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实施困境及突破路径*

2021-12-02王旭东孙淑秋孙旭

教书育人 2021年15期
关键词:全员三全育人立德

王旭东孙淑秋 孙旭

(1.广东海洋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2.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广东海洋大学发展与规划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命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1],为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随后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文强调要“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提供了实践路径。新时代如何完善和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工作体系,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是立足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顺应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落实党和国家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对于提升高校育人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立德树人乃高校立身之本。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对教育事业提出了“九个坚持”,其中“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为高校指明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要求高校必须把立德树人置于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并作为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为一流的高校”。这就需要高校必须围绕培养人才来开展工作,要把“育德”与“育智”共同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要更加注重“立德”对“树人”的引领作用。把立德树人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大学生成长各阶段,体现在教学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各方面。因此,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工作体系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保障,是高校确立立德树人的工作范式、提升育人成效的重要保证。

(二)顺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变化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及人们思想与行为变化的外部空间。新时代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衍生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互联网的兴起、自媒体等网络平台的出现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思想政治环境的显著变化对原有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了强烈的冲击,需要建立与思想政治环境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建立系统性、整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三)回应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现实的需求

学界普遍认为,大学生的思想成长规律主要体现为“自我为中心的主体觉醒意识渐强、具有多元化价值取向,思想行为受网络环境影响显著,易受情绪影响并且需求多变”[2]。随着“00后”正式进入大学校园,他们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具有独特的思想行为特点,强烈的表达自我的意识,努力实现个性化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必须不断被革新,顺应大学生思想变化的需求,建立相适应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因此,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3]。通过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育人体系,培养出符合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的时代新人。

二、当前高校“三全育人”工作面临的困境

构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总体要求是实现各育人主体、育人资源的协同运行,从而形成巨大的育人合力。当前高校“三全育人”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全员、全程和全方位工作机制薄弱和分散的问题,尚未形成有效的育人格局。

(一)全员育人“碎片化”

全员育人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重要作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调动一切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形成权责一致、分工明确的育人群体。但在高校实际育人过程中,由于不能深刻理解“全员育人”的内涵,各育人主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全员育人出现“碎片化”趋向,主要表现在:一是育人体制的条块分离。传统的育人工作机制是建立在条块分割、职责一致的管理体制基础上的,随着高校改革,教学、管理和服务职能被不断细分,育人主体普遍形成了“各司其职”的思维惯性。这就导致了党政部门、教务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等基于长期的实践形成狭隘的育人观,“育人工作中缺乏有效的互动,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4],影响了“三全育人”的实际效果。二是各育人主体的“碎片化”。目前高校育人部门包括教学院系、职能部门、教辅部门等,各个育人主体隶属不同部门,虽然各个部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结合渗透、沟通协调、规范监督和导向养成的重要作用”[5],但由于各部门的职责导向和考核要求不同,对如何“育人”存在认知差异,导致育人主体出现认知偏差。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党政工作人员、辅导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具有不同的工作职责和价值导向,对于如何协调不同育人个体的利益取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全员育人的格局尚未形成。

(二)全程育人“断裂”

全程育人要求从时间维度出发,在育人对象的各个成长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在思想状况方面呈现出了动态化、多元化、复杂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大学生成长规律,忽视育人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特点。在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出现“重视低年级、忽视高年级”“重运动式教育、忽视连续性教育”等情况,导致思想政治育人过程中各育人环节衔接不紧密。在活动设置方面,低年级开展的团日活动、活力在基层、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对于培育爱国意识、提升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高年级学生受到思想认识、学业压力、就业等现实情况影响,导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急剧减少,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化。在活动类型上,围绕相关时代主题,短时间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存在追求“短平快”以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此外,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学科差异,导致“思政课堂”和“课堂思政”存在断裂,无法实现预期的育人效果。

(三)全方位育人存在“盲区”

全方位育人是“三全育人”的施工图,主要包括育人内容设置和育人环境构建两个方面。在育人内容上主要概括为“十大育人体系”主要包括课堂、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个方面。十大育人内容对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也是“三全育人”实施的具体内容。现实中,由于部分高校党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导致各育人内容实施上出现一定的“短板”。各部门对于便于实施、体现成绩的项目进行重复建设,面对存在长期性和复杂性的项目时则相互推诿,导致无法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导致出现全方位育人的盲区。在育人环境的塑造方面,对于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思想政治环境考虑不足,各部门和育人主体由于缺乏深入了解,导致对网络育人探索不足;校园文化营造方面缺乏有力的抓手,导致全方位育人资源配置出现“盲区”。此外在育人布局中,对于不同育人主体的利益诉求、育人项目的价值取向、育人的方式和实践规范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导致教育合力未能真正形成,无法形成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的育人格局。

三、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突破路径

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建设要针对具体问题,聚焦短板弱项,在制度建设、协同机制、育人理念等三个方面进行布局,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推动“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

(一)统一领导,明确权责,完善“三全育人”制度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切实强化制度意识,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6]。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以完善制度建设为抓手、以强化制度执行为保障,确保“三全育人”工作落在实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党组织的领导是“三全育人”有效实施的政治保障。党的领导体现在对“三全育人”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对“三全育人”体系建设进行决策、协调、监督和执行。在“三全育人”体系下,要求全员都承担思想政治育人工作,各育人主体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为了更有效地保障“三全育人”机制的顺利运行,必须完善高校“三全育人”制度体系。一是要完善顶层设计,构建高校“三全育人”制度体系。学校层面应立足于全局,充分调动高效的各种要素、资源,根据《高效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具体要求,建立起“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二是要明确目标,细化责任。要根据育人格局一体化的要求,分解任务、落实目标,明确党政干部、专任教师、思政教师等育人主体,明确教学院系、党群机关、教辅机关等部门的权责范围,强化教师和部门在育人过程中的责任担当。三是完善质量考评体系。树立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针对不同课程、不同部门、不同育人主体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思想理论课评价、学生思想政治评价、工作质量评价等评价体系,对“三全育人”效果进行量化。

(二)互相合作,同向同行,形成“三全育人”协同机制

整合高校育人资源,强化协同攻关,形成教育合力,是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的内在要求。[7]要坚持协同育人的思维,从育人群体、育人过程和育人资源着手,探索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育人主体、育人过程和育人资源整合起来。在育人群体方面,着力实现主体育人和协同育人,统筹部门与实施部门的联动机制。在育人成员方面重点突出党政干部、专业教师、教辅人员的协同推进作用。其中党政领导是策划和指导者,辅导员、专业教师是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的主体承担者和主要实施者;思政课教师是理论灌输与实践活动的主导者。队伍协同重在抓好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心理咨询教师等主要育人主体间协同,构建全员参与、多方联动的育人机制。在育人过程和育人方位布局上,全面考虑两者的特点,实现二者的协同。前者在于聚焦育人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有计划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建立“理想信念——实践巩固——价值认同——行动认同”的行为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后者主要聚焦在育人资源的流动和布局方面,以构建学校特色、思想政治工作为突破,整合资源、多方面布局,合理安排理论学习、专业实习、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网络教育等内容,探索连续性、广泛性、个性化的育人模式,实现多时段、多地点、多次数、多人群的全方位渗透、全领域覆盖。

(三)走出误区,统一认识,营造“三全育人”良好氛围

思想引领行动,观念重在革新。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重点在于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格局的“贯通”,其最根本的起点是育人观念的改变,协调营造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氛围。在高校内,不论是专业教师、党政干部、学工队伍还是教辅人员、工勤人员,虽然其工作职责存在差异,但是工作目标与“三全育人”的目标是一致的。要克服思维中存在的“三全育人”“旁观者”思考方式,要将思想认识统一到立德树人,统一到培育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上来,形成“三全育人”的全新育人观。在育人氛围的营造上,高校要将“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建设作为实现高等教育自我改革,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治理的重要举措,不断提高广大教学、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理论认知,强化使命担当,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广大教师要深化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育人成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加强师德建设,引领广大教师将个人发展与教书育人的目标紧密结合,将立德和树人相结合;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史、地方红色文化等的正向教育作用,积极开展价值引领。因此,全面提升高校整体的育人氛围,努力营造“三全育人”的良好氛围,使育人氛围成为推动高校育人提升的重要隐性资源。

四、结语

高校“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涉及制度变革、工作创新、思维转变等方面,更需要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和深入推进。为此高校党委要不断建构和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将体系构建与制度保障结合起来,将“立德树人”的目标与日常教学、管理、服务工作深度融合,形成“时时有育人、处处有育人、事事有育人”的良好局面,以此来推动高校育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性发展。

猜你喜欢

全员三全育人立德
全员核酸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