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引导下臂丛阻滞复合颈浅丛阻滞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1-11-25张敬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20期
关键词:臂丛锁骨麻醉

张敬莹

锁骨骨折归属创伤骨折范畴,主要是因为患者锁骨部位受到暴力,患者表现出压痛、畸形或者局部肿胀等症状。畸形部位好发于锁骨下神经结构中,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治疗过程中以复位内固定术为主,可以获取理想的治疗成效。但人体锁骨部位相对特殊,增加了麻醉难度。相关资料表明,臂丛阻滞复合颈浅丛阻滞是有效的麻醉方法,为了进一步研究超声引导下内固定术中麻醉方式的效果,选取160 例患者开展一系列的医学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0 月~2020 年6 月在本院接受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160 例进行医学调查,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锁骨骨折,患者及其家属愿意参与医学研究;排除存在其他类型骨折的患者、有手术禁忌证患者与伴随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2]。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单一麻醉组与复合麻醉组,每组80 例。单一麻醉组中男41 例、女39 例;年龄20~60 岁,平均年龄(38.60±12.03)岁;致病原因:遭受打击致病20 例、高处坠落致病15 例、交通事故致病23例,其他原因致病22例。复合麻醉组中男45例、女35 例;年龄21~65 岁,平均年龄(40.27±11.50)岁;致病原因:遭受打击致病17 例、高处坠落致病16 例、交通事故致病23 例,其他原因致病24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指导患者保持侧卧位,患侧在上,针对颈部肥胖的患者,适当过伸颈部,上肢自然伸直使得操作空间得以暴露[3]。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通过Simens ACU 300 数字化超声诊断仪完成定位,频率设置为4~12 MHz。单一麻醉组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穿刺患者臂丛神经位置,朝向臂丛神经部位注射浓度是0.5%的罗哌卡因10 ml。复合麻醉组患者行臂丛阻滞复合颈浅丛阻滞麻醉:在臂丛神经穿刺的操作流程和单一麻醉组相同,穿刺完成后,给患者注射0.5%罗哌卡因10 ml 以及1%利多卡因10 ml[4]。注射药物之后,在患者胸锁乳突肌后缘和颈外静脉交叉部位穿刺。随后明确机体锁骨中点方向,以平行进针的方式穿刺2 cm 左右,最后对颈浅神经丛部位给予罗哌卡因2 ml 和利多卡因混合液[5]。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麻醉效果、辅助麻醉药物用量。生命体征指标包括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麻醉效果判定标准采用文献[6],分为显著麻醉、一般麻醉和无效麻醉,麻醉总有效率=(显著麻醉+一般麻醉)/总例数×100%。辅助麻醉药物包括芬太尼、咪达唑仑。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比较 复合麻醉组切皮时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单一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剥离骨膜时、复位内固定时,两组心率、收缩压以及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比较()

注:与单一麻醉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单一麻醉组显著麻醉35 例、一般麻醉36 例、无效麻醉9 例,麻醉总有效率为88.75%;复合麻醉组显著麻醉38 例、一般麻醉40 例、无效麻醉2 例,麻醉总有效率为97.50%。复合麻醉组患者的麻醉总有效率高于单一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辅助麻醉药物用量比较 复合麻醉组患者的芬太尼用量为(30.20±8.21)μg、咪达唑仑用量为(1.01±0.27)μg,均少于单一麻醉组的(38.42±9.60)、(1.63±0.49)μ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麻醉操作要求比较严格,应该尽可能的保证锁骨骨折区域神经阻滞相对完整,实现手术无痛操作,使得手术过程更加高效。若麻醉阻滞不够透彻,可提高患者手术部位的肌肉紧张程度,患者躁动程度有所加重,影响到手术预后[7]。全身麻醉即便能够确保手术足够顺利,然而在拔管操作中会出现恶心与呕吐等症状,产生手术风险,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由于机体锁骨部位皮肤和肌肉会受到颈丛支配与臂丛神经支配,如果仅仅执行肌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无法保证完整的麻醉阻滞效果,采取超声引导下臂丛阻滞复合颈浅丛阻滞的麻醉方式是有效的[8],需要医务人员深入分析和研究。

在本次研究中,对160 例患者进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单一麻醉组与复合麻醉组,每组80 例,对比不同麻醉方法的效果。结果显示:复合麻醉组切皮时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单一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剥离骨膜时、复位内固定时,两组心率、收缩压以及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麻醉组患者的麻醉总有效率高于单一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麻醉组患者的芬太尼用量、咪达唑仑用量均少于单一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臂丛阻滞复合颈浅丛阻滞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麻醉效果显著,可更好地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减少辅助麻醉使用量,安全性与可靠性较高。

猜你喜欢

臂丛锁骨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作为臂丛神经阻滞添加剂的临床疗效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3D臂丛解剖动画在麻醉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锁骨
呵护锁骨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