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教育与高校“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的融合摭探

2021-11-24孙婷卞学字

成才之路 2021年35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孙婷 卞学字

摘 要: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有诸多共通之处,教师在“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教学中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基础,进行思政资源挖掘,既能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又能促进学生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的了解,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关键词:课程思政;“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生态文明思想;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35-0010-03

“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作为资源环境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全景式呈现的一门课程,它能够让学生对当前资源环境问题的了解更为直观和真实,而不是仅仅学习环境或资源经济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该课程的开设,与当前着重倡导的课程思政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其中一条最为重要的联系纽带。

一、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经济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但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物质享受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环境与资源。近年来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生态破坏严重,多是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采取了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的结果。在我国,为了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迫切需要全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环保意识的觉醒和环境观念的树立。

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这一课程,除了可以让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学习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可以让其接地气地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现实资源环境问题,促使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贯彻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的要求,围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结合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的特点,探讨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及有效措施,使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成为资源与环境专业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重要一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学术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

二、高校“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1.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加之个别西方国家的恶意鼓动,一些意识形态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因此,作为承担着高等教育任务的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主要是以课程思政的方式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高校各门专业课程都挖掘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教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区别在于覆盖面广、持续性强,能够使大学生对思想意识形态有更深刻的认知,实现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2.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符合意识形态内化规律要求。一是能满足学生的信息获取需求。当前国家出台的各项资源环境政策,涉及的领域较广,青年学生只是了解政策的大体内容,对其实施的根本原因、目标等并不了解,他们希望了解更多相关政治信息。虽然现在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很方便,但是因其信息量大、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学生很难从庞杂的信息中检索出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而且很可能会被误导。而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减少所接触信息的相互矛盾之处,获得广泛、一致的信息,最终形成正确的判断。二是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分章节讲述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全球环境治理问题、环境法治与伦理问题、清洁生产问题等。这些内容可以说较为全面,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融为一体。而思政元素的融入,可以使人类资源环境问题的课程体系更为优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书本知识与现实情况相融合,可以使学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开放的胸怀,去分析我国现阶段所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成长为契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三、生态文明思想运用于“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

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开设于资源与环境专业,也可以作为公选课在全校开设,主要讲述人类、环境与生态系统。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着力于在课程篇章中挖掘思政资源,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将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

1.生态系统退化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论

生态系统退化是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的开篇引领章节,分别介绍了不同生态系统的类型,包括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以及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等内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命共同体的含义,反过来也能以生态文明思想更好地认识和反思当前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因此,我们必须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

2.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我国在粗放型发展阶段,产生了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废污染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这些污染问题与经济发展或具体生产过程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对环境污染有更为具体的认识,并能够对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的经济与社会成本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在课程思政融入点方面,将课程知识与“两山”理论、“双碳”目标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硬道理。

3.全球环境问题

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的全球环境问题章节,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海洋污染、臭氧层损耗等内容,这些都是关系全球环境问题的焦点。在这部分内容的课程思政切入点上,教师可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的思想观点。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及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抬头,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不利影响。我国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决维护多边主义,建设性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4.政治责任

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切实担负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近年来,正是因为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与理论指导,以及上下一心的中央到地方统一领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才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当前阶段,我国正处于历史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强调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发展是其关键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5.环境法治

环境立法主要是基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强化国家环境管理职能的需要。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中的环境法治章节设计了环境法体系与实施、环境法律责任、行政管理手段等内容,讲述了我国现阶段为保护环境所采取的具体措施。这部分内容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相融合,阐述生态环境治理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以环境立法的形式进行环境保护,彰显了我国环境治理保护的决心,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在环境治理过程中,要区别之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治污程序,加快构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同时要建立政府、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

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整合不够。教学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元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但是在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中大量思政元素处于分散无序的状态。而且由于之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思想传播,没有针对性地挖掘整合这些思政资源,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政教育内容体系,即使在授课过程中涉及具体思政内容时教师会进行一定的价值引领,但这种自发的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元素的衔接性也较弱。

(2)教学激励机制不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主要考察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内容的融合情况,以及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情况等,目的是解决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由于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是新命题,目前尚处于探索过程,因此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尚没有形成定论,还处于初级试点阶段。当前的教学激励机制主要是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申报立项,有一定的经费支持,但这种激励方式比较单一,受益面较小,功利性较强,很难激励教师进行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知识的深度融合。因此,高校需继续创新和完善覆盖面广、激励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措施。

2.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科学挖掘凝练,实现内容协同。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与筛选原则应是兼具政治性和学习性、价值性和知识性。专业课课程体系比较严谨,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和切入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结合、流畅过渡,不能生拉硬套,更不能为了迎合思政教育需要而跑题离题。因此,教师需要对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有深入的了解,并能进行科学分工,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再在此基础上加以整合,制定具体的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形成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具体到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上,教师需要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深入了解,将其精髓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课程思政渠道和内容要广。视觉和听觉记忆是基本的记忆形式,也是教育最主要的形式。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料,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或翻转课堂式教学,让课堂讲授与视频教学齐头并进,强化学生的记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另外,课程思政的内容要广,因为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教育、艺术、哲学等众多内容构成的有机思想体系。人类资源环境问题课程可以通过课程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论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和正当性。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与专业课融合得越密切,越有说服力。

(3)加强师资建设,促进教师协同。一是积极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的现场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活动,通过“传帮带”等形式,促进高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互帮互学。二是建立相近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学习共同体。比如,资源与环境专业可以建立资源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与人类资源环境问题等相近专业课程学习互助组,组建课程思政学习组,使教师们在凝练整合思政资源时有效分工、科学合作,防止出现专业课程相近导致的思政资源使用高度重复,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融合。

参考文献:

[1]生态环境部党组.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領美丽中国建设——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N].人民日报,2020-08-14.

[2]赵鹤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

[3]王學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

[4]罗仲尤,段丽,陈辉.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

[5]齐砚奎.全课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01).

[6]朱飞.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澄明与进路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9(08).

[7]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8]江颉,罗显克.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Huma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n Ting, Bian Xuezi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an 250014,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huma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ourse has many similarities with the general ide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ut forwar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In the course of "huma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eachers should excav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based on the ide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hich can not only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promot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form a synergistic educational effect.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ma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cours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