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疫情中网络舆情的策略研究

2021-11-26龚彤彤杨佩李婷何令军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舆情抗疫

◎龚彤彤 杨佩 李婷 何令军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人民战争,而网络舆情是这场战争的重要阵地。因此,创建一个稳定的舆论环境,对疫情防控工作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在网络与现实已深度融合的世界中,高校要坚持贯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规范网络舆情,帮助大学生把握正确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精神家园,有效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的不仅是如何攻克这个难题本身,更在于提升民众的配合度以及网络舆情的调控。大学生是社会中最具有活力的群体,思想活跃且易受影响。疫情防控期间,网络舆情偏离轨道式地发酵,偏离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轨道,也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考验。主要表现在:

(一)思政工作者的教育内容、理念、方法是否能与时俱进

疫情防控期间,网络舆情极大影响着大学生生活。面对教育部发出的“停课不停学”号召和网络舆情的失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要求思政工作者牢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疫情时代应对网络环境下的变化和挑战的时代课题,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内容、转变陈旧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回答时代之问,满足大学生现实需要,帮助大学生科学应对时代带来的挑战,帮助党和政府引导网络舆情。

(二)破坏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积极健康的教育环境

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平台。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关注度、敏感度极高。众多网友在缺乏理性思考下,非理性地发言,使得网络环境十分复杂,严重威胁着网络秩序。多元海量的信息包裹着大学生,使大学生处于一个复杂的信息圈中。而危害社会稳定和非健康的网络舆情,破坏了大学生健康的教育环境,对政治立场不坚定、大局意识不强的易受影响的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出现信息异化,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国内国外网络舆论双重考验

疫情暴发后,国内不良的网络舆情持续发酵着,国外针对中国的网络舆情也从未停歇。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场全球性流行病,波及全世界。面对疫情,西方国家忽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下维护网络和平安全的重要性,肆意践踏中国网络主权,以其固有的政治偏见向中国“据理力争”,打着“武汉病毒论”等荒谬的言论攻击中国,联合100多个国家共同向中国追责索赔。而与此相关的网络舆论在西方竟成为了“主流”,得到了众多网民的支持,也跟风式地要求中国道歉并补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来自中外的双重挑战。

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网络舆情的策略

高校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处理应对网络舆情,主要是树立互联网思维并以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指导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同步引领、疏导、规范大学生网络舆情。

疫情划分的四个阶段主要是依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疫情暴发期即从武汉检测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到疫情扩散达到高峰时期;控制期即从本土新增病例逐步下降至个位数到武汉在院新冠患者清零时期;常态化期便是境内疫情呈现零星散发状态,境外输入得到了控制时期;局部反弹期是河北等局部地区出现的疫情增长态势到春节前。

在各个阶段,网络舆情纷繁复杂,形成过程突发、不可控,对网络安全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出了巨大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网络舆情具体表现在:

(一)爆发期间:运用冲突缓解法,引领网络舆情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需“适应公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加快提升主流媒体网上传播能力”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公开透明回应群众关切,增强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疫情爆发后,网络上类似“病毒已混合在空气中,一旦呼吸就会感染”等荒谬的言论层出不穷,致使网络舆情不实地发酵,严重扰乱了学生的关注点,大学生网络舆情也呈现出“两边倒”。一边是“秀”起武汉日志;另一边是对疫情未知的恐惧和被少数人的故意操作所带偏,在网络上喷发不理性言论。对此,高校瞄准舆情矛盾焦点,及时疏导分流;针对学生对疫情和在家学习的不适焦虑心理,搭建网络咨询心理辅导,并搭建与学生平等沟通平台,理顺学生悲观消极情绪;强化积极因素,加大宣传抗疫的英雄人物,引领网络舆情健康走向。

(二)控制期间:疏导网络舆情,弘扬正能量

网络由于入槛低,具有匿名性虚拟性,鱼龙混杂。学生由于理性判断能力较弱,极易受到网络上各种恶性和虚假舆论的不良影响。对此,学校通过“微思政”平台,运用网络信息引擎方式,创建相关词条,帮助学生便捷获取疫情信息;举办线上助力抗疫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共同体意识。同时,面对国内的网络舆情逐步向好,国外的舆情“炸了锅”的情境,高校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教育法,以思政教师授课或观看视频形式,横向对比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学生感悟中国抗疫的伟大成果。对于西方国家忽视抗疫紧迫性,不断联合无良媒体对中国进行疯狂地抹黑,以达到试图转移群众的视线来承认抗疫失败目的的这种行为,教育学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疫情。”引导学生树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并正确认识网络,不断学习互联网上具有正能量的思想,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常态化期间:宣传典型事迹,营造健康网络舆情

疫情进入常态化期,我国总体上降低了疫情防控力度。但由于各高校粗细化监管程度不同,引起了部分学生的不满,网络上频繁出现“吐槽”高校工作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积极回应学生疑问,改善防疫举措,引导学生配合防疫工作,并完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提高学校的公信力。

抗疫取得重大胜利后,网络上出现了忽视乃至诋毁英雄的现象,究其原因是部分群众不能深刻理解胜利所付出的努力。对此,学校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完善,通过校媒体传播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传达抗疫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荐学生观看《在一起》等电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建立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净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求思政教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讲好抗疫故事,让学生感受抗疫英雄的信念,促使学生群体坚定抗疫信心并坚持“四个自信”。

(四)局部反弹期间:预防网络焦点形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局部出现的反弹打破了我国正常的防疫常态化。境外输入、本土病例持续增长、不良网络舆情持续发酵都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采用思想政治教育预防教育法,对学生密切关注的网络舆论进行答疑,避免爆发性的网络舆情形成。春节的到来,疫情进一步反弹的可能性增强。一是面对疫情可能出现的大规模反弹现象,部分不法分子为了博取眼球,肆无忌惮地宣传关于疫情的虚假信息,引起学生恐慌,学校及时公布了官方消息,稳定网络和学校秩序。同时,加强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校内互联互通,并加大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二是为了减少跨地区的人员流动,保障学生的安全,学校认真落实当地疫情防控的要求并倡导中高风险学生留校过年。针对部分同学在网络上“喷发”不正确的言论,甚至散布谣言攻击学校以宣泄自己的思想焦虑情绪现象,学校努力对情绪化和偏差性的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抚慰学生情绪并完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体系,引导学生理性发言,建立一个晴朗的网络空间。

三、结语

全文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基础上,简析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网络舆情的现实挑战并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分析。得出高校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推动网络舆情向善向好,必须运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其引领作用。疫情尚未结束,高校要肩负责任,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防疫政策解读与引导,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掌控舆论主动权和话语权,加强网络舆论的正向引导,助力抗疫。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舆情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