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俗与创新: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优势分析与发展建议

2021-11-26潮思思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低龄老龄化养老

潮思思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我国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老年人口占比迅速上升。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的空心化和留守老人数量增加[1]。面对农村家庭小型化、少子化和老龄化,农村留守老人仍面临着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精神慰藉缺失等难题。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指依托农村资源由低龄老年人,自发为高龄老年人提供照顾和看护的服务,等这些低龄老人年老后,再获得相应服务的一种模式。其可以作为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旅居养老等多元化养老的补充。从上海的时间银行到河北肥乡的互助幸福院,我国不断探索合适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具有心理和发展的双优势。

1 农村互助养老的心理优势

作为新型养老模式,农村互助养老针对农村养老难题而设计在满足农村老年人心理需求有着自身独特的心理优势。

1.1 熟人互助,满足老人精神慰藉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是一个满足老人多层次需要的良好窗口。虽然传统的机构养老常常实行封闭式管理,限制老年人的外出及娱乐活动,生活环境封闭导致老年人心理压力加剧,不利于养老者身心健康发展。在居家养老模式下,独自居住的老年人面临最大的问题实际是孤独,缺乏和外界的互动交流,缺乏和子女内心深处的沟通理解。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施助者和受助者皆为年龄差异不大的老年人,将一群相似人生阅历和相同习惯的老人集中在一起,他们之间有共同话题和娱乐活动,老人们孤独得以排解,有利于老人身心健康发展。

1.2 退出老龄角色,提高自我期待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满足了老人的社会需要。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够适应社会。对于没有工作亲人不在身边的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选择参与到互助养老模式中是一种安全且便捷的方式。互助养老的内核就是调动年纪轻的老年人为年纪大的老年人服务,施助者提供服务,受助者享受服务,使得老年人看到自己的个人与社会价值,以身体力行的实践证明自己不是无用之人,在自己所熟悉的故土发光发热。通过相互照顾、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打开独居老人的门,满足老人多层次养老需求,追求高质量养老服务,更契合老年人心理健康发展需要。

1.3 减少代际隔阂,促进家庭和谐

城镇化使得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老人同子女进城居住,一方面生活开支成本加大,子女在生活成本压力较大情况下还需承担养老支出,导致不和谐局面的出现。另一方面,老年人往往需要承担着照顾全家饮食起居以及隔代照顾的责任。由于年轻人与老年人观念相差和习惯不同,总会产生各种摩擦。而互助养老模式的服务对象多为低龄老人,他们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共同话题多。节省了子女陪伴老年人的时间,子女负担也大幅度减轻,减少家庭矛盾的产生,促进整个家庭的和谐安定。

2 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优势

农村互助养老既不同机构养老成本高昂,也不像其他新兴养老模式难以让人接受。在不违背传统孝悌观念的前提上,大部分农村老人及其子女是乐于接受的,同时它是积极老龄化时代下的产物,是多种养老模式的补充。故而最大优势就是其可持续发展性,特将从以下几点深刻阐释发展优势:

2.1 养老成本低,资金投入少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是遵循自愿原则下的互帮互助行为。很多农村老年人将60岁当作人生第二春,他们身体较好尚属壮劳力,基本完成养育任务且有较高的生活质量,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中有大量缺少城市就业机会的老年人返回村庄居住,其中绝大多数低龄老年人从事农业生产[2],多从事简单的农务活动,但并非为了解决经济需求,他们的时间非常充裕,所以这部分低龄老人是非常适合作为农村互助养老试行的先行者,通过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服务以累积服务币的形式,等到他们年老时通过兑换服务币换得同样的服务。这种目标群体即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者的良性循环推进模式,整合了农村养老服务资源,提高养老服务效率,极大地降低了养老成本。而机构养老费用高昂,对于农村家庭而言难以承担。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因为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无论是2011年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还是2018年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国家层面都提出要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3],也相应地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2.2 依托传统文化,可接受性强

首先,农村老人信奉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对乡土的感情是非常执着浓厚的。其次,深受儒家文化熏陶,深刻秉持团结互助的精神信仰。而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则是基于农村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传统的地缘和血缘关系纽带建立的。村民们联系紧密,远亲不如近邻的思想在农村地区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同时农村互助养老可以使农村老人不离乡、不离家便可以享受到照料服务,村民之间互相信任,对互助养老模式也更为接受和认可,互助参与意愿和积极性也较高。

2.3 响应积极老龄化时代,打造多元养老模式

当前老龄化是积极老龄化,老人可以通过自养互助等方式来解决自身养老问题,既减轻了子女的压力,又缓解了社会的养老压力,依托农村地区丰富资源,通过一系列政策红利极大的符合了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多层次养老需求,更是当前多元养老模式的补充和创新。

3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的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

首先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即使已经实践了一段时间,但很多人还没有听过,更别提认同感了,宣传推广之路任重道远。作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推广的主力军,社会工作者的责任重大。政府也更加意识到了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服务领域的重要性[4],鼓励培养老年社工人才。作为一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始终秉持助人自助的职业理念,通过共情个人自决等科学态度,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方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让老人认识到互助养老模式的益处,打消疑虑,从心底认可这种模式。也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针对不同的个案具体分析,用行动去宣传推广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3.2 强化法制保障

其次政府应加强法制保障,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政府部门要加强法制建设,制定互助养老的明确细则,对互助养老过程中发生的收费标准、累积贡献值等统一度量,以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好志愿者的劳动成果,依法取缔伤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同时对相关组织要有管控,以免偏远地区滋生不法组织。

3.3 加强资金扶持

最后要加大持续的资金扶持力度,重视社会力量的投入。互助养老需投入大量的资金,而资金短缺、资金分配不均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政府要切实投入资金扶持,加大政策引导,吸引市场资源和社会力量的参与。

4 结语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是在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实践探索出来的适宜农村养老的正确合理之路。它是当前市场多元养老模式的补充和发展,依托农村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量可利用的人力资源、可遵守的乡规明约、良好的公序良俗,互助养老模式将会持续且高效地发展下去。我们要清晰认识和肯定农村互助养老的可为优势,利用成本低、可接受性强等优势打通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市场。也要预测到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未来可能遇到的机遇和挑战,更好地促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可持续式发展。

猜你喜欢

低龄老龄化养老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低龄未成年人案件核准追诉问题研究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低龄儿先天性并指
低龄未婚先孕者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后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研究
低龄晚孕穿透性胎盘植入1例分析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