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生态学视域下的城市空间和社会表达——以城中村为例

2021-11-26玲,许洁,赵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城中村空间生态

林 玲,许 洁,赵 顿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南昌 330000)

1 文化生态学概念与研究述评

1.1 文化生态学概念

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最早源于“生态学”一词,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19世纪70年代所提出,其主要研究文化与环境生物集的关系。李新彬和董斌在兰州城市设计实践中运用文化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以协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化生态学的定义界定,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1)文化生态学作为一门专业的新兴交叉学科,研究中引用文化生态学去阐述城市空间体系与文化要素相关联的现象;(2)将原有城市体系与文化相关的部分和文化生态学进行耦合,并借助文化生态学理论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切入研究。

1.2 文化生态学研究述评

文化生态学作为交叉性学科,不同学科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例如:在与文化地理学交叉研究中,学者卡尔认为应用其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将思想与实践结合起来去探究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以及生态与文化的相互影响等研究。还有在与环境心理学交叉研究中,心理学者艾林认为社会政治和生态目前正在通过人类的生物适应和文化适应发挥其作用,从而产生可观察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特征。总之,文化生态学从提出到现在,都是当今学术研究学科的热点之一,它与任何学科交叉研究,都会产生新的见解。因此,我国在城市规划方面与建筑届积极引入文化生态学理论研究。

2 城市文化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2.1 城市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是文化生态理论中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它包括了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以城市为主体,主要针对城市系统中的文化、生态、社会进行研究,提出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措施。

文化生态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重视其文化生态的建设,增强其城市的综合实力,主要从以下两点进行优化:(1)重视文化生态建设。将本地区的传统文化特色紧密联系起来,将遗产保护与创新改革相结合,大力实施生态文化建设项目,建设具有广泛地理多样性的生态文化示范区。(2)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完善城市基本设施,构建或优化社区文化交流系统,增加居民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社区活动的场所。

2.2 城市多样性观

不同城市之间由于地域的差异和社会文化差异导致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在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工业化发展所产生的文化融合威胁着城市文化多样性。基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文化的多样性决定文化产业形态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使用和传承文化的形式上,诸如语言、思想、宗教、文学、建筑、风俗,还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去创作、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文化。不同的文化产业形态与文化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地域与城市文化的差异而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2.3 城市共生观

“共生理论”作为一种成熟的方法论,为我们在这个加速发展的时代中提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在尊重人性和历史的前提下呼唤多元化、包容性以及有活力的城市生态系统,寻求城市文化、社会、空间多层面的共生,换言之,也是部分与整体、历史与未来、人与自然的异质合体共生。城市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要想在世界竞争中或者区域竞争中取得领先,除了提高自身城市的综合实力外,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的支撑。文化作为城市重要的软实力,既能增强城市经济效益,又能传承城市文化底蕴,如英国伦敦、德国柏林以及我国北京、南京等,这些城市的历史与未来,经济与文化都得以共生。在现代城市更新中,如何保持空间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现代功能的植入,去实现现代产业与城市历史超越时空的共生,这也是我们目前一直所寻找的“新”和“旧”之间共生存在的平衡点。

3 城市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意义

文化作为城市竞争的软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城市更新中关注的焦点。文化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更了解城市文化、理解城市文化的意义、明确界定文化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在城市更新设计中能够考虑全面,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主要有以下两点:(1)发展城市空间理论。文化生态学给城市更新提供以文化为主的视角。由于目前城市空间理论在城市文化层面还只是继续探索阶段,在城市更新设计中,对于文化的关注还只是次要部分,研究力度薄弱,缺乏系统的论证和理论指引。而文化生态学为将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研究体系中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在这个不同元素相互作用的系统中,城市文化不再仅仅是城市的附属品,而是与城市空间和其他元素相关联的参与者,甚至成为城市设计中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2)发展城市文化生态可持续。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正在强烈冲击我国传统文化,目前我国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西方强势文化,为了使我国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就得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来保护城市文化生态。城市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时代性的发展过程,与历史阶段、地理位置、文化交流等因素直接相关。单一和不变的文化将导致僵化,甚至消失,而多元、包容和发展的态度将有助于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是根据区域独特的本土文化创造生长条件,但不排除积极推广的先进文化因素而融合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城市发展战略所制定文化发展导向,从而引导城市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4 城中村发展现状与更新意义

4.1 城中村概念界定

城中村是一种区别于城市其他社区不同的社会形态,它不仅是一种空间上的居住隔离,也是一种文化生态上的自然隔离。作为我国一种特有的城市现象,在早期的研究中,主要研究城乡矛盾的集中体现。笔者试图从分析城中村目前所面临的现状,并提出城市文化生态学应用于城中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使城中村更好地延续和发扬城市文化特色。

4.2 城中村的发展现状

4.2.1 空间形态问题 城市快速发展,但处于城市中的城中村未能得到相应城市设施的发展,由于住房租金低廉,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进入城中村居住,慢慢环境问题凸显,例如:垃圾随处堆放、车辆等杂物侵占道路等。随着近几年国家对于城中村现象的重视,很多城中村开始有了环卫工人打扫街道,设置指定的垃圾投放处,但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很多城中村依然出现“脏乱差”的现象。除此之外城中村很多都是居民自发建造的房子,在国家未严格管控时,居民们互相在原有住房上自发加建。居民私自加建的房子除了房屋相邻特别近,造成楼道道路拥挤,还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城中村建筑拥挤不堪,高低起伏,很多地方没有阳光接触,建筑室内也是严重采光通风不足,对于南方城市,常年潮湿,使得居住环境极差;电线也都为明线,线路相互交错,杂乱无序,缺乏有序规划,具有安全隐患。城中村虽处在城市核心区域,但是其市政设施大多数都是由村股份公司或者居委会自行建设,管理和资金有限,这也是目前城中村环境亟需解决的问题。

4.2.2 环境设施问题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居住社区都应配备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例如教育、休闲广场、医疗设施、公共厕所等等,但是城中村却缺乏这些公共设施,原因是负责部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愿不强,对村内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建设并不上心。村内条件较好的居民都会在其他地方购置商品房,不在村内生活,对于租户的居住质量也不会过多的关心;对于公共设施的建设,不仅前期投入成本大,后期管理维护也需要人力物力。政府对城中村的资金有限,公共设施建设与需求相差悬殊,因此造成城中村公共设施设备匮乏。

4.2.3 文化形态问题 江西是红色文化城市,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统称为赣文化。南昌,作为江西的省会城市,有滕王阁、绳金塔等著名的古建筑景点,但是随着城市建设,很多地方都进行了大量的拆建活动,不仅一些具有百年以上历史村落和建筑被拆除,而且在后期的城市更新中,记录某些年代的信息也会随之消失。从建筑来说,城市以中心大力向外扩建新城区,除了部分建筑保留外,大部分也都是推倒重建,大规模的重建建设更加剧了对城市历史文化的破坏;从居民角度来说,像祠堂等具有时代意义的建筑也在慢慢减少消失,本地居民很多不住在城中村,对于房屋的修缮保养也是漠不关心。外地租户,由于工作性质多种多样,流动性较大,也缺少城市文化的认同感。

4.3 文化生态学对城中村更新设计的指导

文化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城市建设关注的焦点。文化生态学可以帮助设计师正确的认识城市文化,理解文化对于城市建设的意义,将城市文化更好的运用在城中村更新设计中,让城中村成为城市文化特色。

4.3.1 正确认识城市文化 对于城市文化的认知是建立在自身文化的认知基础上,由于人们所生活的地域环境不一样,文化的认识也会有些不同,如果错误的将某个文化系统运用到不对应的城中村中,那将会造成文化混乱的局面,例如南北方的城中村、国内外的城中村。只有从本土的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视角去正确认识城市文化的发展过程以及其他的环境因素,才能更好的认识城市文化,从而运用在城中村建设中,打造富有城市文化特色的城中村。

4.3.2 建设理论框架 重视文化发展是文化生态学给城中村设计提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目前我国在城中村更新设计还处在不断摸索的层面,对于其中文化生态建设也比较薄弱,通常在城中村建设中只会针对城市文化的某一部分进行基础研究,缺乏完善的系统验证和理论的指引。文化生态学给城中村更新设计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建设框架,将城中村空间和城市文化并入统一的系统中研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在这个框架中,城市文化是城中村更新设计中最亟需考虑的因素。

5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中村更新设计策略

5.1 功能空间整合

对于城中村空间形式来说,大部分都是旧式建筑,楼墙破损严重,推倒重建势必会破坏城中村原有文化和建筑。在空间更新上,首先根据地域特色以及建筑形式,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保留原有文化符号特征,梳理城中村的空间肌理,这样才能体现更新的文化意义。在此之后城中村的楼房设计,楼房的建筑形态以及内部空间设计也是城中村更新的关键;对于城中村功能需求来说,单一的功能模式,例如居民会在低层开设大量的商铺,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但是文化需求以及娱乐需求缺乏,人们可以在村内增加文化交流场所,例如工作坊、交流平台等,提供给居民在休闲日聚集聊天、分享交流的文化场所,提高居民的参与性,从而强化社区凝聚力。例如厦门鹭江道城中村更新计划,在空间研究中,该区域文化生态学保护策略分为三个部分:街道形态、空间肌理、建筑形态。鹭江道城中村位于厦门岛内西南部,它的道路形态与港口贸易相关,靠近海岸,因此它的主街道与海平面平行或垂直;鹭江道的空间肌理分为规则型、自然型和沿街型,规则性主要是历史遗留街道,较为整齐的空间肌理,而自然型则是建筑的不同朝向和尺度的建筑肌理,最后沿街肌理是新修的道路与街区内部的建筑不同,像是街道立面附了一块表皮;鹭江道是南洋的骑楼建筑,人们在不改变其风格的同时进行增加连廊连柱,在底部加入了公共步行空间,方便居民在此聊天、休闲、喝茶等,强化了当地的生活气息和居民之间的凝聚力。

5.2 生态环境整治

在城中村整治过程中,要充分分析其生态设施的布施情况。一个城市的建筑空间格局的成功与否,首先需要考虑其生态设施。参考国内外成功的案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对城中村所在的城市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切入点,对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进行统一分析,保证城市现有的生态系统符合城中村发展理念的要求;然后,调查城中村所在区域原有的生态系统,例如:水系统,能源环保系统,生态公园系统,湿地系统,森林防护系统等,构建一个生态设施的空间格局,增强城市建筑与周边的生态环境融合的效果;最后,根据当地的生态系统自行演化机制,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和环境评价标准,并加强对城市其他的环境设施的实施力度。城中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并非是一项短时间就可以快速完成的工程,它需要前期进行大量的探究考察,进行统一归纳整合,从而去倡导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5.3 文化空间塑造

城中村是很多城市都具有的一种城市现象,优秀的城中村案例会成为有些已经成为“城市名片”,而置之不顾任由其发展则很有可能成为“城市毒瘤”,这种现象直观体现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城中村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建设过程中,既要对新旧建筑进行统一改造,保留村中重要的建筑场所以及原有的建筑结构和形式,也要对其城市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探寻当地文化产业,开展当地特色文化产品空间展示,激发村民对于城市文化的认同感,最终形成独特的社区文化;通过举行当地文化活动,例如集会、美食节、文化交流等,提高村民的参与性,从而强化村民对于城中村的文化场所情感精神。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都是独特的,且具有传承性的,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城中村的文化公共空间承载着表达城市内在个性的独特功能,人们应该去重视它对于城市的意义,体现人们情感关怀,以文化生态观念扩展城中村空间塑造,从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6 总结

目前我国城中村研究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带,对于其他城市中的城中村更新研究相对较少,单一层级的更新设计未能达到城市建设的效果,也无法有效解决居民的需求。本文通过梳理城中村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文化生态学理论为切入点,从文化、生态、空间三条主线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在现有的理论框架和更新策略研究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城市文化、城市建设等来推进差异化策略研究,同时也给其他的城中村更新实践提供指导价值。

猜你喜欢

城中村空间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