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柱《国学教学论》析论

2021-11-30代亚林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国文国学学者

代亚林

(湖南科技学院 国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一 作者及版本信息

陈柱(1890-1944),广西北流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国学家,其好研读经书、著书作诗,长期从事于教育事业,曾经执教于容县中学、庆远中学、南洋大学、广西省立第二中学、无锡国学专修馆、无锡中学、大夏大学、暨南大学、光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伪中央大学。读书任教,终其一生,影响甚大。[1]

陈氏生平著书颇丰,《国学教学论》为其对读书、教学研究之法,据笔者所查,其版本信息仅有一种:民国十五年五月(1926 年),中国学术讨论社出版,合计134 页,大32 开,每册定价大洋5 角。

在2017 年,以1926 年由中国学术讨论社出版的《国学教学论》一书为底本,做成了缩微胶片,被保存在国家图书馆,仅可见载体的不同。但笔者参考梁艳青《陈柱文学思想研究》一书,书中提到:“陈柱的一些著作经历多次再版,如《中国散文史》《教学论》……《教学论》(一题《国学教学论》,第二版为《国学教学法及研究法》《研究国学之门径》《国文比较研究法》《研究文字学之几条方法》《说诗文丛第一集》)。”[3]38-40此处所言《教学论》即《国学教学论》,而笔者查阅相关资料,确实有《研究国学之门径》《国文比较研究法》《研究文字学之几条方法》(又名:《治文字学之几条方法》《文字学研究之方法》)三书,而《研究国学之门径》由中国学术讨论社1927 年出版,共31 页,内容与《国学教学论》有差别,《国文比较研究法》由大夏大学1928 年发行,为16 开,共56 页,内容也与《国学教学论》有异,《研究文字学之几条方法》由中华学艺社1933 年出版,共6 页,内容与本书大相径庭,且为陈柱在南方大学校友会时的讲稿。其余各书,均查阅不到。

《国学教学论》一书由八篇文章及一篇书目组成,八篇中有单独刊发过,现将情况叙述如下:

1.《通论:中学生研究国文之方法》一文于1923年在《学衡》第17 期,38-51 页上发表。

2.《国学教学论:中学生研究国学之方法》一文发表于1926 年在《江苏教育公报》年终增刊,90-110 页。

3.《中学生研究国文之方法》一文于1927 年在《山东教育月刊》第6 卷第10 期,41-53 页上发表。

二 内容概述

《国学教学论》一书,亦称《教学论》,内收《中学生研究国文之方法》《中学校国文教授之方法》《大学生研究国文之方法》《大学校国文教授之方法》《大学生研究国学重要书目及其导言》《读书之方法及其目的》《中今论学粹言按语》《读书作文谈》等八篇,最后附陈柱尊丛书总目。陈柱非一时而作,如《读书之方法及其目的》一文,即其受中学校长冯振心之托,为冯振心所开暑假学校的国学专修班演讲时的内容,后略为整理,以备遗忘才有此文。

本文依据目录分为九部分,分述如下:

(一)中学生研究国文之方法

此部分主要是论及中学生研究国文的方法,陈柱首先点明中学校注重国文可谓至矣,分而论之:先生勉励学生学之,父兄盼望子弟学之,学校亦以学生所作国文荣之。看似万般皆好,他却对此忧心忡忡:中学毕业生以国文发表自由之思想,作普通之应用者寥寥无几;近来皆以文言艰深,而白话代之说大倡,风靡全国,而能以白话文发表自由之思想者亦寥寥无几。其悲之,认为中学生学国文欲得到好的效果,须有二种方法:一则教员改良教授方法,二则学生须知自修方法。为何须知自修方法?原因有二:一、学生不得倚赖老师,尚不论老师之良否,若倚赖其师,则不能明通、不能进步;二、学文之道,实不可易,则须多读古今中外之书,才可获其文。若学生不重自修,四年毕矣,仅校内之所获甚陋,不足以普通之应用矣。

如何自修?陈柱所列自修之法有四:其一,当有读书之时间,引用伊元复先生《读书说》一段,以明伊先生教人读书之法,但要求今日中学生不必求伊氏所言升思科之堂,应石渠之对,但需注重读书之法,普通论之,若中学生珍惜时间,在紧凑的学校学习时间或舒缓的放假时间中合理安排自修国文之时,则学生中学四年毕业,可读一万八千二百四十叶书。其二,当知应读之书籍,将经、史、子、小学、名学、文法、参政要书七类书籍略举,以供中学生参考。书共三十五种,约一万五千五百三十二叶,如若中学生有心学国学,珍惜时间,此列举则对其很有用处。虽未列集类,但引曾涤生《与邓寅皆书》及吴挚甫《答严几道书》《与李赞臣书》来说明姚氏《古文辞类纂》为今日中学学文之要书。其三,当明读书之方法,简而言之,曰:

则凡每读一书,将其疑难之处,抄于笔记,书明某书某篇某叶,再读下去。读必之后,再读他册,倘有与前书相发者复录之于前书笔记之次,读毕两三部后,再将笔记中之疑义比勘研究。[2]10

此乃陈氏读书之方法,强调圈点、笔记的重要性。其四,明取舍之权衡,告诫学生应谨慎取舍,不可一意迷信或专事攻计,推崇周孔之道,认为其不偏不倚,而“外此诸家,则多偏师独到,光芒逼人”,并引《荀子·解蔽篇》指出人认识问题之大蔽是不全面,如文中所说:

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2]14

由此可见诸子说之弊,且文中又指出:

孔子仁智且不蔽,故乱学术足以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此不蔽之福也。[2]16-17

通过对比来强调周孔之道与其余诸家之不同,没有蒙蔽,引导中学生学习周孔之道。接着他又说道:“《汉书·艺文志》,先叙六艺,次述九家者流,以谓诸子皆六经之支与流裔。”[2]15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可见其对经学的重视,认为经为中国学问之根源,不可偏废。而在其治学过程中,坚持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认为应以儒家括九流,以儒家学说纠正诸子在学术上的偏颇,重建中和不偏的文化精神[3]63。希望今日中学生能舍诸家短而用其长,当读一书,静心思之,不可断章取义而妄论之。陈柱由文之取舍推及人之所行,强调欲恶取舍之权衡,贵在全面思考后作出抉择,而行为之贵在合乎礼仪也。总而言之:学问之不贵乎迎合时俗,贵在真知独立亦已明矣。

(二)中学生国文教授之方法

陈柱针对当世国文教学言难的现象,一针见血的指出:“教之不得其道,学之不得其法,而委其过于国文之难,于是乎近年来遂有以白话易文之说兴。”[2]18点明了白话取代文言之社会背景,实际上,他是提倡文言文的,虽然白话文学兴起之后,旧体文学在形式上显示出局限,而陈柱等旧体文学的作家也在尝试变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3]3

陈柱将教授言国文难教之缘由归纳为以下六点:其一,选讲之鄙陋,教员授课大部分止于因文演义,无自主思想,所选之书大部分为陈腐之文,不利于启发学生思想,且固于所讲,除授课外不再介绍书籍,不利于引导学生阅读兴趣。其二,作文之时间短促,学生作文,仅以一二小时为限,实在逾期者,稍微延迟,且作文有字数之限制,作文参考书籍亦鄙陋,如此,学生则难以思考,以至于敷衍了事。其三,作文太密,学校要求学生作文约一两个星期一篇,学生尚未新思想之所获,而易疲矣,潦草作之,既废学生之时间,又增教授之负担。其认为发表之文字,需神思既旺,有长久之研究后方可下笔。其四,命题之腐败,命题与教授所选密切相关,选讲之鄙陋必然导致命题之腐败。其五,改文之腐败,作文既密,增加教授修改之负担,而学生父兄以圈点、评语为学生作文好否之标准,教授大都敷衍评之,使学生欢喜,父兄欢喜即可。其六,学校图书之缺乏,致使博学教员苦于无书可参考,难以进步,其所授之教材亦陈腐,学生所获则少,加之政府和社会不重视,学校无资助,难以购书,教学之进步难矣。

如何改良教学之方法以补救国文教学之时弊?陈柱从六个方面来讲:其一,选讲之改革,认为选讲应有系统,或分经、史、子、集选读,以朝代选出其代表人物作品,并指出所选之文要满足:“(1)稍切合近代思潮者;(2)足以救正近代思潮之弊者;(3)与当时或后代极有关系者;(4)关于美学之重要者;(5)关于普通应用者。”[2]24其二,作文时间之延长。其三,作文之减省。其四,命题之改良。此三者关系密切,作者提出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出题,分甲乙两等,时间各不同,但需延长时间以保证学生神思之至,得充足时间,以为研究。其五,改文之革新,注重文法学及理论学,强调教员之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而不是注重修改。其六,增加图书之办法,提出设法使政府和社会辅助学校购买图书,并通过酌情收学生和教员图书费来增加图书购买资金。

(三)大学生研究国文之方法

此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继续升华,陈柱将大学生学国文之道总括为八明八勿。八明者:其一,明专歧,认为万事之成于专心,而败给歧心,进而引荀子、孔子之言以证其说,再进一步以学文举例,若不专心,则适得其反,草草读去而无暇细审也。针对此现象,他提出改正方法:“由是乃悟求专之法,在乎圈点,盖圈点则专与不专,人与己均易观验,而可由是以生愧勉之心也。”[2]27圈点自有益处:读经史圈点,遂略通经史诸书文章体例;读考订训诂类,遂略窥考订训诂之途径。主张读书可旁涉,不宜分攻,提倡以专心为主,而术业有专攻,各代有各代之文学。其二,明经纬,读书有经纬二法,且二者不可分割,经,止知其大略也,纬,强调从事分类讨论,深入研究后归纳。强调用章句之工夫,方可得归纳综合之方法,并要求今之学者需明章句之学、分类之业。其三,明博约,读书有博、约二法,博者,广泛读书,求通其大义;约者,则优游浸润其中。博分普通之博和专门之博,普通之博止于普通科学类,专门之博则涉及经史子集,虽各有所攻,皆需通习之。其四,明缓急也,即读书有缓、急之分,应用于看书、读文之中,因看书博之不同,故缓急有别,而读书缓急则因体裁上的不同,如读诗缓,读文急。其五,明思辨,强调学而思,则思辨之道,要在于联想,联想者读此篇而联想于彼篇,读此书而联想及彼书,由此读之,则文章疑难之处,易解也。其六,明雅俗,读书作文有雅俗之分,读者应慎取之,例如,作者认为《聊斋志异》虽然描写今古奇观,但仅符合俗人阅读兴趣而已,正直之士见之甚恶,阅读时应避之。其七,明体格,引陆机《文赋》来说明作文各有其体,各体有各体之所宜也,应顺其体而作,不可谬于体者。其八,明责任,其要求学者作文要有责任心,真正的求学在于立己,而非求衣食,人之所志必有超乎衣食之外者,就可以称之为君子了,古之学者言出必行,以言出不行为耻,而今之学者钓名沽誉,难免为俗人、小人矣。

八勿者:其一,勿固执,做学问时,不可固执己见,不可鄙野而不知礼,闻善则徙,不善则改,党同不伐异,各持己见,且不轻议古之圣贤。其二,勿专制,当学者所持与他人不同时,应平心商榷,明其得失,从中进步,而不是怒气相加,互相攻击。其三,勿轻信,欲对古今之学说勿过轻信,则需有考辨之功也。古学者之说,自传世以来,其失显露,亦可以报怀疑之态度,而今学者之说,不知其目的纯否,则有功底之人才能审慎,固亦不宜轻信之。其四,勿矜夸,求学应低调谦虚,戒浮夸,其引《庄子·秋水篇》喻学者之谦虚品质,表明古之学者尚且有感于此,奈何今之学者夸耀甚矣。其五,勿武断,言论要慎思明辨才后出,不可大胆妄言,一句:“君子立身,贵乎责己而恕人,恕人则忠厚,责己则精进。”[2]42最为贴切。其六,勿剽窃,即剽窃他人之文为己用,此盗贼之行为,学术之耻矣。其七,勿诬罔者,即写文需真实,不可假造也,古书中尚有假造之迹象者,遭人耻笑矣,大学生作文需以此为戒也。其八,勿轻率,作文有四练:一练意,二练字,三练句,四练篇。即写文不可轻易草率而为之,以求文之佳。

(四)大学生国文教授之方法

陈柱将大学生国文教授方法,归纳为以下七点:其一曰经纬法,经,即根本;纬,则学之统系。教员教授学生,应注重经纬相成,以矫昔日学生无统系之弊及今日学无根底之弊。其二曰比较法,认为教员授课时宜略解释而重比较,进而增加学生的研究兴趣。其三曰重文言,研究学术不可不读中国旧籍,读旧籍则需通文言,因此不可废弃。其四曰重经史,针对今之学者重子学及小学二科而忽视经史的现象,引班固《艺文志》之说法,点明经史二者不可忽视,即六经为诸子根源,而史学为历代政治大家所提倡,可增长见识。其五曰重道德,虽近年来有国学热,却只以求知为贵,而忽视道德教育,教授应承担起学生道德引导,使学生了解道德建设与国家盛衰、人生安危有很大关系。其六曰重实行,当今学生于科学一类,注重实习,而于孔孟之书不行孔孟之道,教授宜于讲授国文之时,鼓励实习。其七曰考严绩,提倡教员注重教授国文,慎给分数,学校注重考国文,严行考试,以改此弊。

(五)大学生研究国学重要书目及其导言

此章开篇,陈柱认识到已有前人作国学书目以导引学者,当有学生及远方之士问之国学书目者,便作此文以代答,在避免与前者重复的基础上,分为十二类简述之,即:国学概要类、经学类、小学类、子类、史类、文学类、批评类、体例类、考订类、文法类、参考类、杂志类。其中,经学类、小学类、子类、史类、文学类五类书所列较多,所列之书后大都给予评价,若无,则引书之序言或诸家之评论,辞简义赅,列举较丰且具有代表性,为大学生国学书目选择提供参考,是培养国学修养之所必备。因所列较多,遂不一一列举,所列书目中亦有他所著供人参考之书,如国学概要类,著有《国学拾闻》一书;经学类,著书有《守玄阁尚书学》《尚书论略》《守玄阁诗学》《淫诗辨》《周礼要义通论》《公羊微言大义》六书;小学类中有《说文解字释要》《小学平议》《北容鬱方言》三书;参考类有《国学新论》一书;杂志类有其编著的《中国学术讨论集》。以上不过作者著书之中部分举例,作为民国时期著名学者,笔耕不缀,在经学、子学、文学等方面均有所成就。

(六)读书之方法及其目的

此部分是陈柱在国文专修班演讲时的内容,后将其整理出来。首先,开门见山:读书者人人皆有其目的。如何读书乎?是问方法,通国学、工文章、成圣贤,是读书之目的,前二者凡欲学者皆求之,后者则难矣。

先论读书之方法,昔人谓考据、词章、义理当并重,而他认为“浅言之则当兼通,深言之则非专门莫能”[2]110,考据、词章、义理三者无轻重之可言,专其一者不可偏废其余二者而已。如古人之文词,需依赖考据家将其句读,方可读后问其义理。如何可以掌握考据之学?其根本在于多读书、多记,举《论语》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一句与《孟子》“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一句作比较,进而考据“不”字的含义,可见考据为读古书之最重要的方法,反映出学者虽不专攻考据而不可不知的道理。

读书之目的为何?曰:“为明义理,为圣贤而已。”[2]114圣人之道在于修己以安人,即注重道德。他指出当年学者对道德之说鄙夷原因有二:其一,宋明以后,道德之说被人利用于取贵,而忽视实践,故此说遭新学之士鄙之。其二,人皆有好奇之心,道德之说尚不新矣。故其认为,欲提倡道德,则以笃行为本,况且学问在实验后才得真知。进而提出:故今之学者之目的在于圣贤之道之可行。

(七)古今论学粹言按语

此部分陈柱根据古今学者论学之精华加以说明、评论,以示当今学者。首先引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语,表明圣人之标准为此。引《墨子》中墨子劝学弟子一文,明喻求学为自身之责任。引孔子、墨子之言,《周易》之文简言读书要在实行,非为钓名取利之工具。引颜渊、扬雄之语来说明读书须当博,有博后才有约。引徐裴然、王斫山所言,可知为学当立一标准,若立一标准,则学有所求,方易成功。但他不太赞同在立标准时,以古人为主人翁这一说法,好似将自我贬为奴隶,同时对今之学者轻议前人之事,给予批评。引杜甫、韩愈、皇甫持正之诗文来告诫读书者,不宜轻讥古人。如皇甫持正言:“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阮籍为老兵矣;笔语未有骆宾王一字,已骂宋玉为罪人矣。”正是讽刺那些没有什么才能却自翊有才之人。后又引皇甫持正所言来说明人之取法当高,所志当高。引朱梅崖所云,表明作者从中悟出了读书之道:在高其志、洁其心。引魏禧云、邵长蘅之言来说明学问之道,须旁通百家,不可固执于一己之见。引刘彦和论经等文来表明学问以经史为根底,而经尤为重要,学者不可忽视这重要的一点。魏叔予说:“人一日不学问,则誊写胸间宿意,文不能新鲜。”可见文人不可一日无书,书为创作提供源泉,不读书则无新卓之见。引曾国藩“有恒”之论,来说明读书贵在有恒。引袁枚才所言以见学以专门而易精。后又引其言反映文章家读书与考据家读书之不同:文章家读书重熟、文法、求文大义、为作文而读书;考据家重博、重字义、求文真诠、为注书而读书。引桐城派代表姚鼎所云:“余尝谓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由此可知词章、义理、考据三者不可偏废,做学问应有合适的尺寸,不可不慎。引曾国藩、章太炎所云来说明文字学对读书作文的重要性。以上皆为陈柱所引众多学者之言论,总结出做学问者应注意之事,此方法也是此书之一大特色,兼收博采,触类旁通,让人豁然开朗,今之学者理应好好领悟,有所借鉴。

(八)读书作文谈

此部分为陈柱早年任上海南洋大学讲席时所记,对于学者读书作文,颇有所益。此篇与前《大学生研究国文之方法》一文有互通之处,可相互补充借鉴。此处将读书写作相互贯通来谈,并未明显分开,如在他看来读书作文都应讲究得其道。对于读书之思想,可概括为六点:其一,读书时讲求有兴,然后其神才凝,其志才专。其二,读古人书之时,需注重想象,想象所著者笔下之绚烂多姿,才有趣味。其三,读文忌俗,他不仅认为戏剧之曲、小说之文是俗文,《辨奸论》《留侯论》《陋室铭》等亦是俗文,君子应弃之不读。其四,读书应兼有朗读默诵。其五,读书须作札记,最易进步。其六,强调学古文多读古书,读古书应多藏古书。而普通必要之书,也应略看一二。论及诸生作文,可概括为:其一,作文不可鲁莽草率,作文前应草稿,将题义层层解析清楚,初学者可先摹拟而作,如此,则文顺也。其二,作文贵先立意,立好意后作文,则便一气呵成。其三作文须要神到意随,即神思至矣,才可作文。

(九)附陈柱尊丛书总目

此部分为此书附录,收陈柱书44 种,涉及经史子集各类,但仅仅有书名,未标注出版时间和情况,但可观作者著作之丰。

三 余 论

陈柱著书颇丰,一生致力于国学研究,其治学精神,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国学教学论》一书对当世之国学“学法”与“教法”作了系统的概述,学生与教授如何为之,尚且明矣,学生应端正其态度,如若依照陈氏所言,方可识得国学智慧,而教员宜明自身之责任,任重而道远。此书是窥其学习方法门径的重要读本,其中谈及读书作文之思想,对今之教育而言也有借鉴之意。笔者读此也明白了国学的重要性,国学智慧的不可忽视性,前辈在振兴国学的基础上付诸心血之多,今之学者实在应当珍惜且继续努力。

猜你喜欢

国文国学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垂”改成“掉”,好不好?
学者介绍
打麦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送你一朵北部湾浪花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