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三点”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1-11-24中共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委办公室徐帅

办公室业务 2021年20期
关键词:攻坚

文/中共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委办公室 徐帅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了具体规划并擘画了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想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找准二者衔接落脚点、关键点与发力点,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围绕乡村振兴的“五个振兴”目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一、践行“一个”中心,踏稳落脚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体现。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要把群众观点贯穿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始终,逐步完成二者有序衔接。

(一)心中始终装着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在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必须保持习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始终将人民群众装在心里,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坚持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不受损的底线要求,尊重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以提升人民生产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充分尊重我国乡村历史文化传统和人民群众现实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针对区域、乡村发展基础和阶段的差异性,蹄疾步稳,既绵绵用力又久久为功。

(二)紧紧依靠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推动乡村振兴,关键在尊重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结合起来,发挥群众首创精神,集众智,聚民心,为乡村振兴汇聚磅礴力量。要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让美丽乡村成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干、提升能力、实现理想的宽广舞台,让农村既留得下青山绿水,也留得住青年才俊。

(三)一切为了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要更加关注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持续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活环境,实现由吃得饱、穿得暖、有得住到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的转变,实现家庭经济收入由满足日常生活开支到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转变,实现就业渠道由主要依靠公益性岗位、短期就近务工到获得更高收益、长期稳定就业,实现村属产业发展由简单的种养生产、粗加工到规模化商品化、生产附加值高的农特产品的转变,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二、做好“四个”着力,抓住关键点

(一)从干群观念着力,做好思想上的武装。实践发展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层。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要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精神实质与逻辑关联,将“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等脱贫攻坚一线探索出的“三农”工作经验应用到指导乡村振兴工作中。利用理论大讲堂、干部夜校、支部党课、村湾院坝会和学习强国APP、党建公众微信号等线上线下平台发动干部群众深入学习、研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重大时代命题,掀起“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热潮,营造共思、共想、共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浓郁社会氛围。

(二)从实现路径着力,做好规划上的一致。以编制区域乡村振兴规划为切入,科学规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注重保持乡土风貌。推动乡村振兴规划与巩固脱贫攻坚行动相融合,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谋划乡村建设项目,大力推进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村属产业培育、美丽村湾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等重点工程。

(三)从组织保障着力,做好机制上的共振。借鉴脱贫攻坚过程中一套行之有效的党委领导、社会动员、考核评价、巡查督查、动态监测、项目统筹和资金整合机制,以强化法治、德治、自治相融合,完善共建共治共享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构建系统完备的乡村振兴目标任务保障机制,不断推进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从目标转变着力,强化政策上的延续。围绕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目标导向的异同,深入研究现行倾斜性支持政策的延续时限、内容与脱钩方法,注重总结梳理脱贫攻坚中成熟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动员方式,为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制度框架、组织体系提供借鉴参考。调整政策供给方式,推动由脱贫攻坚期间的“针对性”政策向乡村振兴时期“普惠性”政策的转化;调整政策内容,将部分扶贫政策整合优化为乡村发展支持政策,在满足贫困户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向偏重于整村推进倾斜;调整政策导向,更加注重用于高效产业培育、文明风尚养成、美丽乡村建设,踩准需求封口,推动脱贫攻坚时期的特惠性向乡村振兴时期的普惠性转化。

三、抓好“五个”统筹,找到发力点

(一)统筹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产业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是财富积累的重要源泉。不少农村地区在产业发展上存在“品种多、品牌少,产品多、商品少,基地多、产业少”的“三多三少”现象。在衔接期内,要在现有扶贫产业基础上,提升产业品牌意识,打造一个地方的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要全力以赴补链、延链、强链,在农村发展产业尤其是发展农业要借鉴现代工业产业化的理念,坚持以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从过去的单一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精细加工、贸易、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拓展,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农业的增产不增值问题;高标准打造产业培育新平台,抓好“三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好“三园”(产业园、创业园、科技园),做好“一体”(田园综合体),推进“一镇”(特色小镇)。以村属产业培育为支点,以村属产业规范化建设为重点,积极引进市场主体、职业经理人、经纪人,推进村属产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度分离,激发村属产业发展活力,构筑“党支部领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的村属产业运营模式,探索公有制在农村实现的新形式。

(二)统筹推进人才扶贫与人才振兴深度融合。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方式,实施“人才+”工程,做好人才的培育工作。在衔接期内,要整合资金资源,完善培训机制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培育职业农民队伍。要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为乡村振兴引进新时代的“周末工程师”。抓牢“在乡人才”,大力培养在村能工巧匠和优秀村两委干部,注重从乡村本土人才中间选拔充实乡村干部队伍,健全从优秀村党支部书记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事业编制人员制度,让农村基层干部有盼头、有奔头、有干头。

(三)统筹推进精神扶贫与文化振兴深度融合。

充分利用脱贫攻坚中的扶志和扶智成果,以乡风文明诠释乡村振兴,以新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文明跃升,让文明乡风传承致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要把乡风文明的原生态保护好、传承好,把我国农耕文明的优秀遗产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生生不息。要注重保护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村记忆,让美丽乡村各美其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以提高居民幸福宜居指数为核心,加快补齐乡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短板。

(四)统筹推进生态扶贫与生态宜居深度融合。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衔接期内,要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成为巩固脱贫攻坚的关键点。要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复原绿色美丽生态,打造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种养结合、绿色循环的田园生态系统,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

(五)统筹推进党建扶贫与组织振兴深度融合。运用好脱贫攻坚中形成的基层战斗堡垒、“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等乡村治理的优势资源与力量,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在衔接期内,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落实党的政策、领导基层治理、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创新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深入实施好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完善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村)机制;要加快提升集镇小区物业管理覆盖面,充分发挥农村网格员作用,在有条件的集镇社区探索建立完备的社区、业委会、小区物业公司“三驾马车”共管的小区管理模式;要发挥新乡贤作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表彰评选活动,建立道德约束机制,引导农民向善向上、孝老爱亲、重信守义、勤俭持家。

猜你喜欢

攻坚
宁德: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积极把扶贫攻坚责任扛在肩上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路上的人大行动
脱贫攻坚:基层如何“上手”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脱贫攻坚代表行
脱贫攻坚的“人大力量”
洛南抓实党建促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