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教学模式探究

2021-11-24大连海事大学苏杭郭艳琪

办公室业务 2021年20期
关键词:校友学习者协同

文/大连海事大学 苏杭 郭艳琪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既需要集结“全员育人”力量回应学习者学习需求和现实关切,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实际,根植现实生活,因深入人心而深得人心;也需要将教学成果以及教学过程衍生品植入“全过程育人”各个环节,实现最大化共享,为“全方位育人”奠定基础,从而形成协同育人模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整体性、协同性和贯通性。

一、“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课现状分析

高校思政课作为常态化、规范化育人手段,只有将相关教育资源、教育力量有机整合到教学活动之中,才能产生协同效应,从而与“三全育人”的本质要求相适应。在“三全育人”目标要求的观测维度之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案例样板化。思政课教学在内容上虽以教材为基本遵循,但在教材内容的具体论证和阐释上,仍具有较大的个性化空间。因此,引用案例成为思政课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一方面,国内案例同质化严重,大多为新闻热点事件,不仅为学习者熟知,且往往结论明确,难以引发深度思考,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国外案例对于学习者而言,虽新鲜感有余,但亲和力、说服力不够。同时,也存在与其他门类思政课程、公共课程雷同问题。案例引用样板化导致教学内容呈现老生常谈、远离生活、宣传说教等特点。

(二)教学形式单一化。一方面,受教学资源限制,思政课教学往往为“大班授课”形式,由于学习者数量较多,现场交流讨论条件不足,难以产生必要的互动效果;另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缺少对大学生独特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的针对性回应,学习者参与感、体验感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单一化的教学形式难以消解理论教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藩篱。

(三)教学主体一元化。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参与者,其主体性因教学形式限制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使得教师成为课堂教学一元主体。二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多兼任学生辅导员,其双重身份理应统一于思政课教学过程之中,其双重职责任务也应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一体化,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但在整体部署上,由于缺少精细化协同设计,尚未实现思政课教学对象与辅导员工作对象精准重合。三是“三全育人”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育人主体缺少必要对接,思政课程与其他育人环节缺少必要衔接,从学习者角度看,其释疑解惑或将面临多元价值参考的冲突。

二、高校思政课协同教学的内在逻辑

理论有余实践不足,教师主导性有余学生主体性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显性有余隐性不足,是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力量整合、资源整合是突破困局的关键。因此,“协同育人”是思政课创新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是回应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必然要求。学习者分析是课程教学的前置环节和现实依据,主要包括两个维度,即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学习者初始能力既包括学习者理论认知的现实状况,也包括学习者思想意识、道德水平的现实状况,表现为学习者知、情、意、行的整体状态;学习者学习需求既包括学习者对理论体系学理性、知识性学习需求,更包括学习者参与实践、触碰现实、分享人生经历、解决思想困惑的现实诉求。基于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有效衔接、整合教学目标与学习者需求,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必然遵循的路径选择。精准把脉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洞悉其思想动态和思想困惑,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做好课前教学设计,用好问卷调查、谈心谈话等工具手段,也需要及时与学生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群体建立日常联系,形成协同机制。回应学者参与实践、碰触现实的学习需求,则需要有效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思政课建设。

(二)是顺应与学生工作契合度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与学生工作目标高度契合。如果延续传统做法,两者场域分离、力量独立,形成信息孤岛、资源孤岛,必然导致资源内耗、事倍功半。对此,需以思政课堂为核心载体,建立长效机制,使资源、信息、成果共建共享成为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工程,实现思政课教师队伍与学生辅导员队伍整体协同。

(三)是适应师生关系新生态的必然路径。思政课的特质属性决定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更要超越主客体关系,构建起一元主导、双元主体、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新生态。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组织者,客观需要履行资源整合的主体责任。一是把外部资源整合到课程内容之中,通过教学实践实现情境迁移。二是把课堂教学迁移到社会实践场域,通过与社会资源、社会力量的有机融合,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卷化”难题。

三、思政课协同教学模式构建——以“思修课”为例

作为“三全育人”实践过程的关键节点,高校思政课教学既要守正,也需创新。要守立德树人任务之正,创教学资源整合之新;要守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正,创教学活动设计之新;要守教学内容讲授之正,创教学方式方法之新。以“思修课”为例,课程教学需要在守正创新中构建全员参与、资源整合、话语共建、成果共享的协同模式。

(一)以学习者思想状况分析为切入点,推动思政课教学与学生工作融合发展,打造协同教学共同体。“思修课”教学内容涵盖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的重要指南。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思修课”是高校整体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保障。学习者思想认知既是“思修课”教学设计的现实依据,也是“思修课”高度关联其他课程的价值依据。围绕学习者思想状况,可探索建立课程教学与学生工作双方协同机制,主要包括:覆盖课程实施全过程、学生成长后续过程的信息共享机制,授课教师参与相关学生活动工作机制,学生辅导员进“思修课”课堂机制,针对重点学生个体共同教育引导的合润机制,针对重点现实问题共同开展教学设计的协同机制等。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与构建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不仅包括思政课教学的语言表达、语言艺术、语言魅力,更包括教学语言背后的支配力量,即由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共同组成的教学语义。因此,思政课协同教学共同体在融合互动过程中,也将重塑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在语言上,需要双方互融互通,使理论话语与管理话语、生活话语有机融合,形成学生听得进、乐于听的话语风格;在语义上,需要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和政治认同,确保价值输出的一致性。

(二)以学习者学习需求为引擎,推动教学资源与社会资源融合互补,打造协同教学资源库。打造协同育人资源库,需要在充分整合校内资源的基础上,挖掘引入社会资源。契合“思修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社会资源,包括与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价值引领、国家精神、法制建设等主题相关的环境场所、人物事件等。可建立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在内的“思修课”实践教学资源库,包括道德模范、劳动模范、司法专家、一线法务工作者等在内的兼职教师人才库,以及本土化案例素材库,形成动态更新的协同育人资源体系。推动教学资源与社会资源融合互补,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客观要求。就地取材,让学生在实地调研中感知中国力量;打造兼职教师队伍,原汁原味讲述中国故事,不仅能够增益思政课亲和力、说服力,也有利于拓展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

(三)以学习者自我实现为归旨,推动校友资源进入思政课堂,打造联动育人可持续工程。“思修课”对学习者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完成自我实现,具有直接导向作用。可触碰、可感知的典型人物案例对于大学生完成自我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意蕴。因此,将校友资源引入“思修课”课堂,依托“思修课”涵养校友资源,不仅对提升“思修课”的感召力、亲和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可持续发挥学习者主体作用的有益探索。一方面,需要整合工作力量,充分挖掘校友资源,提炼与“思修课”教学目标相契合的人物素材,开展“优秀校友进思修课堂”活动;另一方面,需要针对在校学生群体建立健全“思政档案”,为其完成自我实现“画像”,为后续培育校友资源涵养水源。

依托思政课堂常态化开展优秀校友与在校学生互动交流活动,通过“蒙太奇”技术的教学应用,使双方在“遇见未来之我”“重逢过去之我”的情境之中协同成长,能够为学习者自我实现提供最直观、最亲切的环境,也能够为校友安放母校情结、完成自我激励提供恰当路径,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温度和长度。

猜你喜欢

校友学习者协同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校友服务理念下校友工作目标设计研究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校友风采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