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农大精神”爱国情怀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考

2021-11-26陈建锋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农人爱国情怀

陈建锋

(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1130)

习近平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如何挖掘校本资源与“川农大精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引导学生做新时代立志奋斗的爱国青年,成为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

1 “川农大精神”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特性

在一百一十多年的历程中,四川农业大学经历了成都和雅安两地办学,自1956年学校整体搬迁到雅安建校办学也已有六十多年历史。在跨地域搬迁、跨世纪长期扎根农林教育过程中,艰苦的办学环境反而孕育一代代川农人胸怀爱国爱校情、兴农创业志、耕读文化心,默默奉献在农林科教最前线,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人才的同时也积淀铸就了川农人宝贵的精神财富。2000年2月,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教育厅与四川农业大学党委,深入挖掘和总结提炼出“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2002年1月3日批示:“‘川农大精神’应该总结、宣传和发扬”。

“川农大精神”既彰显深邃的理论品质,又蕴涵丰富的实践特性。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将百年高校发展的历史融入到中国近代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救亡史中、融入到中国当代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奋斗史中,从历史视角讲透川农大校史与“川农大精神”的爱国情怀,站在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理论基础上深刻认知“川农大精神”爱国情怀。在实践教学方面,应在理论阐述前提下,将“川农大精神”爱国情怀融入到大学生思政实践活动中,做到真知真懂真践行,立爱国、求实、创新的鸿鹄志,做艰苦敬业、团结拼搏的奋斗者。

2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川农大精神”的爱国情怀

先要知道、认同“川农大精神”,在践行时才能更加笃定。我们必须在理论教学层面上花功夫去阐释“川农大精神”的爱国情怀。

2.1 爱国情怀是“川农大精神”之魂

深入挖掘四川农业大学在百余年建校办学过程中的史料,完成从建校办学艰苦卓绝的实践发展到“川农大精神”理论的飞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根基,深刻理解“川农大精神”的内在逻辑。“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四大方面,要梳理出相互间的理论关联。“爱国”是前提,是“川农大精神”的灵魂,这是回答为谁敬业、为谁奋斗、为谁创新的根基。只有爱国,才能做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功课;“艰苦、团结、拼搏”是“川农人”生活的朴实气质与精神状态;“求实创新”是“川农人”教学科研的哲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真实写照。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一代代的“川农人”承继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优良作风,在知识的海洋里求实务真不断创新,在教学科研里、在田间大地上都能感受到川农人的爱国情怀。

2.2 振兴农业是“川农大精神”爱国情怀之源

在清末废科举、办新学,推广近代科学技术的潮流中致力于农业兴国。1906年6月成立四川通省农业学堂,时任四川布政使许涵度认为:“四川土胶民勤,不患农事不兴,而患农民不智;不患古法不守,而患新法不知。”四川总督锡良讲出办学目的:“蜀中沃野千里,古称陆海。夙以蚕丝之利与世相竞,徒以墨守故法,利寝外滋,故不能不提倡农学,以为振兴野业之预备。”学校从四川的地理、气候、土壤条件、农业生产水平出发,传授农业知识和技能。1911年后改称四川高等农业学堂,1912年改名为四川高等农业学校,1914年正名为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至1927年组建为公立四川大学农科学院,后为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学校设农别科、蚕别科、本科和林业别科、专门部预科。195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整体迁至雅安独立建校为四川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四川省林业学校整体并入。学校现形成雅安、成都和都江堰三个校区的办学格局。建校以来,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农业人才,对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做出贡献。

2.3 为国献身是“川农大精神”爱国情怀之髓

四川农业大学建校办学至今,伴随着清末民初、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历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川农大师生以大无畏精神投身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洪流之中,成为“川农大精神”爱国情怀之髓。王右木,四川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四川党、团组织最早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留学归来在校任教期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激励青年学生,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为了革命献出年轻的生命,牺牲时年仅37岁。江竹筠,1944年进入农学院学习,1949年冬壮烈牺牲于重庆歌乐山刑场,年仅29岁。学校还先后涌现出张大成、杨家寿、何懋金、胡其恩、黄宁康、曾廷钦、李树成等革命英烈,正是他们用爱国激情谱写出一曲曲雄伟悲壮的革命赞歌。

2.4 心系祖国三农发展是“川农大精神”爱国情怀之根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不论留学人员身在何处,都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里。”[]四川大学农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前身)第一任院长、著名水稻专家杨开渠教授,早年留学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系统研究再生稻的学者之一,为发展祖国农业科技毅然回国,其爱国主义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川农人。多年来,学校培养的众多出国留学人员中,大多学成归国回校工作。到2000年,四川农业大学留学归国人员占留学人员总数的85%。如今,每年都有大量海外留学人才选择来到四川农业大学任职。一代代“川农人”胸怀祖国、心系三农,致力于农业发展、农民富裕。

2.5 思政理论教学要突出“川农大精神”爱国情怀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讲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教学内容时,可以结合“川农大精神”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讲好“川农人”的爱国故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突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项历史任务这一主线的同时,要紧紧结合校史资源和川农英烈事迹,以历史发展的脉络,从学校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鲜活史料去进一步加深对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的领会。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可以围绕三农问题、乡村发展与脱贫攻坚等主线,突出讲解学校在这些领域的杰出贡献和辉煌成就,将一代代“川农人”致力于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精彩事例及其背后的理论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可以对“川农大精神”爱国情怀何以形成进行理论阐述,让学生明白“实践-理论-实践”的辩证思路。总之,将“川农大精神”爱国情怀融入思政理论教学,讲清讲透“川农人”爱国精神的理论品质更有助于传承、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3 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身体力行做爱国时代新人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从根本任务上加以落实的关键所在。”[1]以“川农大精神”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不是单一理论“灌输”,更需借助思政实践教学环节,知行转化,“行之愈笃”才能“知之益明”,只有在实践的大课堂中,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才能真正真正认同和践行“川农大精神”爱国情怀。

3.1 培育“川农大精神”课堂实践品牌,深化爱国情怀的理性认同

课堂实践教学是最便捷、最经济的实践教学环节。课堂实践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观读类、讨论类、辩论类、讲演类、播报类等。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行为有机融合,在实践中把抽象的爱国精神化为具体的学习、生活行为。思政课堂实践可以创设“川农大精神记忆堂”的形式进行,里面由三部分构成:“川农大精神口述史”,利用音、视频或者真人图书馆形式为学生讲述川农大精神与川农人爱国情怀的故事;“川农大精神青年说”以学生演讲或辩论等方式,在课堂呈现川农人的爱国情怀;“川农大精神身边事”可以在课堂上直观展现今天学校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以榜样和身边事去感染学生。

3.2 营造“川农大精神”校园实践氛围,增强爱国情怀的校园感染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实践活动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相关院系专业优势,在全校统一布局进行“川农大精神”要素的校园景观设计,如打造校史文化墙、川农英烈群英园、已故川农名人雕像等校园建筑文化品牌。在办公楼、教学楼、运动场、活动中心、学生宿舍等建筑物,最好能命体现“川农大精神”的名字,真正发挥校园文化以文化人的功能,让全校师生员工在校园景观和文化设施等有形的建筑文化中耳濡目染爱国情怀。例如,在讲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理论知识部分,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川农英烈群英园”,由老师或者学生进行现场讲述,大家近距离感受到川农英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又如,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校园实践中,可以打造展示“川农大精神”的才艺周文化实践项目,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开展大学生“川农大精神”知识竞赛、书画展览、诵爱国诗词、征文比赛、微视频制作、文艺汇演等活动,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增进对川农大精神的认同。

3.3 开展“川农大精神”社会实践教学,推进爱国情怀的社会影响

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磨砺意志。我们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该大胆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进行“川农大精神”主题调研活动,收集川农校友在当地实践“川农大精神”的相关资料。同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各地展开“川农大精神进社区”系列活动,以科技下乡、精准扶贫、教育扶智等多种途径,真诚地向当地民众做好志愿服务和帮扶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川农大精神”。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能力的锻炼,而且还提升了“川农大精神”的影响力和学校知名度。

3.4 搞好“川农大精神”线上实践活动,加大爱国情怀的网络传播

信息化时代,思政课实践必须利用新型互联网技术和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线上实践活动。首先要结合思政课教学需要,建好思政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将“川农大精神”文献史料、音视频资源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形成“川农大精神”网络资料馆。将学校在乡村振兴做出的杰出贡献进行案例整理,构建“川农大精神与乡村振兴”虚拟仿真实践项目,让学生一边做实验的同时就能够深刻体会到精神的力量。其次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川农大精神”课堂、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将能够体现“川农大精神”爱国情怀的音视频成果,利用学校“两微一端”或者其他新媒体进行发布,加大网络传播。最后要将践行“川农大精神”爱国情怀的各种活动加以总结,进行理论阐释,发表在各级党报党刊和学术刊物上,增强“川农大精神”爱国情怀的理论影响。

猜你喜欢

农人爱国情怀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农人碎碎念
农人碎碎念
所有农人都是一群“流氓”
“五老”情怀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