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现状及建设对策研究

2021-11-23曹志成代健刘益嘉

航天标准化 2021年1期
关键词:标准化领域标准

曹志成 代健 刘益嘉

(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北京,100071)

文 摘: 首先从标准化组织、标准化政策、标准体系及标准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现状,其次分析了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面临的挑战,最后从制定标准化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强化标准化建设理念、动态优化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化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开展试验示范、推进标准化工作评估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的对策,以期推动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作为全世界范围内未来城市的新理念和新形态,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逐渐将智慧城市作为全国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1],纽约、伦敦、东京、首尔等一些国外城市已经加快了信息化发展,并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战略措施,以增强城市的整体实力、加快城市创新发展。近年来,我国也持续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方面展开了相应的工作。2012年,《关于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智慧城市建设阶段;2014年,国家相继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规划和指导意见文件,再次夯实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决心;2016年开始,国家与各省市“十三五”规划相继出炉,彻底明确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心。据统计,目前有95%的副省级城市和83%的地级城市共计500 余个城市均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计划,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繁荣、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标准,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标准化。智慧城市标准化是指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内,采用科学的标准化方法,引入有效的标准化技术来提升建设管理的统一性与规范度,以期高效促进智慧城市的全面建设和高质量发展[2-3]。标准化工作是促进智慧城市信息汇集、协同协作、系统协调、要素互联、资源共享的基础,是提高多系统间协调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是统一智慧城市的技术要求、工程实施要求和测试认证方法的重要抓手。因此,对智慧城市标准化现有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标准化建设对策,对促进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有序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现状

1.1 标准化组织现状

1.1.1 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

2014年,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成立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家咨询组的通知》,进一步促进了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和标准化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技术支撑作用[4]。近年来,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不断积极并深入参与ISO、IEC、ITU 等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积极在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初步构建了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标准明细表;积极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研究和国家标准的立项规划和研究工作,编制发布了《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白皮书(2014年)》,在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

1.1.2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 28)

近年来,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在RFID(射频识别技术)、SOA(面向服务的架构)、物联网、信息资源、云计算和系统工程等领域开展智慧城市有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并对接 国 际 组 织 ISO/IEC JTC 1。2012年,TC 28 SOA 分技术委员会成立了智慧城市应用工作组,开展智慧城市术语、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基础参考模型和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等方面的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尤其是积极关注智慧城市建设的共性需求,在智慧城市建设所急需的基础、数据和服务支撑、建设运行、安全、应用类标准及标准应用指南方面积极研究探索,以期加速形成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体系。

1.1.3 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 426)

自2008年成立以来,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在国内城市信息化数字应用标准、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智能建筑物数字化系统领域国家标准制修订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并与国际工作组ISO/TC205/WG3 进行关联。TC 426 主要对智慧城市、建筑、社区、家居、数字城管、智能卡等领域的标准进行归口。

1.1.4 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TC 268)

自2003年成立以来,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在先进交通信息服务系统、货运车辆和车队管理系统、双向和多模式的交通短程通信和信息交换、地面交通和运输领域的先进交通管理系统、先进公共运输系统、智能公路及先进的车辆控制系统、电子收费与支付系统、交通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技术和设备标准化等智能运输系统领域的标准化技术方面开展研究,并对口国际组织ISO/TC204。

1.1.5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TC 10)

自2010年成立以来,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积极在智慧城市术语、总体架构、评估方法及指标体系等方面开展标准研究。同时,TC 10 面向泛在网相关技术,重点关注智能电网、煤矿安全、灾害预警、安全监控等领域,积极创新、勇于突破,并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相关工作,促进泛在网相关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1.1.6 其他组织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标准化组织也在积极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相关工作。如,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在智慧城市技术研发、产业应用推进等方面开展标准研究;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积极在智能电网领域开展标准化研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积极在医疗信息化等方面开展标准化工作,并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 215 进行对接;闪联信息产业协会积极在技术类标准方面进行研究,并应用于智慧城市的多个领域;浙江省智慧城市标准化委员会积极开展智慧城市的标准体系研究和关键标准研制。上述组织在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方面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1.2 标准化政策现状

1.2.1 国家层面

2014年8月,八部委联合颁布《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体系纳入重点建设工作;2015年11月,国家标准委联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颁布了《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及应用实施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制定智慧城市总体、支撑技术与平台等7个大类共计20 项急需标准,同时要积极开展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到2018年初步构建出我国的智慧城市整体评价指标体系,到2020年得到体系的全面实施和有效应用;201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明确提出了要展开智慧城市、智慧家庭等标准化工作,并研究制定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关键技术和共性基础标准;2018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关于工业通信业标准化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与“一带一路”重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化合作,建立相关的智慧城市标准对接合作沟通机制[2]。

1.2.2 地方层面

2015年4月,浙江省颁布《浙江省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5—2019年)》,明确了2015—2019年浙江省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与建设目标,以及围绕智慧城市的重点、急需领域推进的16 项标准化重大推进工程以及标准的制修订指导目录;2016年,《天津市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颁布,指出要建立健全智慧天津建设标准规范体系,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规则的制定修订,围绕智慧城市评价、数据融合、信用管理、电子认证等领域开展标准体系建设;2016年8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上海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积极推进智慧城市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制修订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技术与既有设施融合应用、建设管理基础数据、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智能化等标准,研制智慧城区建设领域的标准,建立健全城市综合管理智能化标准体系;2016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完善标准规范政策,推进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的制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同时要加强协调工作,推动上海市智慧城市及智慧城市标准化的发展;2018年1月,宁波市人民政府颁布《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标准化+”战略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智慧综合应用体系建设;2018年12月,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南京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要贯彻执行国家、省关于智慧城市等方面的标准,加强工程建设领域的标准化建设;2019年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持续推进学标贯标工作,深入落实智慧城市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推进标准在省内的应用,积极参与智慧城市标准的制定工作。此外,北京、江苏、福建、山东等地也发布了与智慧城市标准化相关的政策。

1.3 标准体系及标准现状

1.3.1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

2011年,上海发布上海浦东新区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共存在1.0 和2.0 两个版本,其中2.0 版本包括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主观感知和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等6 个维度,共计18 个二级指标和37 个三级指标;2012年,住建部颁布智慧城市试点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与经济4 个维度,共计11 个二级指标和57 个三级指标;2012年,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包括基础、支撑技术、建设管理、信息安全和应用5 个大类的智慧标准体系框架;2013年,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技术委员会颁布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安全与运维等5 个大类在内的《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涵盖16个技术领域,包含101 个分支,涉及相关标准3255 个;2015年,国家标准委等相关部委共同联合提出了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包括总体、支撑技术与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与依据、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安全与保障等7 大类,物联网感知、规划与设计、电子政务等共计53 个专业领域;2016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标准委等共同提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7年对其进行调整,调整后包括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智能设施、信息资源、网络安全、改革创新、市民体验等8 个一级指标,信息资源开放、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基础设施、两化整合水平等38 个二级指标[5]。

1.3.2 智慧城市标准

目前,我国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标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标准约40 余项,如GB/T 33356—2016《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GB/T 36333—2018《智慧城市 顶层设计指南》、GB/T 34680.1—2017《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第1 部分:总体框架及分项评价指标制定的要求》等;目前正在实施的行业标准有YD/T 3473—2019《智慧城市敏感信息定义及分类》、YD/T 3533—2019《智慧城市数据开放共享的总体架构》、CH/T 9013—2012《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要求》等;目前正在实施的地方标准约70 余项,如DB23/T 2541—2019《智慧城市建设指南》、DB41/T 1339—2016《智慧城市信息安全建设指南》、DB34/T 3496—2019《智慧城市电子证照应用规范》等。

2 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面临的挑战

2.1 智慧城市标准化领域不停动态更迭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新兴领域的不断发展崛起,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范围将会越来越广、覆盖的领域将会越来越多,因此,需要的标准支撑将会越来越多。由于领域众多,且均需要标准化对智慧城市的建设进行保障,所以对标准化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同时,由于各领域更迭的速度越来越快,导致新的标准化领域持续不断的加入已有的标准化工作中,必将对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提出更高、更短周期的更新换代要求。因此,以后的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将会呈现出持续更新换代、短时间更新换代、多领域更新换代的特点,从而满足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

2.2 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管理存在阻隔

在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管理阻碍,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协同共享存在问题。由于不同层级之间缺乏合理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导致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大量重复,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信息的重叠[6],且纵向部门间和横向领域间缺乏信息的联动和互通,从而导致标准化工作形成了“信息孤岛”,无法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顺畅流通和交流,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无法整合联通。因此,上述管理机制的瓶颈阻碍了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顺畅进行,也对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2.3 智慧城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尚需联动

由于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机制尚不成熟,缺乏进行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统一指导,各部门、各行业之间标准体系建设自行其是,各个智慧城市标准化组织、各省市相关政府部门、各行业和企业,都建立自己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从而导致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分割明显、接口错位、信息分裂,无法形成统一的上下协调和整合联通,无法形成完整、全面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从而导致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主题不集中、主线不完善、范畴不聚焦、体例不统一、效率不高效、资源不节约,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发展和前进形成造成负面的影响。

2.4 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缺乏考核和激励

目前的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缺乏对标准化工作的考核机制,其标准化建设的效果如何基本无法定量化体现,标准化建设的成果很难得到总结和归纳,因此很大程度的降低了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成果性和可提升性。此外,目前的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缺乏顶层的激励作用,很难激发标准化工作的斗志,也会对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产生一定的阻碍。

3 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对策

3.1 制定智慧城市标准化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要紧密结合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的整体需求,充分考虑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的目标、特点、原则,制定智慧城市标准化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7],建设成一个具有整体战略性、较强执行性、较高决定性、较好规范性、极大关联性、较强实践可行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顶层设计,规划出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的路径、发展走向、战略定位,建立科学合理且脉络清晰的任务规划、路线规划和进度规划,从而以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规范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

3.2 强化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理念

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目前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的紧迫性,提升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思想,灵活转变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的方式理念。要努力建立前沿性、关键性、超前性相关标准的介入理念,由于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中新技术、新领域、新理念的不断注入,所以要积极采取措施满足领域不断更迭的状态,发挥标准化组织、标准化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前沿标准的预研,占领新兴领域的标准化高地。同时,也要适当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为我所用,促进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3.3 动态优化智慧城市相关标准体系

针对目前智慧城市新型领域不断更新的情况,为了确保智慧城市标准与时俱进,需要持续对智慧城市相关标准体系进行优化完善,从而确保智慧城市建设中各领域均有标准所依。与此同时,还要基于上述体系和总体架构,加强智慧城市重点标准的研究、制定、发布等相关工作[8]。从多角度、多维度、多方位对相关重点标准进行分析研究,不仅要关注大数据、5G 技术等新型热点领域标准,还要重点关注规划管理、计划实施、过程管理等相关标准,从而确保标准体系的系统性。

3.4 强化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协调推进机制

国家标准化工作主管和业务部门、地方政府等要共同形成指导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协调联系机制,地方政府要积极与工信部等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进行联系沟通,积极推进与上级部门协调的标准化工作。另外,相关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也要协调开展,智慧城市涉及的领域众多,智慧城市的标准化工作要努力将这些领域相互联系在一起协调开展,从而打破各领域分割明显、接口错位、信息分裂等无法统一的现象,确保智慧城市标准化体系的联动。

3.5 加强智慧城市标准化人才培养

在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智慧城市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培养,依托地方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强与智慧城市有关的领军人才、核心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9]。依托智慧城市产业聚集区,重点推进智慧城市及标准化人才基地建设,建设一批重点服务智慧城市和智慧城市标准化的科研工作站。同时,还要举办与智慧城市和标准化相关的专题培训、论坛、讲座等,加强标准化技术人员对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认知,提升其专业性,真正发挥标准化人员在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中的作用。

3.6 大力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试点示范和宣传

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仍然在发展阶段,因此要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目前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的现状,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也要积极创新,大力在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方面进行试点[10],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率先开展标准化试点,开展智慧城市标准的相关培训与宣贯,以点带面,科学务实推行。要定期发布智慧城市标准化方面的白皮书,积极宣传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中的成功示范性案例,向社会进行推广宣传[11]。通过示范试点的实施、总结、分析、归纳、提炼、创新、再规划,推动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发展。

3.7 积极推进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评估机制

智慧城市的标准化工作也需要评价,也需要对前期开展的标准化工作进行评估,从而能够对前期的工作效果得到充分地认识,并以此为依据对后续的工作进行指导、改进和提升。要积极建立和推进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评估机制,开展标准化水平考核,并构建标准化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一套激励机制,指导智慧城市高效建设、持续优化,使标准化工作能力得到完善和提升。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程,也是一项具有极高难度的工作。标准体系建设对智慧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好坏也决定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优劣。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竞争力[12]。因此,针对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挑战,我们要积极探索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提升对策,要充分保证顶层设计、多方参与、政府引导、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有效创新、复制推广,从而有效推进智慧城市标准化进程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标准化领域标准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政治标准是发展党员的首要标准
吃肉频率能体现乡村治理水平? 走形的标准化徒增负担
谁“捆住”基层的手脚?——泛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忠诚的标准
2018年热门领域趋势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