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链结构下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分析

2021-11-29朱津津黄淮学院

食品安全导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食品质量产业链管理体系

□ 朱津津 郭 双 王 冶 黄淮学院

食品安全事关社会民众的生命安全,过去的“毒奶粉”“地沟油”“三聚氰胺”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和关注,严重损害了我国食品市场的形象,使食品安全问题被推到风口浪尖[1]。随着市场的变革,产业链日益成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突破口[2],因此,需科学制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做到食品安全监管的首尾相顾,真正把好食品质量安全关。

1 食品产业链的内涵及管理意义

产业链主要指围绕产品的一系列生产过程,特别是由原材料到成品或服务的转化过程,其各个环节间呈现出环环相扣的链条特征。食品产业链发展模式有效推动了食品产业的深度发展,由以往分散式生产方式,转变为融合式生产方式,打破了产业振兴的局限性,同时也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为适应新阶段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需求,必须从产业链的结构上出发,引入更先进的管理体系,构建贯穿于食品产业链各环节的管理体系,简化传统食品质量安全追溯流程,实现实时化质量安全监管。如针对食品产业链的特点与规律,从工、农、商等环节入手,尤其是抓好对原料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及销售等环节的管理,确保食品在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中,协调好人与人、企业与企业间的关系,最终推动监管能力的跃升。

2 产业链结构下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困境

2.1 管理标准有待统一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工程,面对极为繁复、冗杂的监管内容,必须要制定更加规范化的管理标准体系,为规范食品市场安全提供重要参照。但以现阶段产业链发展格局看,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虽取得长足进步,但其中潜在的管理困境同样值得高度关注。尤其是在食品安全标准领域,很多规范中未作出细致的划分,在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上也缺乏统一性,导致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执行受阻,面临着标准依据不足的窘境,严重制约着各类管理制度的落实。另外,受到管理标准统一性影响,还可能会引发食品质量标准降低,或形成市场主体间的不公正竞争,使市场经营环境受到破坏[3]。

2.2 市场准入机制滞后

随着食品监管水平以及意识的提升,食品质量安全要求也逐步严格,但在法律制度配套方面,仍存在一定滞后性。近年来,食品产业快速发展,以产业链为特征的食品产业迅速兴起,导致市场准入机制面临巨大挑战,也显示出严重滞后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分类不清,不同的食品需制定相应的准入标准,但目前食品标准覆盖不全面;②制度衔接不足,市场准入未形成全国统一标准,区域性标准差异问题依然显著;③标准执行不严,部分地区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上,存在执行力不足和思想松懈的问题,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

2.3 质量监管亟待完善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食品质量安全地位日益上升。市场监管机构必须要积极发挥出食品质量安全保障职能,不断提升监管与执行能力,满足当前市场监管的现实需求。但由于受到市场变革因素的影响,面向产业链结构的监管能力呈现出不适应性。如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仍侧重对销售环节的监管,而对生产与储运环节有所忽视,导致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管闭环,使监管能力水平及效果反馈降低,无法真正消除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另外,部分质量监管执法力度不够,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使监管职能和效果无法体现。

3 产业链结构下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策略

3.1 夯实基础,构建统一管理标准

食品产业链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探索、治理与规范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是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食品质量安全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必须从根源上解决产业链结构下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对管理标准的统一,构建完整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利用各个管理节点的相互衔接,从根源上解决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实现对市场的深度影响。如针对食品产业链的源头即农业生产初级阶段制定农业规范(GAP)标准;针对生产检验环节制定实验室规范(GLP)标准;针对加工环节制定加工规范(GMP)标准;针对运输环节制定运输规范(GTP)标准;针对销售制定零售规范(GRP)标准等。通过对各个食品质量安全环节的管控,切实满足食品质量安全的管理要求,避免因管理标准的缺失而导致食品安全事故,降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概率[4]。

3.2 掌握源头,强化市场准入机制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机制,是保障社会食品安全的重要关口。在食品进入市场销售之前,必须要求企业满足相应的生产条件,结合食品产业链的重要特征,针对各个食品生产过程进行审核管理,形成体系化的安全管理机制。食品质量安全属于永恒课题,必须要从源头上进行控制,真正保证市场中的食品质量[5]。因此,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在实施市场准入审批前,应着重分析食品产业的实际情况,从原料供应、生产环境、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对产业链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尤其要重点关注企业自我管理水平,保证出厂检验、市场检验等流程的落实,并积极对生产工艺进行升级,增强食品安全生产能力,为食品质量安全提供良好条件。

3.3 持续发力,强化市场监管水平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最关键的是要注重实际管理,通过市场监管把好食品质量安全的最后一环,使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形成闭合回路,将产业链特征下的食品产业纳入到规范的管理范围。管理部门需做好以下2点:①做好管理体系延伸,既要注重对市场产品的监管,也要开展不定期的环节抽查,通过环环相扣的执法模式强化市场监管权威性,让食品生产企业受到全方位监管,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向市场。②适应食品产业发展的特点,不盲目监管,敢于机制创新,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降低标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和以假充真等违法行为,注重投诉受理、强制检验和加贴标识等措施落实,切实实现对市场的审核与管理。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食品产业链的建立,使我国食品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打破部分食品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困局,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借鉴。同时也必须通过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社会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形成全方位的监管模式,为产业、产品及市场的规范提供保证。

猜你喜欢

食品质量产业链管理体系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解艾兰:食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热成像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