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为徐敬业讨武檄》为例浅谈公文写作

2021-11-24喀什大学人文学院贺礼江

办公室业务 2021年20期
关键词:武则天时代文章

文/喀什大学人文学院 贺礼江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公文名篇,比如《尚书·汤誓》、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论积贮疏》、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韩愈《谏迎佛骨表》等,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属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以下简称《讨武曌檄》)。

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废黜唐中宗,扶持唐睿宗,实际上是自己临朝称制,彻底掌控朝政。唐中宗被废黜,标志着武则天“圣衷独断”的时代到来,朝廷内部已经没有能够抵抗的势力了。就在这一年的九月,徐敬业在扬州举兵讨伐,骆宾王加入了徐敬业的阵营,写下了千古名篇《讨武曌檄》。全文综合运用对仗、用典、夸张等表现手法来烘托文章气势,对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气势宏大,表现出强大的说服力和号召力,被誉为“千古第一檄文”。

《讨武曌檄》立论严正、理直气壮,且语言犀利明快、节奏紧凑,充分地体现了刘勰所述檄文的特点,不愧为千古传诵的佳作,通过学习《讨武曌檄》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对我们今天撰写公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言之有物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文章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的横流中有所作为,把握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现实。公文的“为时”“为事”的社会意义比诗词歌赋等其他文学体裁更强,这就要求公文写作必须突出社会经济效用——言之有物。

“千古文章,立意为上”,言之有物即是指文章立意,文章的立意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它包括全文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等,对于公文写作来讲,立意高就是要做到政治站位高,没有高度就没有深度,要提高政治站位就必须真正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特别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谈治国理政的精髓要义和丰富内涵,提高政治敏锐性,增强政治鉴别力。《讨武曌檄》的立意可圈可点,一是对武则天罪行进行了集中声讨和揭露,声讨武则天“承反”,陷害忠良、谋朝篡位的忤逆之举,揭批武则天意图谋反、谋朝篡位,激发民心愤慨,上乘天意、下应民心,符合时代大势。二是文章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层层推进,猛烈抨击武则天的道德沦丧,深刻鞭挞武则天的低劣品格,完全符合古人重德敦品的价值观,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一气呵成、攻势凌厉,使之无可辩驳。在公文写作时也要讲究立意,既要做到政治站位高、思想内涵深,又要做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多关注时政,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勤于思考和总结。

二、言之有序

言之有序,即指公文写作的逻辑性,公文写作讲求精巧构思和谋篇布局。公文写作以表意为目的,它不同于诗歌散文以抒情为主,因此,公文写作必须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不能前言不搭后语,更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让读者摸不清头脑。骆宾王极注重文章的构思和谋篇布局,《讨武曌檄》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檄文一开始就将武则天置于被告席上以“伪”字开头,以示武氏君临朝政的非法,接着列数其罪,从私生活到政治面貌,对武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次写徐敬业讨武是上承天意、下顺民心,师出有名,是天命所归、民心所向,必将克敌制胜、所向披靡。第三层申明大义对王公大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劝谏、发出号召。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先让百官自惭自励,再从正反两个方面痛陈利害得失,最大限度争取人心。文章最后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震人心弦的警语作结,显示出了巨大的威慑力。纵观全文条理清晰、逻辑缜密,读来气势逼人、令人叹服。我们在写作公文时也要提前构思好公文的结构和层次,理清每一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明确“为何做、做什么、怎么做”,增强公文的逻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言之有理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先要“正名”,即确定正确的思想观念,要言之有据、一针见血。刘勰提出檄文要“事昭而理辨”,即要把事实说清楚、理由讲充分。《讨武曌檄》不仅仅是要把武则天的丑恶事实一一列出,也有意在讲清道理,表明讨伐武则天是正义之举,文章理直气壮,气势磅礴,手法上先抑后扬,使武后的劣行与徐敬业的正义之举形成鲜明的对照。且声泪俱下,具有极大的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公文写作时要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一篇好的公文,不仅在表达上要给受文者以美感,而且其内涵也要富有理论的力量,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

四、言之有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公文写作既要内容翔实,又要文采斐然,没有文采的文章,味同嚼蜡。《讨武曌檄》属骈文,骈四俪六,对仗工整,用典切实,又清新自然,作者利用骈文的对仗、用典、夸张等表现手法烘托文章气势、增添文句意蕴,真正做到了言之有文,行之方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时代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在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文章之中,最直接的特点就是旁征博引,善于引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华章佳句和人文典故,不仅对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精准的阐释,而且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闪烁着新时代的思想光芒,真正实现了让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展示了强大的文化自信。这就要求我们在公文写作中要善于引用,特别是要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别开生面。

五、言之有情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形容音乐带给人的享受,令人回味无穷。而公文写作也讲求余味无穷,要写出公文的余味就要做到言之有情,即写公文要有真实的情感,只有做到“情动于中”,才能做到调动自己的所有思维,组织材料,调整语句,“发乎言”,才能感动读者。唯有真情、情深才能思路通畅,文如泉涌;读者才能为之动容,受到感染,引起共鸣。真情是文章的生命源泉,没有真情,泉水就会枯竭。《讨武曌檄》善于抒发情感,文章对武则天罪行的揭露,表现了作者对李唐王朝的忠诚,对武氏篡权的愤慨,对徐敬业兴师讨伐的赞颂,文章运用急促的节奏和变化的句式,大力渲染了磅礴的气势,给读者营造了一种无可辩驳的氛围,文章情感充沛、慷慨激昂,使读者读来义愤填膺,有感而发不能置身事外。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如《讨武曌檄》这类的公文名篇灿若星河、数不胜数,它们都是先贤遗留的无尽的文化瑰宝,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汲取。公文写作如同雕塑一样,需要作者精心雕琢和打磨,一篇好的公文如同雕塑家手中精心雕刻的婀娜多姿的少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因此,公文写作还要做到言简意赅,正所谓“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强调了文学的价值,把文学提到与事功并立的地位,肯定文学的服务功能。公文写作是一个群体劳动的过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虽然它的文学性不强,但是它的服务功能较其他文学体裁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今世界正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秘书工作人员更应抢抓机遇,学贯古今、博通中西,深研新思想,投身新时代。

猜你喜欢

武则天时代文章
“离猫为你守四方”——《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中的武则天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雕塑《武则天》的一点体会
关于武则天评价问题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