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豆供需结构分析及长期预测*

2021-11-29王辽卫

大豆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播种面积豆粕消费量

王辽卫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北京 100384)

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肉蛋奶的需求快速增加,饲料工业保持高速增长,在国内大豆增产难度大的情况下,大豆进口量持续增加。202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突破1亿吨,成为带动粮食进口的主要品种。当前中美关系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进口大豆产业链、供应链受到新的挑战,本文分析大豆供需结构,测算未来10年我国大豆供需平衡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1 中国大豆供给现状及预测

1.1 国内大豆生产情况

中国是大豆种植的起源国,有着良好的种植传统。大豆在中国东北、华北、黄淮地区广泛种植。大豆种植区域与玉米高度重合,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竞争关系,大豆种植面积的变化受到玉米的影响。过去20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在680~950万公顷之间波动,2015年播种面积降至近20年最低的683万公顷。主要因当年实施玉米临时收储,且价格较高,玉米种植收益好于大豆。2016年以后,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改为“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的新机制,而大豆的补贴高于玉米,加上玉米价格大幅下跌,大豆种植比较收益好转,种植面积持续增加。2019年国家开始实施大豆振兴计划,进一步刺激农户种植积极性,2020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达到创纪录的988万公顷,较2015年增长44.7%。

长期以来,由于大豆种植收益不高,种业研发投入不足,中国大豆单产水平增长缓慢。2000—2016年间,中国大豆单产在1.45~1.90吨/公顷之间波动,2002年中国大豆单产曾达到1.893吨/公顷,但之后年份少有突破1.80吨/公顷,2007年受不利天气的影响,更是降至1.454吨/公顷,2016年单产为1.789吨/公顷,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0.1%,为美国单产的51.2%。2017年以后,随着种植收益的提高,种子销售好转,研发投入增加,大豆单产水平也快速提高,2020年达到1.983吨/公顷,创历史最高纪录,较2016年提高10.8%。在大豆播种面积和单产双增的背景下,2020年中国大豆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960万吨,较2015年的低点增长58.5%,较2000年增长27.2%。

1.2 大豆进口情况

1.2.1 中国大豆进口量持续增加 1995年以前中国是国际上最重要的大豆生产和出口国之一,1980—1995年中国累计进口大豆仅277万吨,而出口大豆达1283万吨。由于蛋白需求高速增长以及大豆加工业的快速发展,1996年中国放开大豆进口市场,由大豆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此后中国大豆进口量除个别年份出现下降外,呈现稳定增加态势。200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首次超过1000万吨;2010年进口量超过5400万吨,年均增幅20.7%;2020年进口量突破1亿吨,10年年均增幅6.5%。中国大豆进口增幅和增量均远超生产,进口大豆占年度新增供应的比例不断提高,2020/21年度(10月至次年9月,下同)占比达到83.3%,高于2010/11年度的77.3%和2000/01年度的46.2%,且呈持续增加的趋势。

1.2.2 大豆进口来源国高度集中 2000年中国进口大豆主要来自美国,进口量占比超过八成,之后随着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大豆的进入,进口美国大豆占比逐年下降。2013年进口巴西大豆占总量的比例达到50.2%,超过美国的35.1%,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之后巴西大豆占比持续增加,2018年由于中美经贸摩擦,自美国进口大豆减少,进口巴西大豆增加,当年进口巴西大豆达到6608万吨,占总进口量的75.1%。2020年中国进口大豆1.003亿吨,其中自巴西进口6428万吨,占比64.1%;自美国进口2589万吨,占比25.8%,自阿根廷进口746万吨,占比7.4%,三国合计占比高达97.3%,同时,上述3个国家在全球年度大豆出口量中约占比九成。中国大豆进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比重超过60%,过去10年间,全球大豆贸易增幅的80%来自中国,成为推动全球大豆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3 中长期大豆供应形势预测

大豆产量由播种面积和单位产量共同形成。大豆播种面积的变化受到比较收益的影响,既包括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化收益,还包括政策性补贴的收益。当前大豆生产除了综合补贴外,还有生产者补贴等。中国粮食供需长期保持紧平衡,国家对粮食生产高度关注,粮食生产政策对播种面积影响较大。

过去20年,中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从2000年的1.085亿公顷增至2020年的1.168亿公顷,累计增幅仅7.6%,在工业用地增加、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的空间有限。在肉蛋奶需求持续增加的背景下,要平衡口粮、饲料粮、大豆和油料等各类作物的种植结构。在综合考虑玉米、小麦、稻谷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情况下,预计2030/31年度大豆播种面积960万公顷,较2020/21年度减少2.9%。

大豆单产受到天气、种子、灌溉、机械化等众多因素影响。其中种子技术的突破将是大豆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2021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大豆种子的研发投入预期增加,加上种植技术的提高,科技对大豆产量的贡献将不断增强,大豆单产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有望缩小。预计2030/31年度中国大豆单产将达到2.260吨/公顷,较2020/21年度增长13.9%;大豆产量为2170万吨,较2020/21年度增长10.7%。

2 大豆消费需求情况

大豆消费需求主要分为种用消费、食用消费、压榨消费。中国居民对肉蛋奶需求的增加,人口持续增加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带动油脂和畜禽产品消费需求的增加,推动大豆消费刚性增长。

2.1 种用消费情况

种用消费在大豆用途中占比最小,每公顷耕地使用大豆种子的数量变化不大,因此种用数量主要跟随播种面积变化。过去20年中国大豆种用消费量一直保持在60~90万吨之间,2015年大豆种植面积降至多年来低位,大豆种用量仅为60万吨,2020年大豆播种面积连续第五年增加,大豆种用消费也增至86万吨,与2000年基本持平。种用消费占大豆国内消费总量的比重不到1%,对整体供需影响较小。

2.2 大豆食用消费情况

大豆是重要的食用植物油和优质植物蛋白资源,素有“田中之肉、营养之王”美誉。大豆食用消费主要是指直接加工的豆腐、豆芽、豆浆、腐竹及休闲食品等豆制品消费。中国大豆食用消费主要以非转基因大豆为主,进口转基因大豆均作为加工原料,不允许直接食用。国产大豆全部为非转基因大豆,另外,还从俄罗斯、加拿大、贝宁等国进口部分非转基因大豆用于食用消费。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以及大豆精深加工产品的多样化,大豆食用消费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00/01年度中国大豆食用消费量为640万吨,到2010/11年已经增加至1055万吨,预计2020/21年度为1693万吨,最近10年年均增幅为4.9%,低于之前10年的5.2%。最近2年由于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大豆蛋白消费需求增加,年均增幅6.2%,高于过去10年平均水平。未来随着人口持续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大豆蛋白和豆制品需求将持续增长。

2.3 大豆压榨消费情况

中国大豆消费主要以压榨为主,2020/21年度中国大豆压榨量预计为9850万吨,占国内消费总量的84.7%,较2010/11年度增长80%,过去10年间年均增长6.2%,低于之前10年增幅的11.5%,高于食用消费增幅。大豆压榨主要产品为豆油、豆粕,豆油主要用于食用,豆粕用于饲料工业,豆油和豆粕的消费决定压榨消费的数量。

2.3.1 豆粕消费情况 豆粕含有多种氨基酸,为猪、鸡等畜禽提供优良的植物蛋白,是饲料工业不可或缺的蛋白原料,也是国内肉蛋奶生产的基本保障。随着中国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豆粕消费需求持续增加。2000/01年中国豆粕饲用消费1492万吨,2010/11年度增加至4100万吨,2020/21年度进一步增至7480万吨,占全国蛋白粕饲用消费总量的77.9%。

中国豆粕饲用消费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肉蛋奶的产量快速增加,拉动豆粕消费需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肉类表观消费量从2000年的6014万吨增加到2014年最高的8817万吨,2020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肉类表观消费量降至8078万吨;禽蛋消费从2000年的2182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3468万吨;奶类消费从2000年的919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3440万吨;二是国内菜粕、棉粕增加潜力不足,国际市场可出口量有限,难以通过大幅增加进口杂粕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蛋白粕市场对豆粕的依赖依然较高;三是豆粕具有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且平衡,消化率高的特点,加上全球供应相对充足,性价比超过其他杂粕,饲料配方中对豆粕依赖性较强。从长期看,通过扩大蛋白粕来源、调整饲料配方仍是解决大豆对外依存度高的重要措施。

2.3.2 豆油消费情况 豆油作为主要的食用植物油品种,在中国有着庞大的消费基础,也是中国最大的油脂品种。2020/21年度预计中国豆油食用消费量为1660万吨,较2000/01年度的306万吨增长4.4倍,较2010/11年度的1000万吨增长60%,最近10年豆油消费增幅放缓,主要因居民消费习惯改变,更加关注健康饮食,减少油脂摄入量。2020/21年度中国豆油食用消费量占植物油食用消费总量的43.6%。远高于2000/01年度的23.9%,2010/11年度占比为40%。豆油除了直接食用,还应用于油脂化工、饲料工业、生物柴油等工业领域。近年来豆油工业消费需求快速增加,2020/21年预计豆油工业消费量达到240万吨,较2000/01年增长5倍,也远高于2010/11年度的95万吨。

2020/21年度中国植物油食用消费总量预计为3693万吨,较2010/11年度的2498万吨增长47.8%,人均植物油消费量为26.2公斤/人·年,高于2010/11年度的18.6公斤/人·年。人均消费量的增加,主要因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差距缩小。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后,影响油脂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增长、城镇化和居民收入提高等,预计中国豆油消费将保持增长趋势。

2.4 大豆需求未来变动趋势

大豆种用消费量与播种面积直接相关,在国内粮食种植受到耕地、水资源双重约束,“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下,稻谷、小麦、玉米生产更加受到政策的保护,大豆播种面积以维持当前水平为主,大豆种用消费变化不大,预计2030/31年度中国大豆种用消费84万吨,与2020年基本持平。

大豆食用消费将受人口增加、城乡差距缩小、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消费需求预计持续增加,健康饮食、休闲食品的丰富、植物蛋白的推广都会拉动食用消费量。预计2030/31年度中国大豆食用消费量将达到1970万吨,较2020/21年度增长16.4%。

大豆压榨消费需求主要根据豆粕需求确定。豆粕的消费需求根据肉蛋奶的需求预期,测算的逻辑以人均肉蛋奶的消费量为基础,在综合考虑GDP、人口、城镇化率、居民收入等要素,测算未来10年人均消费量,进而按照料肉比计算饲料粮消费需求,按照预期的蛋白粕添加比例以及杂粕可能供应量测算豆粕消费需求和大豆压榨消费量。根据我们测算,预计2030/31年度中国大豆压榨量将达到1.22亿吨,较2020/21年度增长23.5%。

3 结论与建议

中国大豆生产面临来自玉米、水稻等作物的挣地压力,在耕地和水资源有限的背景下,继续增加大豆播种面积难度较大,未来产量提高主要依靠单产,而进口仍然是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重要渠道。大豆消费需求还将随着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及消费水平提高而增加,但增幅将放缓。以压榨为主的消费结构很难改变,压榨大豆主要依靠进口,国产大豆占压榨比例不断下滑;食用消费则以国产大豆为主,进口大豆为辅。

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国内油粕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大,要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合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综合施策,保障国内大豆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在供给端,提升国内大豆供给能力,稳定国内大豆生产,努力提高自给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加强国际农业合作;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布局海外大豆市场,培育中国自己的跨国粮商,掌握更多粮源;推动大豆进口多元化,增加大豆替代品进口,保障国内油料市场供给。

在需求端,合理引导大豆需求,推行合理的日粮饲料配方,提倡节约消费,减少粮食浪费,降低食用油摄入量,减少大豆进口。同时,发挥国内期货市场功能,提升中国在国际大豆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加强对全球大豆市场的监测和预警,保障国内大豆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猜你喜欢

播种面积豆粕消费量
土库曼斯坦土豆播种面积创纪录
2021年俄罗斯油籽播种面积或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我国粮食生产喜获“十七连丰”
2016年11月马来西亚天胶产量及消费量情况
全国各地豆粕价格行情
全国各地豆粕价格行情
全球棉花产需预测继续下调
2014年全国纸及纸板生产量为1.0470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