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1-11-23陈思静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5期
关键词:毕业生岗位大学生

文/陈思静

高校作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基地,是人才市场的供给方。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趋于常态化,高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优势地位显著降低。在此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新难题。高校毕业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其就业是其价值发挥的重要路径,其就业问题不仅影响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亦具有重要影响。对此,本文从现状、问题以及对策出发,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进行探析,旨在通过充分发挥高校与政府等多方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作用的方式,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家庭幸福生活,而且对社会稳定性的提升和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极易让民众降低对高等教育的信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度”。此外,就业作为民生问题之一,集中反映了党与国家执政为民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渐突出的背景下,必须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改善保障民生的重点,确立优先就业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促进就业法律体系的完善,构建劳动就业服务体系,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才能达到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由此可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我国在这样的背景下,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有效缓解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但整体形势依然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任重道远。因此,各级政府应当加大扶持力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作为实施我国就业政策落实的责任部门,应当充分认知自身在就业扶持上的价值,通过提供就业岗位与人才服务的方式,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目前,我国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已经明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的重要性,采取了定向高校毕业生、优化创业服务等一系列措施,为高校毕业生多样化就业创造了条件,但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1]。

此外,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虽然高校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导群体,占据了较高的就业优势,但在疫情与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着较大的变动,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市场逐渐饱和的背景下,市场就业岗位有所减少,高校毕业生正处于教育与就业的过渡阶段,实践经验不足等因素,使其相较于社会人士而言竞争优势较弱。再加上高校毕业生具有稳定性较弱的特点,初入职场正处于尝试阶段,过大的流动性使部分企业并不愿招收高校毕业生,在此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有所提升。此外,市场上有部分工作,高校毕业生并不愿从事,眼高手低的情况普遍存在,集中表现在过高期望等不良就业态度上,使其因自身因素影响面临就业难问题。

整体而言,在高校学生人数占比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竞争优势有所降低,但是,部分高校毕业生并未明晰自身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对就业态度不佳等问题,使其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再加上疫情期间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冲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有所缩减,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进一步提升。在此背景下,政府与学校方面都更加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学校方面侧重于强化职业培训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帮助学生就业,政府方面侧重于通过予以就业机会与就业服务的方式,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但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人心态、就业岗位提供数量不足以及扶持力度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使高校毕业生就业仍面临较多的困难[2]。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当前政策体系下的高校扩招问题

上世纪末期,对精英教育观念产生了相对应的变革,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众多的高校,同时促进了整体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念也产生了相对应的转变。在我国高校扩招制度实行以来,毕业生的总数不断增加,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人才数量不断增加,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方面产生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是能够满足人民群众要求的一种基础。但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绝对总量的扩大,必然会导致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后的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加,市场的竞争极其激烈,产生大学生毕业难的问题,在未来,这种现象仍然会越来越明显。有一些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后从事基层工作的意愿并不强烈,这主要是由于很多的高校毕业生仍然会具有传统的大学生情结,他们对于自身的认知不够深刻,在其工作的过程中过度挑剔,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产生。另外,在经济体制转型基础上产生的大学生本身的素质水平体现出极大的差异性,有一些大学生在参与到岗位工作时,随意性比较大,经常会产生一些不辞而别的现象,导致社会对大学生的认知出现了偏差,阻碍了大学生就业的顺利进行。

(二)用人单位以社会实践经验缺乏拒绝大学生

有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当中,为了节省人力资源培训方面所产生的成本,缩短人才成长的周期,普遍会去选择一些思想更加成熟,同时专业、技术水平更高的工作人员。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环节,社会经验的缺乏是影响他们就业的最主要原因。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参与工作的面试时无法和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人员竞争。如果用人单位要聘用这些资历不足,经验不丰富的大学生,就必然要承担人才成长方面的一些风险。所以,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的过程中就会谨而慎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三)社会转型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变革让就业问题更为严峻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城乡的发展极其重视,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了解当前社会体系下的实际劳动力市场。相关的分析已经发现,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普遍认为城乡方面的差距比较明显,在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众多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果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后接受了农村的岗位,可能会被长期固定在该岗位和环境下,导致高校毕业生对自身的发展是否受到限制产生了疑问。毕业后,他们往往不愿意去农村工作,而城镇的用人单位就更能满足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四)当前制度体系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仍然不够完善

高校的教学体系中会培养学生的创业思想观念,让学生具有初步的创业思想意识。但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我国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体系的宣传工作仍然不够明显,即便我国当前已经出台了大量的大学生就业创业优惠的政策,但仍然有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对于这种政策的了解不够深入,甚至不知道这种情况。另外,有一些单位的配套措施制定的效果不是十分良好,即使国家方面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和制度体系,但在单位中配套的措施和政策机制还不够完善,导致相关的工作仍然处于探索环节,国家的政策体系应用效果不佳,主要是针对人力资源的引进、培养以及使用方面的政策制度比较缺乏,导致用人单位吸收和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方面的政策基础体现出不足性。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特点分析

(一)结构性

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地推动下,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合并、专业增设等情况的出现,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以结构特点为出发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就业难,即难以找到工作,就业状态属于“无业”,其集中反映着专业本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技之长缺失、知识笼统性过高等方面,使高校毕业生缺乏竞争优势;二是选择性就业,主要表现为部分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岗位“挑肥拣瘦”,过度追求“金饭碗”与“银饭碗”,追求高福利、高稳定性以及环境佳的工作岗位,但是,由于竞争优势的缺失,使其难以找到与期待相符的工作岗位,进而导致选择性失业形成[3]。

(二)技能型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相较而言,对人才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部分高校毕业生正处于就业与教育的过渡阶段,使其难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而导致技能型失业的出现。具体表现为:某企业招聘技术岗位,其要求岗位人才英语六级且技术能力强,当前,高校毕业生分别拥有六级证书与技术能力的数量较多,但是,两者具有的高效毕业生较少,这是导致技能型失业的重要原因。

(三)地域性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城市生活成本逐渐提高,东部沿海城市人才正处于高消费状态,生存压力的增加使得部分人才选择离开,另谋生路。在此背景下,低要求岗位高学历人才从事的情况日渐突出,相对而言,中小型城市则面临高学历人才紧缺的情况,进而导致城市间的发展差异日益显著[4]。

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具有指导作用。从政府的角度出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化,应当重视以下几方面:一是规模控制,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之一在于高校的扩招、规模的扩大。在此背景下,政府部门可以通过适当控制招生规模的方式,用以筛选高素质人才,促进高校毕业生竞争优势的提升,在控制的过程中,应当以市场发展与经济走势为出发点,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对专业与专业的吸纳数量进行控制,将学生分流至各个专业之中,用以推动人才的高质发展;二是提供就业服务,高校毕业生初入职场需要时间适应,且具有流动性高的特征,使得部分企业并不愿花费时间来培养高校毕业生,再加上生活质量的提升,缺乏实践经验的高校毕业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有所欠缺,这进一步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在此背景下,政府可以通过予以招聘高校毕业生的企业适当的用工补贴,给高校毕业生提供定向基层政府岗位以及提供创业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路径,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5]。

(二)学校及学生层面

1.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变革过程中,需要高校毕业生本身能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就业观,树立适当的忧患意识,更好地自立自强,最终能够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首先,要求高校毕业生本身对就业的期望要合理。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是每个人的权利,但当前仍有很多高校的毕业生执着地追求一些大城市的大企业、国有单位,这是一种很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毕业生认为在这些单位就业才算就业,这是一种陈旧、落后的社会价值观念。高校毕业生需要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产生相对应的融合,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自觉地去调整择业方面的期望。

其次,需要高校毕业生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资源去寻求就业信息。应届高校毕业生本身在知识、年龄以及观念等多个方面都具有优势,对于就业难的问题,如果只是去抱怨是没有任何作用的,需要高校毕业生能够充分地挖掘各种各样的资源,关注用人信息,并且能够及时主动地去推销自己。总而言之,要使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社会的客观需求产生密切的融合,使高校毕业生的专长能够得到相对应的体现,发挥其自身的价值,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2.进行适当的就业指导

高等院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体现长期性、全面性的特点,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正确的就业观念,但这个过程本身是比较复杂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积极贯彻职业教育的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另外,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高职高校毕业生参与其中,使就业指导工作体现出更加专业的特点,根据高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对高校毕业生实际就业观念以及价值模式等进行分析,做好客观判断以及选择能力的有效培养工作,实现相对应的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要强化高等院校以及地方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为高校的毕业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从而更好地体现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支持。

3.积极扶持自主创业

首先,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将优秀毕业生以及在校大学生的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事迹传播到各个方面,使高校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更加先进的择业和创业观念,形成自主创业的思想意识,并通过创新创业来勇敢地开发新的职业岗位,为社会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其次,需要在高校中创办毕业生自主创业培训班,由政府部门发放培训基金,对大学生进行培训,使他们具有相应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带动更多的产业发展,产生更丰富的就业岗位。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完善针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体系,让整体的创业环境更加宽松。同时,还可通过税负减免以及职业培训补贴等方式来吸引大学生自主创业。

五、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显著上升,主要包括技能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地域性失业等多种类型,而影响就业问题的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学校以及学生等层面,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应当从政府、学校以及学生三个层面出发,通过提升高校毕业生综合竞争力、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路径等方式,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升,为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猜你喜欢

毕业生岗位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大学生之歌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最“叛逆”的毕业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