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2021-12-01高圣洁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化

高圣洁

(青岛理工大学,山东 青岛 266520)

1 前言

文化是一个共同体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优秀文化所具备价值的高度认可与极度尊崇,是对自身文化所具备活力的坚定信念[1]。乡村文化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中的乡土文化,其在维护乡村的和谐、维持社会秩序的有序运转、促进中华文明的延续传承方面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继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定文化自信,同时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2]。优秀的乡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色。所以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出去,自信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振兴乡村文化首当其冲。

2 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

文化是灵魂,是最持久的力量,乡村文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资源。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了产业、组织、人才、生态、文化五个方面的振兴,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离不开优秀价值观的引领和理想信念的支撑。乡村是个大有可为的舞台,乡土中国具有继承性,在历史长河中继承了许多优质的文化资源,而文化作为一种底蕴,又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来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带动产业振兴。其次,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威取决于治理能力和治理智慧的高低。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来源于内心的文化信仰,而乡村文化中纯朴友善的生活准则对化解社会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乡村文化的振兴可以使人民拥有高尚的道德理念,从而提升党组织的治理效能,推动组织振兴。再者,人才是社会前进的第一资源。文化振兴为人才振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与成长摇篮。乡村文化的振兴,文化资源的挖掘,兴起了一批文化产业,为优秀人才回流建设家乡提供发展机会。同时,优秀的乡土文化也培育了一批精明能干的创业人才。中华传统农耕文明孕育了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的商业精神,为乡土人才创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促进人才振兴。最后,中华文化向来尊崇大自然,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天地之道等都表明了农民已经认识到人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也要限制自己的欲望,回馈大自然。乡村重塑先进的生态理念,为绿水青山的保护起到重要的支持与指导,从而促进生态振兴。

3 文化自信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遇到的挑战

3.1 乡村文化阵地受到冲击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最根本的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制结构逐渐瓦解,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城乡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农民在追求财富与实现价值的同时,面临着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冲突,乡村原有的价值认同与日新月异的大环境显得格格不入,旧的思想体系遭到破坏,乡村文化阵地受到冲击[3]。越来越多的农民摒弃原有的生活方式流入城市,乡村文化的土壤被城市文明慢慢侵蚀,逐渐失去市场,丧失了合理内核,被边缘化[4]。质朴,忠厚,善良,本是乡村的代名词,如今却世风日下。东篱采菊,南山相见的田园风光也难觅踪迹。市场经济带来的现代工业文明本质就是一个以资本为中心的社会体系,资本发挥了巨大能量,甚至突破了道德规范。于是,乡村也日益充斥着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风气。以宗法亲情为纽带的纯朴情感被追名逐利的势利心所代替,传统礼俗文化、道德风范面临解体,乡村文化面临严重的认同危机。

3.2 乡村文化供给不足

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文化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一方面是文化供给数量不足。落后偏僻的乡村地区文化服务不到位,发展严重失衡。部分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公共服务落后、文化宣传不到位。乡村地区鲜有满足学习与娱乐需求的图书馆、体育馆以及网络电子场所,乡村居民文化权利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乡村文化供给质量不高。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文化支持,但是难免会有政绩取向的干扰,导致形式主义的存在。首先是偏重于对硬件设施的支出而少内涵性软件的文化支持,导致基础设施大部分闲置,最终成为好看的摆设。其次,乡村文化供给的内容与实际需求出现错位现象。文化供给内容单一,缺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所以群众参与度并不高。乡村多为留守老人与儿童,应该考虑不同层次人群的实际接受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导致文化供给畸形。

3.3 乡村腐朽落后文化影响依然存在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就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新文化,破除封建旧文化,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封建社会,转型时期难免会存在残余文化糟粕,加上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的不完善,导致文化氛围在整体趋势向好的情况下,部分乡村地区依旧存在不和谐的现象。农民文化水平低,辨别是非能力弱,加上当地文化工作不到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未能深入人心,导致村民很容易受到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容易相信捕风捉影的异端邪说。此外,各种陈规陋习以及攀比心理此起彼伏,依旧左右人们的生活。例如,厚养薄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部分乡村是久病床前无孝子,死后却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博一个毫无意义的虚名。这些迷信思想和陈规陋习侵害人们的心灵,严重阻碍先进文化建设,影响乡村文化振兴的步伐,必须坚决取缔。

4 文化自信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4.1 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乡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服务农民的桥头堡,是乡村地区的主心骨,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起着领导核心作用。组织的振兴是文化振兴的政治保障,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与否,直接左右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效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乡村基层党组织是提高乡村治理活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的基础。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素质过硬,主动提高思想觉悟,强化自身党性原则,牢记初心使命,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提升政治本领,在工作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主动有所作为,增强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威。对于部分落后地区的乡村出现的党支部涣散,党员干部老化的问题,要通过落实完善“第一书记”制度以及培育优秀的年轻人勇担重任来保障组织的活力。只有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才能牢牢掌握乡村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5]。

4.2 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在长期的历史交流过程中,我国的乡村文化既有普遍的共性,同时又具有独特的个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经济的社会发展,有些宝贵的文化资源逐渐被我们抛弃,导致部分乡村地区出现信仰危机,文化遗产也得不到保护,逐渐走向衰败。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表示,传统的乡村文化是由当地居住的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生活、生产方式,能够使大家在同一区域内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并且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相传下来,对当地社会秩序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书记多次表示,农耕文化中保留了许多积极向上的内容,应当充分挖掘。例如地方的名人将相,宗族遗训,节目习俗,传统美食以及家族的奋斗史等内容,就包含了一方乡民对生活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通过文化振兴可以提升乡村价值信仰的最大公约数。其次还要利用悠久的古建筑、古艺术等文化遗产来发展旅游等新兴产业。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带动就业,提高收入,实现双赢。

4.3 加强制度建设

乡村文化的振兴更需要有一个长期稳定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既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又保障公序良俗得以遵守。首先,建立乡村文化扶持机制。政府加大对乡村文化的供给与支持力度,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成立专门的乡村文化工作小组,推进文化下乡,设立专项基金,加大对乡村地区文化设施的投入,根据不同群体采用灵活服务的方式,缩小城乡之间文化供给服务的差距,让村民享受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第二,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互补作用。利用市场的优势,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性优待,鼓励市场主体投资乡村文化的建设。其次,对于优秀乡村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不仅要靠教育和倡导,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制度加以保障。在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共同组织下,建立一个适用于本地实情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的不良行为,引导积极向上的风俗习惯。在乡村形成敬老爱老、夫妻和睦、邻里和谐、互爱互助的氛围。要对不良的社会风气要进行一定的约束和规劝,对违法犯罪行为做到零容忍,确保村规民约能够真正起到震慑约束的作用,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