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多重情感表达

2021-12-01葛琳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念奴娇怀古词作

葛琳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也是豪放词中最具英雄气概的代表作品之一,被宋朝的文学评论家胡仔誉为“古今绝唱”。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重在写景,描写了赤壁的壮美的景色风光,下阙重在议论和抒情,表达了苏轼对于周瑜的追念與敬佩,以此来抒发他的多重人生感慨。整首词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情感饱满,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对秀丽河山的赞美喜爱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多次遭遇贬谪,他一生的足迹可以说是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而赤壁之行正是他被贬到湖北黄州之后。苏轼来到”赤壁”,想起了发生在这里的几百年前的历史风云,值得注意的是,苏轼笔下的“赤壁”并非真实的赤壁之战的遗址。关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向来争议众多,苏轼作这首词重在怀古抒情而非历史考证,他在词中也写道:“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使用了“人道是”这样表述疑似的词语,表明自己也是听说得来,因此,苏轼笔下的“赤壁”是文学的真实而非历史的真实。苏轼以眼观物,根据他的所见所闻,极力在词作中绘声绘色地展示出祖国的秀丽河山,表达出他的赞美喜爱之情。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词一气呵成,集中描写了赤壁奇伟壮阔的景色风光。陡峭的悬崖挺拔地屹立着,直插云霄,一个“穿”字形象生动,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山崖的气势磅礴。滔滔不绝的江流猛烈地拍击着岸边,卷起千万堆蓬勃的像雪一样的浪花。苏轼从形状、声音和色彩几个方面刻画了一幅长江美景图,使他忍不住脱口而出赞叹道:“江山如画”!苏轼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锦绣河山比作美轮美奂的画作。在这短短的十三个字中,苏轼采用最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捕捉最具感染力的意象,带领读者进入词境中,让他们体会听觉视觉的双重冲击,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同苏轼一起屹立在大江边上,感受着秀丽美景,体会到山河澎湃之美。苏轼不仅把自己的豪情寄托在江山之中,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对个体命运的感叹唏嘘

文学作品不是作家凭空创造的,而是与作家的创作背景和人生经历息息相关的,因此,只有深入地了解苏轼创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体会词作背后的情感韵味。这首词是苏轼经历了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被贬谪到湖北黄州时所作的,乌台诗案是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在这场案件当中,命运的反复无常使他更加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变幻,而这些思想的变化也深刻地反映在他的这首词作中。

美好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使苏轼感受人生的虚无,从而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此时的他年华老去而事业未成,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同与实现,于是借这首词表达了怀才不遇的隐痛。当作者遥望着作为古战场的赤壁时,他想起历史上有多少英雄豪杰曾在这里建功立业。在词中,苏轼塑造了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从而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这个英雄人物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用这些简洁凝练的字眼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周瑜的外貌风度、穿着打扮、婚姻生活和人生成就,从而表达出他对周瑜的敬佩与仰慕。根据历史记载,周瑜二十四岁时担任东吴的大都督一职,又娶了当时远近闻名的美女小乔,可谓是少年得志,事业一帆风顺,婚姻生活美满幸福。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此时的周瑜三十四岁,仍然处于人生的大好年华,苏轼用“雄姿英发”四个字突出表现了周瑜俊朗的外貌和潇洒从容的风度。此外,只用三个字“谈笑间”表现出他的镇定自若和胸有成竹。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战争关系到国家的战败与存亡,不允许有半点的差错。在这紧张的局势下,周瑜的“谈笑间”与敌人的“灰飞烟灭”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周瑜的军事才能。

创作这首词时,苏轼已经四十七岁,人生早已过半,与风华正茂、卓有建树的周瑜相比,苏轼虽然渴望被朝廷重用,实现自我的价值,但是残酷的现实狠狠打击了他的自信心,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遭到多次贬谪,无法实现心中的政治理想。一句“多情应笑我”正是他对自己一生事业无成的自我解嘲,“早生华发”一句则道出了诗人对年华易逝、时间匆匆的无奈与辛酸。苏轼不仅站立在大江边上,更是站在他人生的节点上回顾从前的岁月,不禁感慨万千,他积极进取的雄心壮志与坎坷崎岖的人生经历交织在一起,于是生发出对个体命运的思索与唏嘘。

三、对历史人生的理性思考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苏轼不仅有对个体命运的探寻,更有对历史和时间的理性思考,从而将词作推向一个更加宏大阔远的境界。作者怀古思今,从宏大的时空意识中寻求心灵的安慰和理想的超脱。词作的开头,苏轼激情昂扬地吟唱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站在浩浩荡荡的大江边上,看着眼前滚滚流逝的江水,让他想起历史长河中出现的众多英雄豪杰,然而正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复返,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也消散在历史当中。从这几句词中,我们可以读出苏轼在面对神秘空阔的大自然和漫长的历史变换时,他深切地感受到自身力量的渺小,即使在历史上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也避免不了死亡的结局,这种虚无的历史意识让苏轼感到落寞与孤寂。江山美景依旧,然而英雄人物早已经消失在时间当中,物是人已非。然而苏轼之所以能够成为闪耀在历史天空的明星,令后人追思不已,更在于即使他看到了历史和时间流逝下生命的无常,也能以更高层次俯瞰社会和人生,做到自我开导和自我解脱。

苏轼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不仅接受了儒家积极入世、救济天下的人生理念,更有道家的超然物外、逍遥无为的处世之道,从而构成了苏轼复杂而独特的思想体系。因此,词作的最后,苏轼在壮丽的河山中回想起英雄的壮举,最后思绪兜兜转转回到自身时,他这样写道:“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如梦不仅是感慨人生如梦般短暂易逝,苏轼更是在历史和时间的思考中领悟到,既然人生如梦,那么功名和成就其实也如同江水一般流逝,人生苦短,所以更应该积极处世,及时行乐。因此,“人生如梦”既有作者在仕途上屡遭坎坷的失意,又有自我开导,坦然接受挫折的超然物外的情怀。“一樽还酹江月”,苏轼拿起酒杯与天上的月亮对饮,敬的不仅仅是江月,更有前尘往事,正因为他早就明白人生的悲欢离合正如天上的月亮一样有阴晴圆缺,所以他虽然心有不甘,但仍旧在人生的旅程中相信自己可以摆脱心灵的痛苦。因此,苏轼通过这首词传达出关于人生的哲理性思辨,不仅阔大了词的境界,也传达给读者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壮丽的景色出发,引出了历史人物,抒发了个人感慨,其思想感情也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苏轼将写景、怀古、抒情熔铸一体,把读者带入奇伟雄壮的景色和历史沉思当中,表达了他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作的哲理意蕴。所以,我们在进行学习时,也要不断挖掘苏轼在词作中的多重情思,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

猜你喜欢

念奴娇怀古词作
念奴娇·脱贫振兴庆盛会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念奴娇·脱贫振兴迎二十大
清晏园怀古
念奴娇 国庆(外三首)
上都怀古
念奴娇 ·白衣兴颂
翠云廊怀古
更 正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