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

2021-11-30王群志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讲授抗疫马克思主义

胡 靖 王群志

(1.湖南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2001)

2020 年初,一场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每当经历一些重大事件,或面临某种关键时刻,常常会孕育出一种崇高而伟大的精神。在这场艰苦卓绝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便诞生了伟大的中国“抗疫精神”,它既是激励我们取得抗击疫情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又必定以其深刻的内涵而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是我们开展思政课教学最鲜活生动的素材。将中国“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为思政教育注入新鲜血液,推动高校思政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充分发挥思政课在战疫铸魂中的特殊作用。

一 中国“抗疫精神”的内涵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孕育并诞生的“抗疫精神”,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发展了中国革命道德,[1]代表着中华民族共同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品质。

(一)人民至上的情怀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场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大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号召“用心用情为群众服务”,体现出念兹在兹的人民情怀。我们清底摸排“四类人员”,要求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救治重症患者,做到一人一案、专人专护;建设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坚持争分夺秒、通宵达旦,所有的这些努力都是为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人民生命重于泰山”的价值理念得到充分彰显。

(二)无私奉献的品格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奉献精神是一种真诚无私的爱和不求回报的付出。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党员干部践行“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身先士卒,以党旗引领战旗;一批批医护人员写下“不计生死、无论报酬”的请战书,奔赴一线,用生命拯救生命;还有快递小哥、货车司机以及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传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旋律,坚守岗位,以心灵温暖心灵,在神州大地上共同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奉献之歌,“疫情无情人有情”的赤诚大爱得到生动诠释。

(三)开拓创新的思维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新冠肺炎疫情是未知病毒对人类发起的突然袭击,一时间我们还无法完全掌握其发生机理,找到治愈方案,在这一条件下,运用好创新思维是化解危机的最好“抗体”。我们大胆而果断地在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启动“封城”机制,实施全国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措施;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服务疫情监测分析、人员流动和社区管理等;积极探索老药新用、新药研发、治疗技术创新等多种路径,全面推进新冠肺炎药物研发[2],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创新作为“硬核”能力的价值愈发凸显。

(四)守望相助的美德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团结一致、和衷共济是我们解决急事难事的重要法宝。在疫情防控中,对内,我们坚持全国一盘棋,调派380 多支医疗队,42000 多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建立了19 个省市支援武汉以外市州的对口支援关系,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步调一致;对外,我们本着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分享了自己的抗疫经验和做法,向其他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凝聚力得到极大焕发。

二 中国“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

中国“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最新形态,其价值导向与思政课的使命担当高度契合,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引领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感,让精神丰碑辉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中国“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次疫情防控斗争中展现的“抗疫精神”,是继伟大长征精神、抗战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之后,中国精神的又一次升华,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是众志成城、真抓实干、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诠释好中国“抗疫精神”将为我们全面打赢防控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注入“精神疫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精神密码”。

(二)以中国“抗疫精神”武装大学生头脑

由于经济全球化、多元价值观念输入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新时代面临着多重挑战。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西方政治思潮渗透的重点对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因此,在思政课堂,我们就是要用中国“抗疫精神”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激发大学生树立起与祖国人民同心同向的人生目标与价值追求;我们就是要用中国“抗疫精神”唤醒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深厚情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时代责任感;我们就是要用中国“抗疫精神”激励大学生开拓创新,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我们就是要用中国“抗疫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大抱负、大视野、大格局,将自己的理想建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时代必然要求上,努力学习,为人类和羹之美贡献力量。

三 中国“抗疫精神”融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策略

当下,高校思政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既为有机整体,又各有侧重,因而将中国“抗疫精神”融入不同思政课时,其重点、路径等必然有所差异。这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探讨融入中国“抗疫精神”的教学策略。

(一)改进授课方法,实现艺术融入

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势必使人反感。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4]因此,中国“抗疫精神”教育需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解决好“桥”和“船”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这无疑为我们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启示,要将深刻的理论分析与鲜活的抗疫案例结合起来,体现出思政课的学术深度与现实效度。可以运用理论教育法,深入解读党中央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讲清楚抗疫中彰显的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优在哪;运用典型教育法,挖掘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与感人故事,以榜样感召人、带动人;运用比较教育法,分享疫情防控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经验,引导学生更加坚定中国道路与政治认同。此外,还可以运用讨论教育法,针对疫情期间国内外的各种错误观点、噪音杂音,在课堂中开展热点辨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式,在甄别信息、分析思考、交流讨论中分清是非,做到理性思考、理智发声,从而更好发挥思政课解疑释惑、铸魂育人的作用。

(二)找准教材结合点,实现科学融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因此,我们要找准“抗疫精神”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重点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认识理解抗疫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具体可作如下安排。

导论:在讲授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时,可联系讲授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一个月内多次亲临一线,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靠前指挥、严守岗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纷纷主动请战,争奔险难一线,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第一章:在讲授联系的观点时,以中国毫无保留地与国际社会分享抗疫信息,并向其他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为例,使学生懂得联系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在讲授辨证法时,可结合分析疫情防控中,党和政府把湖北和武汉作为全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全国多地派出医疗队增援湖北,社会各界踊跃向湖北捐款、捐赠医用物资,坚持“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指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掌握抓住主要矛盾等哲学思维方法。

第二章:在讲授实践观时,可指出网络上的一些关于疫情的不实内容和谣言,引导学生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正确认识疫情的产生和影响。在讲授认识的过程时,可融入在抗疫中人们对病毒和疫情的认识的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实践,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第三章:在讲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时,可分析中国“抗疫精神”产生的客观社会条件,使学生对国家和人民的“抗疫精神”有一个合理的评价。在讲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时,可融入抗疫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医务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志愿者等抗“疫”英雄以及全国人民宅家不出,各界人士捐款捐物,筑牢群防群控的防疫链条的故事,使学生真正理解英雄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章:讲授劳动价值论时,可融入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如何才能更好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在讲授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时,可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出发,全面分析比较中西方围绕疫情采取的政策方针、应对措施及防控结果,使学生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第五章:在讲授经济全球化时,可融入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说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三)运用新兴媒体,实现创新融入

疫情发生后,教育部发出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并颁布多个指导性文件,要求充分利用各种在线课程平台与在线交流工具组织教学。中国“抗疫精神”教育必然也要适应这种信息化教学的时代要求,不断摸索、总结思政课线上教学的基本规律,将互联网技术优势转化为支持思政课教学的制胜优势。

可以综合利用网络课程平台、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开展“云端”教学;运用通信技术、视觉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增强教学感染力;启用网上平台的“签到”“举手”“抢答”“讨论”等功能,做好教学质量监控。创新运用这些数字化平台技术,让中国“抗疫精神”教育更加全面和高效地覆盖大学生群体。

总之,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中国“抗疫精神”的价值将更加凸显。我们要用好疫情防控这本时代教材,使疫情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做好总体规划,久久为功,让“抗疫精神”涵养思政课教学更有情怀与温度,更有时代感与吸引力,从而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讲授抗疫马克思主义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