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缬沙坦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及预后观察

2021-11-25李金贵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20期
关键词:缬沙坦收缩压原发性

李金贵

缬沙坦胶囊是一种选择性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 型受体(AT1)非肽类阻滞剂,其能够对靶器官起到保护作用,且不存在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常用于治疗各种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不耐受的患者具有更好的效果[1]。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缬沙坦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效果以及对心率、尿蛋白等指标的影响,选取了300 例于本院开展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本院收入并开展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 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214 例,女86 例;年龄39~79 岁,平均年龄(61.8±9.85)岁;病程0.40~36.50 年,平均病程(18.9±6.2)年;合并冠心病47 例,脑卒中7 例,高脂血症14 例,糖耐量异常23 例。纳入标准:①坐位舒张压>90 mm Hg 且<110 mm Hg;②坐位收缩压>140 mm Hg 且<180 mm Hg;③对本次临床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意识清晰,沟通交流能力正常。排除标准:①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者;②近半年内发生过脑血管意外者;③合并糖尿病且空腹血糖>11.2 mmol/L 者;④对研究所用药物不耐受者;⑤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试验前2 周未服用其它降压药物或已服用降压药但未服用原降压药,停药5 个半衰期后服用缬沙坦胶囊治疗,进入观察期。患者每日上午服用缬沙坦胶囊(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17,规格:80 mg)1 粒,连续服用4 周后复诊,如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则保持原剂量继续服用4 周,若未达到有效标准则加用双氢克尿噻片12.5 mg 并在第6 周复诊,复诊时若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则维持原剂量不变,若未达到标准则增加双氢克尿噻片剂量至25 mg。复诊时间均选择早8:00~10:00,由同一组医生使用血压计测量坐位血压3 次后取平均值,每次间隔2 min。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治疗前后坐位/站位血压、心率、24 h 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压有效控制判定标准:坐位舒张压下降≥10 mm Hg且<90 mm Hg(处于正常标准范围内),或坐位舒张压下降≥20 mm Hg(不处于正常范围内也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血压控制情况 300 例患者中,完成8 周观察298 例,2 例患者治疗中出现过敏性皮炎退出研究。153 例患者仅服用缬沙坦胶囊治疗即可有效控制血压,占比51.34%;缬沙坦+12.5 mg 双氢克尿噻片治疗有效控制血压232 例,占比77.85%;缬沙坦+25 mg 双氢克尿噻片治疗有效控制血压261 例,占比87.58%。

2.2 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变化情况对比 治疗后,患者坐位舒张压(82.45±5.98)mm Hg、收缩压(133.98±9.17)mm Hg 及立位舒张压(81.32±6.04)mm Hg、收缩压(133.68±9.35)mm Hg 均低于治疗前的(96.17±3.62)、(155.50±10.53)、(94.52±4.72)、(155.12±11.02)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的坐位心率为(74.56±7.56)次/min,与治疗后的(74.23±6.85)次/min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8,P=0.577>0.05)。见表1。

表1 298 例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对比(,mm Hg)

表1 298 例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对比(,mm Hg)

注:与治疗前对比,aP<0.05

2.3 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患者治疗后24 h 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98 例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表2 298 例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注:治疗前后对比,P>0.05

2.4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轻度不良反应:7 例患者出现头晕症状,发生率2.35%。中度不良反应:2 例患者发生过敏性皮炎,发生率为0.67%;1 例患者甘油三酯(TG)升高,发生率为0.34%。本次临床研究无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36%(10/298)。

3 讨论

缬沙坦可以同AT1跨膜区氨基酸相互作用,起到阻断AngⅡ、AT1受体结合的目的,从而抑制AngⅡ诱导生物学效应,如平滑肌收缩、交感神经兴奋以及醛固醇的释放等,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缬沙坦除可靠的降压作用以外,还具有改变肾小球通透性,保持肾小球透过孔膜的半径不变,从而持续降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尿蛋白[2]。

国内外诸多研究指出,缬沙坦的单用降压有效率即可达到50%,联用双氢克尿噻的有效率可达60%~90%不等[3,4]。在本研究中,51.34%的患者均可单一服用缬沙坦达到血压控制目的,在加用双氢克尿噻后有效率可高达87.58%。在一项多中心临床试验中显示,缬沙坦具有头晕、头痛、乏力、咳嗽等常见不良反应,但发生率极低,本研究298 例患者中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仅为3.36%,且大部分都是轻度不良反应,2 例患者出现过敏性皮炎,1 例事后明确为海鲜过敏,1 例致敏原因暂未明确,仍需未来进一步观察,1 例患者发生TG 升高,298 例患者均未出现生命危险。从患者24 h 尿蛋白定量、血肌酐以及尿氮素指标变化情况来看,治疗后未出现明显变化,与国内学者研究结论一致,可见缬沙坦并不会对患者的实验室指标产生影响。在李民[5]的研究中,其使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研究结果指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降压效果较好,但报道中指出该种二联用药方案并发症发生率为10.29%,处于较高水平。曾位位等[6]探讨比索洛尔/氢氯噻嗪复合剂与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结果显示,试验组(比索洛尔2.5~5.0 mg/氢氯噻嗪6.25 mg 复合剂)和对照组(缬沙坦80~160 mg)的收缩压降低值分别为(-22.0±2.4)、(-19.5±3.0)mm Hg,舒张压降低值分别为(-11.3±1.5)、(-10.3±2.1)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印证了本研究所用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使用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情况进行控制效果较好,患者服药后坐、立位收缩压及舒张压明显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实验室指标无显著变化,安全性较好,具备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缬沙坦收缩压原发性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阿托伐他汀结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CRP、TNF-α、IL-6水平影响分析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枯骨逢春饮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你了解高血压分级吗
简单三招轻松降压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在原发性甲亢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外伤导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血巨核细胞体外扩散的相关性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