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客家文化如何融入技工院校思政课教学

2021-11-23赖孟芬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5期
关键词:思政精神课程

文/赖孟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如何坚持以文化人强化思政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1]。

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浓缩和代表,素有“古代汉文化活化石”的美誉。在2000年11月举行的第十六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在开幕式上就如此深情评论客家: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客家先民在战乱频发的环境下多次迁徙,饱受战祸和压迫带来的痛苦,因此客家人对家园的稳定、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崛起有着强烈的渴望,形成了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崇文重教、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将内涵丰富的客家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中,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构人生信仰,塑造良好人格,从而树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理念,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

一、技工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不深

大多技工院校采取的是传统文化进校园,选读《道德经》《弟子规》等书籍的方式进行教育,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与思政课有机融合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对该课题实践研究的引导不够有力。没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将其中符合当前技工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提炼,特别是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不深,没有做到用身边人、身边事来开展教育,学生在思政教育中难以产生共鸣,教学和育人效果达不到预期[2]。

(二)与专业教学结合不紧

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开展课程思政探索不够,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的工作模式尚未有效建立。学校对专业教学考核机制中缺乏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过程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没有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师考核的衡量指标,专业教师重视不够,课程思政存在走过场的情况。对专业教师思政教学的培训不够,因为思政教学专业性较强,如何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内容对专业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部分专业教师不能准确地结合专业内容选取合适的思政元素,对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缺乏有效办法,思政教育生硬,教育效果较差。

(三)教学模式创新不足

部分教师对思政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上,“一支粉笔、一本课本”的教学模式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一些年轻教师也仅仅利用多媒体进行课本演示,“填鸭式”“满堂灌”的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学生的参与度较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思政”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推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校也纷纷建设了线上思政课程,但是存在无法面对面交流、学生学习状态难以管控、成绩评价无法有效考核、线上线下衔接不顺畅等问题,教学效果不佳[3]。同时,课堂教学较多,现场教学、实践教学、趣味教学较少,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的教学形式应用较少,精品课程的建设和一体化教学改革不够深入,只是针对思政教材进行理论灌输,进行空洞的说教,学生难以建立起对思政课的亲近感和学习热情。

二、客家文化融入技工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青年学生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决定着祖国的未来。“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崇文重教、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的要求有着完美的契合。将丘逢甲、曾宪梓、张文虎、张弼士等客家爱国志士的先进事迹和客家家风家训等客家文化精髓融入思政课堂,用身边人和眼前事现身说法,是实现思政理论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有效途径,将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活力和亲和力,有利于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客家文化中“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孕育了祖祖辈辈的客家工匠,龙岩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8项,省级非遗项目35项,市级非遗项目227项,土楼夯土墙、雕刻、剪纸、榨油等技艺皆来自世代“子承父业”“拜师学艺”手手相传而来,处处体现了“师道传承”的工匠精神。其中,许多技艺制作材质难寻、流程复杂、工序精细,磨炼了客家工匠“质朴踏实、吃苦耐劳”的精神。客家工匠不仅具备扎实的技艺功底,而且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客家菜、雕版印刷、剪纸等项目也在传承创新中不断发展[4]。因此,将客家文化融入思政课与技工院校学生思政教育重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传承培养有着相互融通之处。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迈进新时代,新的发展格局对青年一代有着更高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当下技工院校思政教育的重点课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满足当下技工教育的要求,也符合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将客家爱国爱乡、注重传承、重视教育、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优秀文化融入学生思政教育中,实现客家家风家训为代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完美融合,让学生在传承中浸润、在浸润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勇担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工匠。

三、客家文化融入技工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途径

(一)融入思政教材,提升育人成效

客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可以遴选相关主题的优秀案例上课堂、进教材。一是笔者所在学校扎实推进新思想三进工作,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课程,笔者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将客家文化概述融入第十八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着重讲解客家由来、客家精神和客家家风家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二是笔者在《道德法律与人生》“坚强面对生活中”章节中着重讲述客家人在战乱和灾荒中不断迁徙、不断开荒拓土的历史,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拓荒精神;在“实现人生价值”章节中融入丘逢甲、曾宪梓、张文虎、张弼士等客家爱国志士的故事,教育学生要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中努力学习技能,用技能成就精彩人生。三是笔者提炼闽西历史上的优秀工匠故事,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和“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中。如组织观看纪录片《匠村》,深入了解5位闽西芷溪花灯手艺人匠心制作的过程,让学生深刻领会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这样一生专注一件事的匠人,引起了他们强烈的敬意。融入土楼由来以及制作过程和雕版印刷的历史故事,教育学生要专心专注、一板一眼、一丝不苟地做事,力求将每一件作品做成精品甚至极品,用闽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运用信息技术,开发校本资源

当代学生是网络新媒体伴随成长的一代,加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疫情后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势。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将客家文化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开发具体特色的校本资源势在必行。一是将新媒体新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笔者建设了客家文化网络课程,通过“学习通”学习平台组织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设定课题开展主题讨论,并完成相应工作任务。二是笔者选取客家文化相关的纪录片、小视频、阅读书籍等资源,录制了客家文化微课,通过微博、学习通等网络平台组织学生观看,围绕线上视频内容提出问题,采用翻转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让思政课“活”起来。三是笔者组织开发了客家文化校本教材,从客家文化概述、客家文化历史脉络、客家精神等方面让学生正确认识客家源流,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校本教材进行授课,引导学生弘扬和传承身边优秀传统文化,将客家精神实践在学习生活中。

(三)强化实践育人,开展实践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改革创新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笔者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将客家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一是组织学生走访调查,了解所在家乡有哪些客家工匠、客家民俗、非遗项目,体现了哪些客家精神,要求学生形成调研报告,让学生了解客家文化精髓。二是组织开展现场教学,带领学生到客家家风家训馆、客家土楼、雕版印刷等地参观学习,讲解客家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浓厚的客家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三是让学生结合走访调研成果在课堂上按6人一小组分组讨论,汇总身边的客家文化,每组推荐1名学生上台讲述客家故事,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对家乡的荣誉感,涵养学生家国情怀。四是组织学生到雕版印刷、连城宣纸制作等制作企业开展下企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感受客家工匠祖祖辈辈继往开来的传承精神和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理念。

(四)聚焦非遗传承,探索互融路径

《工匠精神读本》中将工匠精神总结为继往开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创新进取、家国情怀五个部分。闽西客家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非遗项目具有千百年的传承,十番音乐等项目面临失传而老匠人锲而不舍的执着,土楼建造技艺等项目的精益求精,从用提线木偶来唱戏向写书法、拉二胡的创新进取,闽西汉剧、龙岩山歌等项目创作爱国节目彰显家国情怀等深刻的精神内涵,传承客家文化,加强学生思政教育,非遗进校园、进课堂势在必行。笔者在思政教学中邀请雕版工艺传承人马力、连城拳传承人黄林、连史纸传承人邓金坤、芷溪花灯传承人黄文正等到课堂讲述他们的非遗文化和传承,表演传统制作技艺,将非遗项目视频纳入教学资源中,让学生在领略客家文化魅力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工匠精神教育。

(五)挖掘育人元素,深化课程思政

笔者探索将客家文化思政教学融入专业课程中,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对于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与相关专业教师组成“混编式”教师团队,与专业教师开展集体研讨、集体备课,将最合适的思政元素用最恰当的教学方式融入专业教学中,形成了一批典型性教学范例。笔者将客家文化与烹饪专业相结合,每道客家菜讲述一个客家故事,形成客家菜“一菜一故事”。将连城拳与体育课相结合,在课前讲述连城拳的悠久历史,在课中练习连城拳,推进非遗文化进课堂。将客家著名画家华喦、扬州八怪之一黄慎、宋省予的故事和雕版印刷文化融入艺术设计课程中,将锡器制作文化融入工业产品设计中,将客家山歌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中,将客家土楼营造文化融入建筑施工专业中,在不同专业中注重挖掘客家文化中典型思政元素,切实做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四、结语

客家文化与思政课相互融通后,笔者任教班级的学生,一是爱国意识显著增强,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认同度和归属感明显提高,据统计,学生留在本省就业达98%以上,留在本市就业达80%以上,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二是工作学习更加专注,在技能学习和生产实践中更加独立自信、吃苦耐劳,他们求知、做事、共处、做人、发展能力的培养更加精准到位,家风家训学习教育后,他们对家庭更加有归属感,家长惊讶于他们的转变。就业后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往届学生。三是职业素养明显提高,朴实好客、海纳百川的客家文化特质使学生与他们的职场交往更加融洽,他们在工作中敢于创新,开拓性更强,而且勤劳肯干、精益求精,使得他们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学生在企业很快成长为技术和管理骨干,成才率明显高于往届学生。

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呈现客家人文传统、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对客家聚集区青年学子的思想观念、人格形成、职业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客家文化资源,将客家文化融入技工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将有效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对于提高思政课堂的亲和力和理论说服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思政精神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