籍,更有甚者,提出将《中基》一书在学科上更加细致化,将针灸也分为经学、络学、灸刺学。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所体现的指导意义不止体现在行医理论上,在教育上更是要求我们把握中医所体现的整体性关联思想。从这方面来看,中医院校科学教育中融入“四大支柱”是极其必要的。从中医院校的医德教育现状来分析,现代社会医患矛盾突出,部分医学生缺少我们所提倡的“大医精诚”的行医理念,而此时中医院校医德教育中融入“四大支柱”中的中和中庸和修身克己,也是具有很大的教育需求的。综上可知,融入“四大支柱”是中医院校科学与医德教育的发展趋势,有条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下去。

猜你喜欢

医药学克己医德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浅述葛洪及其医药学
无声列车
浅谈如何提高药事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兴趣
关于《物理化学》与医药学紧密联系的探讨
船山“克己复礼”义析及其时代关切
孔子道德论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中医药学名词(四)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