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山子诗的老子思想

2021-11-27韩焕忠

普洱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山子道德经老子

韩焕忠

苏州大学 宗教研究所,江苏 苏州215123

读《寒山子诗集》,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其间蕴含着丰富的老子思想,从而使寒山子的诗染上了强烈的佛道融合色彩。根据钱穆先生的研究,寒山子籍贯于何地,出身于何族,出生于何时,今已不可确考。从其诗看,他似应出身大家族,有兄弟而异居,有田产及妻子儿女,本业儒学,早年亦曾应科举,但屡试不售。后弃文从军,退伍后隐居,喜道家言,治老子书,尤喜神仙长生修炼之术。其晚年则舍道奉佛,于天台山国清寺出家为僧,以诗、禅自娱,与丰干、拾得结为方外之交,年七十余而犹吟诵不辍[1]。寒山子诗的老子思想集中体现在努力学习老子经典、大力推崇老子境界、灵活运用老子思维以及坚决反对神仙之论等几个方面。

一、努力学习老子经典

即便是在物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寒山子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老子经典《道德经》的研读,他至老不衰,真正实践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训。正如他在一首诗中所说:

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

微风吹幽松,近听声逾好。

下有斑白人,喃喃读黄老。

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2]。

在寒山子看来,荒凉的寒山上却是一处可以长久保持下来的非常不错的安身之地。那里的松林特别安静,微风吹来,近听阵阵松涛声,会产生一种极其美妙的感觉。众所周知,两汉以后凡言黄老者,主要指《黄帝内经》和老子《道德经》。但《黄帝内经》为养生和医疗之书,实践之须具相当的物质条件,似非寒山子所宜,而老子《道德经》不过五千言,是以提高思想境界和加强精神修养为主,最是适合寒山子作为日课。这实际上就是在向他的读者们表白,他将以这种生活方式终老于这座荒凉的寒山之上。

在另一首诗中,寒山子明确表达出他所努力学习的就是老子《道德经》:

寒山有裸虫,身白而头黑。

手把两卷书,一道将一德。

住不安釜灶,行不赍衣裓。

常持智慧剑,拟破烦恼贼[2]。

寒山子以荒野寒山之上的一只黑头而白身的裸虫自居,实寓有必须解决穿衣吃饭问题的一种无奈,由此亦可知他过着一种贫乏无以自给的流浪生活。他不会为定居此地置办生火做饭的锅灶,也不会为离开这里准备衣衫行装。佛教将般若类经典所说的智慧比喻为宝剑,这里显然是在比喻老子《道德经》,将给人带来烦恼的无明贪嗔等比喻为盗贼。寒山子此论既表明他非常熟悉佛教经典的说法,又显示出他对老子《道德经》内容的热爱和作用的信服。

寒山子对于自己今生能够学习和阅读老子《道德经》是感到无比庆幸的。他说:

竟日长如醉,流年不暂停。

埋著蓬蒿下,晓月何冥冥。

骨肉消散尽,魂魄几凋零。

遮莫咬铁口,无因读老经[2]。

在寒山子看来,总有一些人终日里浑浑噩噩,像喝醉了酒一般,他们不晓得时光如同流水,不会有片刻的停留。一旦生命结束,就再也见不到一丁点儿的光明。下一世如果投胎到驴胎马腹之中,出生后口里整天衔着一块铁嚼子,那就没有办法再读老子《道德经》了。可见,寒山子对老子《道德经》的痴迷和用心。老子《道德经》在观察和论述世界事物的运行时,有一种特有的冷静。寒山子的诗中也时刻透露出老子式的冷静,这自然是他热爱老子《道德经》并坚持长期努力学习老子《道德经》的结果。可见,老子《道德经》已经内化为他的生命底色了。

二、大力推崇老子境界

老子《道德经》强调无为。其表现于内在心性的修养上,便是要做到第十章所说的“涤除玄览,能无疵乎”[3],努力保持自己内心世界的空灵和净洁;其表现于外在的事为上,就是要做到第六十章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3],尽量保持内心世界的淡泊和清静,避免一切不必要的作为。

玄览,有的版本作“玄鉴”,即主体所具有的奇妙深玄的观察能力,消除其前见、偏见和成见,最有利于形成对事物全面、正确和深刻的认识。寒山子曾以诗自述其心境云: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与比,教我如何说[2]。

寒山子自谓其心像秋天晴朗夜空的月亮一样皎洁,像碧波荡漾的潭水一样清澈,其清明和净洁是世间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因此无法用语言将其描述和表达出来。寒山子非常自信自己的“涤除玄览”已经达到了“无疵”的状态和境界。同样的意境,还展现在如下的一首诗中:

千年石上古人踪,万丈岩前一点空。

明月照时常皎洁,不劳寻讨问西东[2]。

千年石上古人留下的踪迹是寂寞的,万丈岩自然也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只有皎洁的月光时常照临,那些平时在红尘中奔忙的世俗之人费心费力的打听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

而在另一首诗中,寒山子则将其心境描述为:

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

闲书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2]。

自从来到这座荒凉、寒冷的山上安居下来之后,寒山子再不将任何的杂念和妄想挂在心上。若有闲空,他就在石壁上题写一些精辟的诗句。他就像一只没有拴系的船儿一样,一切听从风的飘拂和水的流动,没有任何预定的方向。无论是石壁上的题诗,还是流水中飘浮的不系之舟,都具有动的特征,从而使这首诗具有了更多的灵动性感觉。

寒山子将尘世的喧嚣与自己内心的净洁相互对照,从而展现出自己“涤除玄览”的境界。

世间何事最堪嗟,尽是三途造罪楂。

不学白云岩下客,一条寒衲是生芽。

秋到任他林落叶,春来从你树开花。

三界横眠闲无事,明月清风是我家[2]。

此处生芽二字,当为生涯的误写或借用。在寒山子看来,世间至为可惜、殊堪叹息的就是,许多的所谓作为,都不过是在造作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业因而已。世人们真该学学那些栖身于白云之间、山岩之下隐逸之士,他们仅有的物质财富,也许就是身上所披的那件破旧的衲衣,但却足以度过有限的人生。在这里,世人的胡作非为必然要堕落到三恶道之中,与隐居无为之士的悠游自在形成鲜明的对比,寒山子的价值取向由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寒山子还将老子《道德经》对有为的批判和无为的推崇运用到对佛教历史和现实的评论之中:

自闻梁朝日,四依诸贤士。

宝志万回师,四仙傅大士。

显扬一代教,作时如来使。

造建僧伽蓝,信心归佛理。

虽乃得如斯,有为多患累。

与道殊悬远,折西补东尔。

不达无为功,损多益少利。

有声而无形,至今何处去[2]。

四依,据天台宗圆教义理,是指那些严格按照佛教经典进行修持的凡夫(五品弟子为外凡,六根清净为内凡),进入十住、十行、十回向和十地阶位的修行者,乃至获证等觉的法身大士,堪为众生之依祜,故称四依。寒山子认为,像南朝梁代以来的宝志、万回、傅大士等人,无不是大力弘扬释迦如来一代圣教的高僧大德,堪作众生依祜的菩萨,是释迦牟尼佛在中土的真正代表。而有的人,通过建造寺院做有为功德,人们无法理解无为的功德,他们虽然由此可以获得做功德的显赫声名,但却没有做功德的实质内容。在这里,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无为之益和有为之害就成为寒山子用来评价不同佛教修行方式的基准。

三、灵活运用老子思维

老子对自己的载道之言具有高度的自信,但对世人不能接受和理解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又能够予以理解和接受。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3]。面对世人可能以“不美”“不辩”“不博”等种种理由指责自己的作品,老子坚信自己的《道德经》是载道之言,具有可信性、向善性和真知性等特点。

有个王秀才,笑我诗多失。

云不识蜂腰,仍不会鹤膝。

平侧不解压,凡言取次出。

我笑你作诗,如盲徒咏日[2]。

寒山子对这些批评一概置若罔闻,反而讥笑这位王秀才作的诗就像盲人在歌咏太阳一样,都不过是别人的陈词滥调,其中完全看不到他自己的任何见地。

不能欣赏寒山子诗的大有人在,这位王秀才不过是代表而已。

多少天台人,不识寒山子。

莫知真意度,唤作闲言语[2]。

天台山下的天台县,不知有多少人,都无法理解寒山子诗的妙处,不能知道其中的真意所在。这多少令寒山子有些沮丧,但他还是非常自信的。他不仅自认为是写诗的好手,而且还提出自己的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

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

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

若能会我诗,真是如来母[2]。

寒山子这首诗,是对自己六百篇诗的总结和概括。就体裁来说,寒山子这六百篇诗包括五言诗五百首,七言诗七十九首,三言诗二十一首。由于条件非常艰难,寒山子只能将自己创作的这六百篇诗书写在山岩石壁之上。可以说,寒山子这些自评其诗的诗,在反映他的文艺主张的同时,也透露出他对自己作品具足“信”“善”“知”等艺术品格的高度自信。

寒山子还从老子那里学会了对自己的读者进行分类评述的思维方式。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3]老子将自己的读者分为三类,能辛勤实践其思想学说的为上士,能思考其学说意义和内涵的为中士,对其学说横加嘲讽的为下士。寒山子将此法学过来,他说:

下愚读我诗,不解却嗤诮。

中庸读我诗,思量云甚要。

上贤读我诗,把著满面笑。

杨修见幼妇,一览便知妙[2]。

在寒山子看来,那些下愚之人读了他的诗,不仅不能理解,而且还加以嗤笑嘲讽。那些中等水平的凡庸之辈读了他的诗,考虑来思量去,认为是非常简明扼要的作品,但却不知其好在什么地方。而那些上等根机的贤明之士一读之下,便能立即发出会心的微笑,就像三国时期的杨修看到曹操留下来“黄娟幼妇”几个字,便知其为“绝妙好辞”一样。

在另一首诗里,寒山子对自己的这三类读者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评论,特别是对其中下士展开了深刻但又不乏悲悯之意的批评:

上人心猛利,一闻便知妙。

中流心清净,审思云甚要。

下士钝暗痴,顽皮最难裂。

直得血淋头,始知自摧灭。

看取开眼贼,闹市集人决。

死尸弃如尘,此时向谁说。

男儿大丈夫,一刀两段截。

人面禽兽心,造作何时歇[2]。

在寒山子看来,上等根机的贤明之人由于根性聪明,智慧猛利,所以他们一读到,或者听说寒山子的诗,便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这既包括诗中道理的深奥,也包括艺术形式的美妙。中等水平的人们由于内心清净,心地善良,他们会对寒山子的诗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认为是非常精当和扼要的作品。而那些下等根机的人由于思维反应非常迟钝,心灵世界极其阴暗,内心想法十分愚痴,思想观念顽固不化,因此其错谬观念也是最难破除和改造的。在这里,寒山子进一步充分彰显了自己的诗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具有的社会教育意义。

寒山子从老子那里学来了对自己作品的自信,学会了对自己读者的分类,这应当非常有利于他保持自己的创作兴趣,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从而给后世留下一部带有佛道融合色彩的通俗诗集。

四、坚决反对神仙之论

寒山子虽然非常热爱老子及其《道德经》,对老子《道德经》所揭示的无为境界推崇备至,从老子《道德经》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发,但他对那些自居于老子后学的修仙之士却甚无好感,对那些据说传自老子的修仙之术也殊无好感。

昨到云霞观,忽见仙尊士。

星冠月帔横,尽云居山水。

余问神仙术,云道若为比。

谓言灵无上,妙药必神秘。

守死待鹤来,皆道乘鱼去。

余乃返穷之,推寻勿道理。

但看箭射空,须臾还堕地。

饶你得仙人,恰似守尸鬼。

心月自精明,万像何能比。

欲知仙丹术,身内元神是。

莫学黄巾公,握愚自守拟[2]。

有一天,寒山子来到云霞观,去拜访那些学道修仙的道长们。寒山子就向他们请教神仙之术,这些道长们都说其殊胜性是无可比拟的,非常灵验,他们修炼的灵丹妙药非常神秘,不能轻易示人。在寒山子看来,追求长寿成仙就像仰箭射空一样,用不了多久,那支箭就会坠落在地上。即便是真的成了仙人,可以长生不老,也不过是个守尸鬼而已;人们的内心就如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是世间任何事物都不可比拟的,要获得真知的修仙炼丹之术其实也没有什么玄妙的,就是自身本有的元神,即人人本具的灵明知觉。寒山子劝导人们不要学习那些头戴黄巾的道士们,怀抱着愚痴之念不肯丢弃,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得道成仙。

寒山子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寻仙求药之事持一种非常严厉的批判态度:

常闻汉武帝,爰及秦始皇。

俱好神仙术,延年竟不长。

金台既摧折,沙丘遂灭亡。

茂陵与骊岳,今日草茫茫[2]。

寒山子经常听说汉武帝以及秦始皇的故事,这两位著名的帝王都非常喜欢神仙方术,他们无不希望延年益寿,但却都没有得享长生。很显然,作为佛教徒的寒山子对于仙道长寿之类的说法保持着高度的清醒和冷静,这也是佛道两种宗教思想观念不同的集中体现。

五、结语

寒山子喜欢老子,从老子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养,最终进入佛教的殿堂,因此他的诗中体现出浓郁的佛道融合的色彩。但他对于作为老子正统传人道教的神仙长生之说又极为排斥,则体现佛道两种宗教在价值追求上的相互差异和排斥,因此寒山子的诗在一定程度上又彰显了老子与道教的不同。从寒山子朴实的诗句中,人们可以看到佛道之间既相互吸收又相互排斥的复杂关系。

猜你喜欢

山子道德经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论玉雕山子工艺
浅谈近代玉雕山子工艺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不能叫你的名字
这些成语都出自《道德经》
山子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