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手术治疗效果

2021-11-25王昊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20期
关键词:偏曲鼻中隔变应性

王昊

鼻中隔偏曲在临床中比较常见,该病的发生主要因鼻中隔偏离中线,导致局部凸起引起,对鼻腔功能可产生影响,诸多因素均可导致鼻中隔偏曲[1]。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中变应性鼻炎非常多见,主要因患者接触过敏原后机体释放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同时机体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因子参与,导致发生慢性炎症反应,患者临床症状可表现为阵发性喷嚏、鼻塞、流涕等[2]。而在鼻中隔偏曲诱发因素中变应性鼻炎属于主要因素之一,所以两种疾病合并发生在临床中也比较常见,治疗难度较大。以往临床中主要采用药物保守治疗,但患者症状缓解时间较慢,且容易复发。近年来,随着手术治疗方法在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中应用,显示患者症状能够尽早缓解,治疗效果显著。基于此,本次对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科室收治的96 例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研究,观察手术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室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96 例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根据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8 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6∶22,年龄18~67 岁、平均年龄(42.96±8.47)岁,病程1~9 年、平均病程(5.61±1.57)年;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25∶23,年龄18~69 岁、平均年龄(43.84±8.62)岁,病程1~10 年、平均病程(5.74±1.59)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经鼻内窥镜、临床表现等检查诊断为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临床资料齐全,治疗配合度较好;排除伴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恶性肿瘤者,伴有心脏病、胸腔积液及传染性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对本次研究用药过敏者,不配合此次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药物保守治疗,给予患者布地奈德鼻喷雾剂(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40047)喷鼻,2 次/d,1 喷/次,剂量128 μg/喷。观察组采用手术方法治疗,指导患者取平卧位,于鼻腔两侧表面分别进行两次麻醉后,在鼻内窥电视成像系统的辅助下,于鼻中隔皮肤黏膜交接部位做L 型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鼻中隔顶后,将鼻中隔软骨剥离,同时将同侧软骨膜、骨膜剥离;完成后对对侧偏曲骨质处骨黏膜进行剥离,暴露出偏曲骨质,再对暴露的偏曲骨质用咬骨钳咬除,对鼻中隔两侧黏膜进行复位后,对切口进行缝合。在双侧鼻腔内填塞膨胀海绵对鼻中隔进行固定,术后2 d 将海绵取出,术后6 d左右拆线。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打喷嚏、流涕、鼻痒、鼻塞等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无复发情况;有效:治疗后患者以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以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对两组治疗前后打喷嚏、流涕、鼻痒、鼻塞等症状评分进行对比,各症状评分0~3 分,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对两组打喷嚏、流涕、鼻痒、鼻塞等症状缓解时间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2%,高于对照组的8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症状评分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打喷嚏、流涕、鼻痒、鼻塞评分分别为(2.60±0.28)、(2.58±0.26)、(2.61±0.29)、(2.59±0.26)分,与对照组的(2.58±0.30)、(2.54±0.32)、(2.62±0.28)、(2.57±0.29)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打喷嚏、流涕、鼻痒、鼻塞评分分别为(0.20±0.02)、(0.23±0.02)、(0.22±0.03)、(0.18±0.0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60±0.15)、(1.66±0.17)、(1.54±0.17)、(1.98±0.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对比 观察组打喷嚏、流涕、鼻痒、鼻塞等症状缓解时间分别为(1.61±0.29)、(2.02±0.44)、(1.52±0.31)、(1.34±0.13)d,均短于对照组 的(4.18±0.75)、(5.24±0.93)、(3.57±0.63)、(4.29±0.8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有数据显示,在变应性鼻炎发病率方面全世界范围内该病发病率在15%~20%,我国发病率在11%左右[3]。而变应性鼻炎可诱发鼻腔其他病变发生,其中鼻中隔偏曲比较多见,并且鼻中隔偏曲发生后导致鼻腔内聚集大量抗原,又会加重变应性鼻炎的症状[4]。鼻中隔偏曲指的是鼻中隔一侧或双侧局部突出,或鼻中隔偏曲到两侧与一侧,对鼻窦、鼻腔生理功能产生直接影响,可引起头痛、流鼻血、鼻塞等症状[5]。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鼻中隔偏曲的多发人群为腺样体肥大儿童、鼻部创伤史、鼻息肉者、癌症患者及家族史者[6]。

临床中对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治疗,以往主要通过药物为主,如皮质类固醇药物外用、口服抗组胺要等治疗方法,鼻腔喷雾剂药物在使用中可将药物直接喷入鼻腔,对患者症状进行缓解。但此类药物喷药范围、深度等对治疗效果均会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在鼻中隔偏曲治疗中,鼻腔存在阻塞的情况,药物难以有效通过,在鼻腔内大量堆积后可能诱发鼻炎[7]。同时,在抗炎、抗过敏药物使用中由于不良反应较多,不能长时间使用,对患者疾病难以彻底根治[8]。现阶段,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在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治疗中手术治疗方法已经成为首选治疗方案,越来越多的鼻腔手术中对鼻内镜技术推广使用,通过鼻内镜对鼻腔内状况可清晰观察,手术视野清晰,手术过程中可有效避免对鼻黏膜带来损伤,对鼻中隔偏曲能够有效纠正,恢复患者鼻腔生理结构,改善鼻通气状态,对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可有效控制。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2%,高于对照组的8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治疗中,手术治疗方法的应用对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缓解作用,治疗效果较好,且可减少疾病的复发;治疗后,观察组打喷嚏、流涕、鼻痒、鼻塞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实了手术治疗方法在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治疗中应用,能后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此外,在症状缓解时间方面,观察组打喷嚏、流涕、鼻痒、鼻塞等症状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手术在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中,不仅能缓解患者症状,同时也可缩短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治疗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手术方法在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治疗中应用,对患者临床症状有加速缓解的作用,治疗效果较好,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猜你喜欢

偏曲鼻中隔变应性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分析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歪了的鼻梁尽早正过来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分析
鼻中隔偏曲怎么治
鼻中隔偏曲要手术吗
鼻中隔偏曲需要做手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