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传播生态下时政新闻节目传播语态创新

2021-11-30王雅卓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联播语态时政

王雅卓

(安徽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一 全媒体传播生态下对电视新闻传播语态认识

语态,语言学中的定义为语态知识,语态即说话的态度,叙述的方式,而在新闻学中一直对“语态”这个词语并没有明确的定义,这也是一直以来新闻传播领域新闻从业者探析研究的问题。最早提及“电视语态”这个概念的是时任央视新闻中心主任的孙玉胜在其著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中说到新闻报道的话语方式,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就是电视叙述的方式态度,也就是新闻报道者用什么样的语言态度报道新闻,他认为“叙述的态度应该是真诚和平和的,叙述的内容应该是观众关心和真实的,叙述的技巧应该是有过程和有悬念的,叙述的效果应该是具有真实感和吸引力的”。综上所述,电视新闻语态其实就是新闻报道中的语气和态度,也就是新闻报道里采用的叙事方法。

媒介环境生态环境的变化、新闻传播格局的转型、信息传播模式的优化以及新媒体迅速崛起,从而促使电视新闻传播语态发生了改变,电视新闻语态从传统的宣教式权威语言向口语化叙事语言过渡。批评话语分析的领军人物诺曼费尔克拉夫将语言学的文本概念又进一步延伸在《话语与社会变迁》一书中说到口头的表达如何口语化、家常化这样的传播语态概念,他强调,电视运用口语所产生的影响会使公共领域与家庭个人空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公共生活也开始逐渐被媒体公开报道,而他们被媒体传播出去都具有公开性、权威性,从而产生距离感,但接受的一方却是个人和家庭,而传播双方的距离感会影响信息传播过程的效果,信息损失大。所以,为了使公共事务能深入到个人家庭中,同时,社会个体市民阶级也能投身到公共事务中去,在传播渠道及传播方法上就需要口语化,生活化,从而架起沟通的桥梁。传播学的研究证明:口语化传播它有着日常交流的通俗性和大众化,口语比书面语更有感染力,也是最具平民化、人性化的传播,这也体现了现代媒介语态的显著特征。

综上所述,树立现代传播理念,强调人性化传播,突出“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使传播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民众,而媒介传播中的“人性化”包含对传播者以及和受众双方面的人性关照,媒体从业者需要充分了解“电视家庭性”的收视特点,从而更加精准的设计传播目的,创新传播语态以及叙事方式,贴近受众,从而达到最优质的传播效果,提高电视媒介的核心竞争力。媒介传播语境与媒介的传播语态相互影响,传播语境决定传播语态,传播语态又为传播语境服务,用最适宜的表达语态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从而选择传播活动最正确的叙述方式和叙述态度。在传播发展中,时政新闻的新闻语态也逐渐打破以往政治叙事思维的固有僵化格局,转向民本大众思维角度,注重口语化传播,使新闻报道多视角多维度精准传播,让硬新闻软化,比如,政策性的新闻更多的从民生角度着手,形成时政新闻民生化,更多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接地气、惠民生,时政新闻有温度更有深度,且新闻内容更加真实动人。而这一种特殊的传播语态是对新闻事实的再次加工,这是电视传播符号的物质形式,这些特定的文字、声音、图像等,通过符号媒介所构建出来的整体架构都是新闻传播语态。

二 时政新闻的内涵

什么是时政新闻?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张君昌编写的《应用电视新闻学》中,首次对“时政新闻”这一概念进行解读,他提出时政新闻是国家政党在处理最新的方针、政策以及国内政治生活所涉及的国际关系的报道。时政+新闻如何优化?实践发现,既要符合时事政治的相关内容要求,又需符合新闻要素。时政新闻是党有关活动的宣传工具,因此,肩负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对我国民众的价值观引导发挥积极引领作用。

国家舆论引导的方向至关重要,其中时政新闻报道更是重中之重,时政新闻报道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责任与义务,时政新闻有着核心舆论引导地位,不仅需要全面报道国内外时事政治还肩负着向外国受众传播中国社会真实信息的任务,其报道的导向是否正确,不仅关系着中国舆论场,更会影响国家形象。如何对外进行有效传播,新闻媒介的作用不容忽视,时政新闻的报道更是不容出错。

三 全媒体传播生态下对时政新闻传播语态的挑战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新闻思维与新闻语态加速变革,在新的传播理念、传播技术、传播方式的背景下,构筑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的传播场域,而在这期间构建的消费社会语境在这场变革中突破意识形态单一化的弊端形成新的传播场域。

在这场创新变革中,新闻叙事开始了多维度传播,脱去了固化的的政治外衣,从精英新闻到平民新闻,构筑具有震撼效应的叙事狂欢,新闻传播话语形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更趋于人性化、平民化。说教式”硬新闻”实现“软着陆”的语态转换不仅理清了新闻本质属性,也使新闻内涵在新旧媒体生态下走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消费主义是一种典型的意识形态,消费社会语境下将有助于认清消费主义的真实面目,新闻传播娱乐化的叙事出现过剩。新闻传播语态变迁过程中,新闻视角走向平民化的同时,新闻评述角度呈现出富有架构意义的隐形表达,新闻语言表述中过度追求口语化、娱乐化、故事化,同时,又随之衍生出了新闻媚俗语态传播,在传媒商业逻辑运作之下,催生出电视购物叫卖式语态,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力,叫卖式语态误区也逐步凸显,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开始成为当代主体价值选择的主体意识形态,在与市场深度融合的市场逻辑场域下,而这也会催生出很多不符合新闻本质的语态乱象。特别是在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也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转型,从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转型,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生成者。在特定的媒介环境中促成低价值的新闻市场主体机制,这也会产生负面意义的新闻传播现象,如瓦釜效应、标题党等会产生叠加效应。主流媒体必须担负起新闻话语中语态表征的正面叙事责任,在传播语态的优化革新中,坚守新闻本质、守望新闻理想。在消费社会的时代洪流里,永葆初心和本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更迭,技术的创新,会催生新的传播媒体、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从而促成新的媒介形态,而这也给时政新闻报道带来了挑战与冲击,技术变革推进了信息碎片化,再由技术推动信息的整合。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正在不断消耗受众的注意力,而受到这种新媒介的影响,受众在接受讯息时不会花费太多时间,而传统的时政新闻内容较单一、言语枯燥、文字冗长,报道形式相对固化,新媒体的形式丰富、内容新颖,与受众人群的粘合度较高,互动性较强,从单一传播向复合传播的转变过程受到了受众的喜爱。目前,时政新闻报道创新力不够,新媒体更容易从传统媒体汲取资源,他们能够把握受众的内容需求、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感同身受的目的。时政新闻关乎国计民生,在新时代的传播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不仅关系着国家新闻舆论工作的宣传与引导也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传播内容优化在新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报道如何突围?新媒体语境下时政新闻报道如何革新改变旧局面迸发出新的活力,从而符合传播规律,达到传播效果。这是所有的媒介机构都应思索的问题。新闻传播的创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播媒介的创新,更是内容的创新,而这首先离不开的就是传统时政新闻的创新,2016 年2 月19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提到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方向,因此,国家时政新闻报道体现导向意识,务必要与本国的政治导向一致,维护好社会安定、人民安宁。我国的新闻媒体行业应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李良荣教授曾说过:“时政报道是中国新闻报道中最后一个堡垒,一旦时政报道能突破,中国的新闻传媒可以与世界任何媒体抗衡。”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

由此可见,时政报道的创新之路任重道远。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如《新闻联播》的子节目《主播说联播》,这是一档具有鲜明特色的时政新闻报道节目,宣扬正确的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秉承专业主义的态度,承担起社会责任,传统媒体如何适应新时代语境,这就要求主流媒体在坚定正确地政治导向的同时,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生产优质内容,持续构建内容生态。

四 全媒体传播生态下时政新闻的传播新语态优化

融媒体时代《主播说联播》作为一档具有创新传播策略的时政新闻报道节目正以其独有的方式深耕新闻内容、转变传播语态、拓宽市场渠道,为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主播说联播》在在叙述表达上用精微评论制造新的话语体系,运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微叙事构建宏观议题,创造性地凸显衍生类时政新闻短视频在全媒整合中呈现良好的社会效应,同时,该节目在节目形态、传播语态等多个维度上进行了创新,为时政新闻节目的创新传播策略提供借鉴。

时政新闻节目融合浓厚的宣教与客观的新闻,以央视《新闻联播》的衍生短视频《主播说联播》作为研究案例,从生产策略中梳理其传播语态的转变路径,并探析新媒体视域下时政新闻传播语态的转变方向。《主播说联播》传播符号呈现出多样化,具有电视文字、声音、画面一体的传播特征,整合了视觉语言符号及听觉语言符号,表现手法更加多元立体。

(一)文本语态

一般情况下,信息可以有多种构成形式,而由表述性符码这一形式所组成的信息称为文本。当我们分析文本时,会把文本划分为三个层面:意蕴层、叙述层、符号层,这与皮尔士创立的关于符号构成的三分法基本类似。[1]文本的物质形态称为符码层,是一种可被人类感知的符号结构形式,并能够与我们的视听感官相联系。文本主体的语言结构里的叙事层,包括话语和故事两个要素,话语是感知主体对故事的表述方式,即我们如何叙述故事以及如此叙述的理由。而故事是在特定的叙述时空里,人物与事件以及环境之间的相对关系与状态及其它们发展变化的过程。

《主播说联播》在叙事层和意蕴层上来分析文本的语态。时政新闻的播报中新闻事实是否清晰,与文本中的信息传播途径密切相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新闻联播》作为主流媒体平台的新闻栏目,一直在变化中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发展,在新闻语态方面早已做出了改进和革新,2019 年7 月以颇受当代年轻群体喜爱的文本特色强势推出了《主播说联播》栏目,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如何占据舆论高地,《主播说联播》将新闻叙事化使硬新闻软化,文本语态使用轻松、诙谐的网络语言,创新传播语态做好顶层设计,主流声音得到有效传播。在《主播说联播》中的文本里时常有“热词”在全网刷屏出现在微博热搜榜单中,例如,离“凉凉”不远了,“你能任性,我有韧性”,“玩火者必自焚”“真的坏得狠”等以大众化的语态体现人文精神,对宏大主题进行微观处理,有别于传统的说教式报道,提高了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观性。

(二)画面语态

在电视和互联网时政新闻节目中,我们时常将主题用视觉符号表现出来,经过“视觉翻译”,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会被具象的视觉符合代替,使受众更易理解。新闻信息的承载符号“画面”有着重要且特殊的作用,画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冲击力,增加现场感的渲染。

在《新闻联播》的衍生短视频《主播说联播》节目里,后期制作团队会根据新闻内容添加与之相符的新闻图片做解释说明,例如,2020 年8 月20日的一期节目中,主播康辉提及到新闻中的“抗癌厨房”,并在介绍时配上了相对应的画面,直观的向受众展示了“小小厨房,飘着人间百味”。当语言、画面和文字都难以解释清晰时,可以选用图形、图表或者动画更加具体形象的表达。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最早提出符号是由“能指”与“所指”构成的,有学者将能指与所指的概念简要地概括为:“‘能指’是符号的形式,为符号的可见部分:‘所指’是符号的意义,为符号的不可见部分”[2]。揭示新闻事实的载体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非语言符号在新闻中的传播效果也是至关重要的,表情符号是传递信息的一种表达方式,除了图片、视频的补充说明外,主播加上相对应的表情符号使受众视觉上带来新鲜的体验,在该期节目中,康辉做了一个“比心”动作,送给一对暖心夫妇,使新闻添加了一丝生机。

例如,2019 年12 月23 日的节目中,主播海霞说到朋友圈的评论区可以用表情包,并且在节目最后也给今天的新闻配上了一个点赞表情包,这些非语言符合鲜明生动,传播效果直观显著;非语言符号是伴随语言符号传播,是对语言符号的补充说明,增强了语言符号的感染力。画面语态加强了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在《主播说联播》中,画面语态已经成为节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该节目创新了传统媒体的新闻语态,让我们觉得新闻就在身边。

(三)声效语态

在传统媒体的新闻声效语态运用方面,为了体现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一般声效运用在同期声和现场声里,很少使用背景音乐,在融媒体传播背景下,新闻传播语态也在优化创新。《主播说联播》中,根据受众习惯以及传播语境,将主题与背景音乐融会贯通,增强了主播们的情感表达,深化主题,烘托气氛。

结 语

时政新闻报道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的责任和义务,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生态也发生了巨变,亟需改变时政新闻节目传播语态概念化、程式化,不能因循守旧,在全媒体传播生态下探寻时政新闻节目传播语态的新路径、新方法。

猜你喜欢

联播语态时政
时政要闻
《主播说联播》:又刚又有梗,播有温度的新闻
动词的时态与语态题这样得高分
时政
时政
一路上的欢乐联播
动词的时态、语态
今人优秀时政诗的写作技巧
改进时政类新闻报道提高联播类电视节目吸引力
笑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