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分析

2021-11-25姜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20期
关键词:咪唑甲亢肝功能

姜涛

甲亢在临床上作为甲状腺疾病极为常见,该病有较多的诱发因素,且发病机制复杂,相关因素包括精神压力、睡眠障碍、内分泌因素等,主要原因为过多分泌甲状腺激素[1]。甲亢的临床症状主要为体重降低、便次增多、出汗怕热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该病的治疗方法较多,包括放射性碘、手术、药物等治疗方式,其中常用药物治疗。本次研究对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两种药物治疗甲亢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8 月~2019 年6 月就诊于本院的甲亢患者98 例,以治疗药物不同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各49 例。对照组: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29、20 例,年龄19~66 岁、平均年龄(42.56±7.95)岁,病程1~8 个月、平均病程(3.55±1.49)个月;实验组: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31、18 例,年龄20~67 岁、平均年龄(42.80±8.10)岁,病程2~8 个月、平均病程(3.58±1.18)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超声明确诊断为甲亢,与诊断标准相符,高代谢症状和体征,甲状腺肿大,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促甲状腺激素(TSH)降低;患者知情本研究,同时在同意书上签字;医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通过和批准。排除标准: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疾病;肝炎(病毒性)史;肝脾肿大;药物禁忌和过敏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选择丙硫氧嘧啶治疗,采用口服治疗方式,设置初始剂量为250 mg/d,与患者甲状腺功能和临床症状具体情况相结合,不断减少药物剂量,维持剂量50~100 mg/d;实验组患者选择甲巯咪唑治疗,采用口服治疗方式,设置初始剂量为30 mg/d,与患者甲状腺功能和临床症状具体情况相结合,对药物剂量进行合理调整,维持剂量为5~10 mg/d。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 年的连续治疗,并对患者肝功能进行定期检查,指导患者生活规律,饮食清淡,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并让患者了解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临床疗效,判定标准:通过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生命体征稳定,甲状腺功能各项指标正常,评价为显效;通过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生命体征得以改善,甲状腺功能各项指标均降低评价为有效;通过治疗患者临床症状、甲状腺功能并未改善或恶化评价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对患者肝功能进行评估,指标主要为TBIL、ALP、ALT,检测方法为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双抗体)。③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组临床疗效对比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92%高于对照组的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n(%),%]

2.2 两组肝功能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TBIL、ALP、ALT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TBIL(14.15±1.70)μmol/L、ALP(36.85±4.20)U/L、ALT(21.65±3.11)U/L 均低于对照组的(16.65±1.85)μmol/L、(39.65±4.35)U/L、(24.20±3.25)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肝功能指标对比()

表2 两组肝功能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1 例,发生率为2.04%;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7 例,发生率为14.29%。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00,P<0.05)。

3 讨论

甲亢在临床上作为内分泌疾病的一种,其发生主要是由于甲状腺激素过多分泌,其发病率在近些年来呈现逐年持续增长的不良态势,主要与饮食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相关[2]。也有研究显示甲亢发病相关因素为免疫疾病、精神压力、个体生活方式等。甲亢疾病一旦发生,伴随血液循环,对其他组织和器官会造成影响,进而会导致神经兴奋和代谢亢进,治疗必须及时,否则会导致病情加重,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3]。由于患者新陈代谢提升,加快胃肠蠕动,增强氧化反应,因此其临床症状表现为体重骤降、能量消耗快、增加进食次数等,同时,甲状腺激素过多分泌会对交感神经兴奋发挥促进作用,进而会导致焦虑、失眠、心悸等症状出现。药物治疗为甲亢的主要治疗方式,其中丙硫氧嘧啶和甲巯咪唑为常用药物,两种药物呈现较为相似的作用机制,可对过氧化酶进行明显抑制,可对离子碘氧化为活性碘进行阻断,但是两种药物在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却存在差异性[4]。甲巯咪唑应用之后,肠道会对其快速吸收,半衰期较长,呈现较高的吸收率,较小影响肝功能,同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5]。丙硫氧嘧啶作为甲亢的治疗药物,半衰期较短,较低吸收率,较多药物会在组织中残留,用药时间越长,则会出现更为明显的不良反应[6]。药物口服后可在20~30 min 在甲状腺中直接发挥作用,T4向T3转变,T3含量降低,对碘化酪氨酸和酪氨酸碘化缩合进一步阻止,对甲状腺激素分泌和合成发挥抑制作用,该药物代谢途径为肝脏代谢,相比甲巯咪唑,会严重损伤个体肝脏,也会出现过敏反应,比如皮疹等。相关研究表明,丙硫氧嘧啶会提升ALP和ALT水平,主要是该药物在人体中残留,导致代谢产物(肝毒性)生成,会损伤肝细胞[7]。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92%高于对照组的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TBIL(14.15±1.70)μmol/L、ALP(36.85±4.20)U/L、ALT(21.65±3.11)U/L均低于对照组的(16.65±1.85)μmol/L、(39.65±4.35)U/L、(24.20±3.25)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甲巯咪唑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另外,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严密观察,对用药剂量要注意控制,尤其是针对特征患者要强化注意药学监护,比如肝脏原发疾病患者,要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法。

综上所述,甲亢治疗中应用甲巯咪唑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较小影响肝功能,建议推广。

猜你喜欢

咪唑甲亢肝功能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咪唑啉类缓蚀剂合成及改性研究进展
放射性核素碘131治疗甲亢的效果观察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甲亢患者需警惕甲亢性心脏病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甲巯咪唑联合普萘洛尔治疗甲亢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咪唑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进展
B[a]P和DDT亚急性联合暴露对小鼠肝功能酶ALT、AST和γ-GT的影响及作用形式
选择离子气质联用法同时测定食醋中2-甲基咪唑和4-甲基咪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