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春青学术年谱简编

2021-11-22史钰薛学财

名作欣赏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文艺理论文论文学理论

史钰 薛学财

1980年

3月,《谈谈孟子的“仁政”思想》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1982年

1月,《怎样理解“劳动创造了美”——兼与施昌东同志商榷》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12月,《浅谈美与善的关系——与方平同志商榷》发表于《文学评论》第6期。

1983年

5月,《试析王船山的情景论》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1984年

4月,《试评近年来的美学论争——兼谈自然美》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1987年

1月,与张云鹏合著《试论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历史的方法》发表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8卷(文化艺术出版社)。

5月,与张云鹏合著《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法与新方法的关系》发表于《江汉论坛》第6期。

5月,与陶东风合著《首次全国性文艺心理学研讨会纪要》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第3期。

7月,首部专著《艺术直觉研究》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10月,与张云鹏合著《文学接受与文学价值系统》发表于《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12月,《试论孔子与柏拉图功利主义美学观的几点异同》发表于黄药眠、童庆炳主编《东西方文化研究》第2辑(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8年

3月,《论艺术直觉在文学接受中的作用》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第1期。

4月,《艺术活动是人类情感解放的手段》发表于《江汉论坛》第5期。

6月,《艺术接受活动中主体情感模式的双向建构》发表于《求索》第3期。

译作《论西方创作心理学的几种观点》(B.莫尔恰诺夫著)发表于《国外社会科学》第6期。

《艺术情感与艺术思维方式》发表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

10月,《艺术情感形式化之一途》发表于《文学评论》第5期。

1989年

5月,《文学史与文学价值阐释》发表于《求索》第2期。

6月,与陶东风、孙津、黄卓越合作《历史,从将来走向我们——“重写文学史”四人谈》发表于《文艺研究》第3期。

《文学史研究的价值标准反思》发表于《文学评論家》第3期。

7月,《艺术家的表情冲动与唤情意识》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第5期。

1990年

6月,《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精神》发表于《民主与科学》第3期。

12月,《论艺术沉思》发表于《求索》第6期。

1991年

1月,与桑思奋共同主编的《诗赋词曲联精鉴辞典》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4月,专著《艺术情感论》作为童庆炳主编“心理美学丛书”之一种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7月,专著《美学与人学——马克思对德国古典美学的继承与超越》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后被李超杰、边立新主编《20世纪中国哲学著作大辞典》(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收录评介。

10月,《文学价值观念三题》发表于《学习与探索》第5期。

12月,《论文学价值的实现过程》发表于《河北学刊》第6期。

1992年

3月,《文学的符号、意义与价值》发表于《求索》第1期。

10月,《作为艺术品心理形式的审美意象》发表于《学习与探索》第5期。

1993年

3月,《论创作冲动的心理构成》发表于《求索》第1期。

10月,与李珺平合作主编“中华雅风美俗丛书”八种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本人专著《魏晋清玄》。2009年,该书仍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

1994年

3月,《文学应该“入主”大众文化》发表于《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第1期。

5月,《儒家人格境界向文学价值范畴的转换》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8月,《宋明理学家何以轻视文学》发表于《南方文坛》第4期。

《“大众文化”与文学的命运》发表于《求索》第4期。

10月,专著《文学价值学引论》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5年

1月,《对艺术发生的心理学思考》发表于《河北学刊》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第4期全文转载。

2月,《士人的自觉与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的原始生成》发表于《求索》第1期。

3月,《略论中国古代诗人的人格类型》发表于《学术月刊》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8期全文转载。

4月,《粗俗化与文人心态》发表于《语文建设》第4期。

5月,《士人与自然——中国古代山水文学价值观之文化底蕴》发表于《文学评论》第3期。

7月,《重建“为己之学”》发表于《河北学刊》第4期。

与童庆炳、赵炎秋、李建盛、郜积意、李山的对谈录《中国文化之艺术精神——在诗与思的交汇处》发表于《中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3期全文转载。

10月,《“经世致用”与文化制衡》发表于《求索》第5期。

专著《乌托邦与诗——中国古代士人文化与文学价值观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发表了陶水平的书评《中国古代文化诗学研究的重要收获——读李春青<乌托邦与诗>》。

参与编写的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简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第一到六章由李春青执笔。

12月,《先秦士人阶层的精神特征——论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生成的主体依据》发表于童庆炳等主编《文化评论:中国当代文化战略》(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

1996年

2月,《论道学的基本范畴——“心”》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

3月,《在人格与诗境相通处——论中国古代诗学的文化心理基础》发表于《文学评论》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9期全文转载。

《论“中”在儒学思想中的核心位置》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与哲学史》1996年第5期全文转载。

6月,《论儒学体系中的“乐”范畴》发表于《广东社会科学》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与哲学史》1996年第8期全文转载。

7月,《主持人的话》发表于《文艺争鸣》第4期。

《走向一种主体论的文化诗学》发表于《文艺争鸣》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6年11期全文转载。

10月,在西安参加“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浅谈中国古代诗学观念的特点及其阐释方法问题》,后被收入钱中文等主编《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月,《论“时”——兼谈儒家处世之灵活性》发表于《中国文化研究》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1997年1期全文转载。

《中国文化诗学论纲——对古代文论研究方法的一种构想》发表于《社会科学辑刊》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年2期全文转载。

1997年

1月,《论“自然”范畴的三层内涵——对一种诗学阐释视角的尝试》发表于《文学评论》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5期全文转载。

3月,《论“敬”的历史含义及其多向价值》发表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7月,与童庆炳、王一川、程正民合著的《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第二编《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由李春青执笔。

1998年

1月,《中西互证 古今沟通——谈童庆炳的中国古文论研究》发表于《文艺争鸣》第1期。

4月,《文章與道——试论北宋诗文理论的学术背景及社会心理内涵》发表于陈明主编《原道》第4辑(学林出版社)。

5月,《论自得——兼谈宋学对宋代诗学的影响》发表于《中国文化研究》第2期。

《从人学价值到诗学价值——论苏辙“养气说”的深层含蕴》发表于《社会科学辑刊》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年10期全文转载。

7月,《论涵泳——兼谈道学与宋代诗学的内在联系》发表于《河北学刊》第4期。

12月,《在文本与历史之间——重读<西游记>》发表于《学习与探索》第6期。

1999年

1月,《重读<红楼梦>——对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的尝试》发表于《中国文学研究》第1期。

3月,《“吟咏情性”与“以意为主”——论中国古代诗学本体论的两种基本倾向》发表于《文学评论》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6期全文转载。

与王志耕合译布尔加科夫《亘古不灭之光——观察与思辨》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0月,《对“循环阅读”批评方式的尝试——重读<三国演义>》发表于《学习与探索》第5期。

2000年

1月,《告别作为“能指”的文艺学研究》发表于《长城》第1期。

与王修华合著《对当前文艺学研究的几点浅见》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0年5期全文转载。

4月,《蜀学语境中的诗学观念》发表于《文学理论学刊》第1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月,《从杨万里到严沧浪——论诗学对宋学精神之拒斥与背离》发表于《求索》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6期全文转载。

3月,《心中之景与眼中之景——陶诗与谢诗的文本差异及其文化原因》发表于《社会科学辑刊》第2期。

4月,与童庆炳、程正民、王一川合著的《马克思与现代美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第一、二、三、五、十二章由李春青执笔。

5月,《对文学理论学科性的反思》发表于《文艺争鸣》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12期全文转载。

《论文学理论的命名——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反思之一》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

7月,《走向阐释的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学科性反思之一》发表于《学术研究》第7期。

《<水浒传>的文本结构与文化意蕴》发表于《齐鲁学刊》第4期。

8月,《拷问“真实性”——文学理论的学科反思之一》发表于《广东社会科学》第4期。

与童庆炳、王一川、陶东风、李珺平、王钦峰合著《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与文论笔谈》发表于《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11期全文转载。

10月,《唐宋诗的文本差异及其文化原因》发表于《学习与探索》第5期。

专著《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1月,《文化诗学视野中的古代文论研究》发表于《文学评论》第6期。

2002年

1月,《当前古文论研究中的困惑及可能的对策——对一种恰当的阐释态度的探寻》发表于《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7期全文转载。

为成远镜《意境美学》作序,以《〈意境美学〉序》为题发表于《娄底师专学报》第1期。

2月,《文学理论的“自性”问題》发表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6期全文转载。

5月,《“作者”的生成》发表于《文学理论学刊》第2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1月,《老调重弹:关于“文学的本质”——文学理论学科基本问题的反思之一》发表于张晶、杜寒风主编《文艺学的走向与阐释》(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月,《简论“诗亡”与“<春秋>作”之关系——从一个侧面看先秦儒家士人的话语建构工程》发表于《中国文化研究》第1期。

5月,《文学理论还能做什么?——关于新世纪文学理论生长点的思考》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8期全文转载。

11月,《论先秦“赋诗”“引诗”的文化意蕴》发表于《齐鲁学刊》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3期全文转载。

12月,参加“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北京2003学术前沿论坛”,提交论文《“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理论的新课题》。

2004年

1月,《论道家学说与先秦士人心态之关系》发表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3月,《在消费文化面前文艺学何为?》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后被《中国文学年鉴2005》收录。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5期全文转载。

《荀学与思孟学派的差异及荀子诗学的独特性》发表于《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

5月,《论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向——从古今<诗经>研究中的某些问题说开去》发表于《河北学刊》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8期全文转载。

《儒学“独尊”之原因新探》发表于《社会科学辑刊》第3期。

8月,《文学理论的中介性与合法性》发表于《汕头大学学报》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3期全文转载。

《论毛、郑<诗>学“正变”说之合理性——兼谈西周中叶文化空间的变化与诗歌功能的转变>发表于《中国文化研究》第3期。

9月,《谈谈文学理论的转型问题》发表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我们还需要不需要文学理论?》发表于《人文杂志》第5期。

11月,《文化研究语境中的文学理论建设》发表于《求是学刊》第6期。[此文后收录于杜桂萍主编《视界与方法:中国文学研究十年))(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月,出席“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北京2004学术前沿论坛”,提交论文《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危机及其出路问题》。

2005年

1月,专著《诗与意识形态——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诗学观念的生成》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励耘学刊》文学卷2005年第2辑发表了李茂民书评《中国文化诗学的可能境界和学术意义——评李春青先生的<诗与意识形态>》,《河北学刊》2005年第4期发表了耿波书评《在开阔激荡处把握诗的意蕴——李春青<诗与意识形态>读后》。

《关于“文学理论边界”之争的多维解读》发表于《文学评论》第1期。

3月,《谈谈文学理论知识论模式的转型问题》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10期全文转载。

4月,《论当代中国文艺学建设中的古典文论之维》发表于《励耘学刊》(文学卷)第1期。

担任副主编的教材《批评理论与实践教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5月,《文学经典面临挑战》发表于《天津社会科学》第3期。

7月,《论发掘中国古代文论现代意义的可能途径》发表于《河北学刊》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11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11期全文转载。

《谈文学理论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位置》发表于《文艺争鸣》第4期。后被张未民等主编《新世纪文艺学的前沿反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收录。

与李壮鹰共同主编的教材《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此书深受欢迎,多次再版。

《<三国演义>的启示——谈谈历史题材创作的“边界”问题》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9月,专著《在文本与历史之间——中国古代诗学意义生成模式》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6期刊发了闵靖阳的书评《走进“文化诗学”——评李春青的<在文本与历史之间>》。

《谈谈关于历史题材作品的评价标准问题》发表于《人文杂志》第5期。

《中国文论传统及其现代命运》发表于《学术月刊》第9期。

12月,出席“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北京2005学术前沿论坛”,提交论文《谈谈历史题材创作中的真实性问题》。

《具有前瞻性的文艺学反思》发表于《文艺报》12月22日。

《关于文学理论的危机及其出路的思考》发表于《文化与诗学》第5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月,为庆祝童庆炳教授七十大寿编辑《手握青苹果——童庆炳教授七十华诞学术纪念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06年

1月,教材《文学创作论》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月,《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意义与方法反思》发表于《东岳论丛》第1期。

3月,《论理论的贫困与文学理论的危机》被收入张晶主编《交叉与融通——文艺学的新格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论文学理论发展趋势》发表于《东方丛刊》(2006年第1辑总第五十五辑)。

《道家哲学美学的系统整合》发表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后被王充闾等主编《生命价值的创造》(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收录。

《文学理论与言说者的身份认同》发表于《文学评论》第2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8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6期全文转载。

4月,与桂琳合著《双重生存空间中的欧阳修——兼论欧阳修新型人格结构的生成》发表于《江西社会科学》第4期。

5月,专著《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反思》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对于此书,《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刊发了张晶的书评《评李春青的<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文化与诗学》2008年第2辑刊发了彭民权的书评《走向阐释的文学理论——评李春青教授<在审美与意识形態之间>》。

8月,《儒学现代性问题之反思》发表于《中国文化研究》第3期。

11月,《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发表于《社会科学辑刊》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4期全文转载。

《传统的魅力与现实的诉求——从当下语境看儒学的意义》发表于《河北学刊》第6期。

《关于儒学现代意义的几点思考》发表于《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

2007年

2月,《消费社会与知识分子的人格追求》发表于《黑龙江社会科学》第1期。

3月,《关于历史题材创作的评价标准与方法问题》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6月,《言说者的变迁——兼谈今日中国知识分子言说之可能性》发表于《中国图书评论》第6期。

7月《从贵族审美到大众审美——兼谈当代审美文化的研究立场问题》发表于《燕赵学术》第1期。此文后被收入张晶、范周主编《当代审美文化新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版)。

2008年

3月,《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对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若干问题的反思》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北宋士人的政治诉求及其文学映象》发表于《河北学刊》第2期,后被陶文鹏主编《两宋士大夫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收录。

《儒学现代性问题反思》被收入王光明、胡越主编《消费时期的文学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4月,为张晓梅专著《男子作闺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男扮女装现象研究》(人民出版社版2008年版)作序。

6月,专著《道家美学与魏晋文化》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励耘学刊》2009年第1辑刊发了韩军的书评《中西比较与古典审美文化的现代接通——评李春青先生的新著<道家美学与魏晋文化>》。

《为于连一辩——兼谈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阐释立场与方法问题》发表于《中国图书评论》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8年第9期全文转载。

7月,《文学理论:徘徊于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发表于《社会科学辑刊》第4期。

8月,《“异质”文化相遇时难免冲突——在“求真”与“求用”之间》发表于《人民论坛》第15期,后被《决策内参》第四辑《大国的烦恼》(华文出版社2009年版)收录。

10月,《当代文论建设的可能途径》发表于《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

《略论许筠文论思想要点及其价值》发表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12月,李春青等著《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刊发了党圣元的书评《评李春青〈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

2009年

1月,《中国古代文论两大基本研究路向之反思》发表于《思想战线》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

3月,与赵勇合著《反思文艺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论文学研究与历史研究之关联——兼谈关于历史题材创作的研究方法问题》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4月,《古代文论: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发表于《中华读书报》4月29日。

5月,《向古人学习言说的方式——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为例》发表于《北方论丛》第3期。

7月,《试论孔子话语系统中的“文”》发表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第4期。

《探求与古人对话的恰当方式——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为例》发表于《文化与诗学》第1期。

8月,《中国古代文论的永久魅力》发表于《人民日报》8月4日。

9月,专著《魏晋清玄》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

11月,《试论当代文论话语建构三大路径各自的意义与局限》发表于《美学与艺术评论》第8辑(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

2010年

9月,主编教材《中国古代文论新编》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古代战略知识分子的当前借鉴》发表于《人民论坛》第25期。

12月,《揭开暧昧日本的面纱》发表于《小康》第12期。

2011年

1月,《中国文化诗学的源流与走向》发表于《河北学刊》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年第4期全文转载。

《论“雅俗”——对中国古代审美趣味历史演变的一种考察》发表于《思想战线》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11年第4期全文转载。

3月,《中国文论中“文统”观念的文化渊源》发表于《文学评论》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

5月,《<荀子·乐论>与儒家话语建构的文化逻辑》发表于《江海学刊》第3期。

《大众文化的雅与俗》发表于《人民日报》5月13日。

《汉代帝王与文人趣味之形成——以<文心雕龙·时序>为线索》发表于《文学与文化》第2期,于2013年被收入《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

《论士大夫趣味与儒家文道关系说之形成》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7月,《超越的精神空间》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6月30日。

《在讽谏与娱乐之间:“文人趣味”生成的历史轨迹》发表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1年第12期全文转载。

9月,《从王官之学到诸子之学——论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转折》发表于《人文杂志》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0月,《文学理论:从哲学走向历史》发表于《探索与争鸣》第10期。

11月,《“名士”与文人趣味之关联——对两汉文学观念演变的一种解读》发表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第6期。

12月,《论“体”——中国古代文论之运思方式探微》发表于单小曦主编《东方论丛》第1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同期刊出唐卫萍撰《在当代学术视野下重建中国古典阐释学传统——李春青学术思想述略》。

出席“视角与方法:复旦大学第三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做了题为《“文化诗学”的本土化与“中国文化诗学”之建构》的报告,论文后发表于《文艺争鸣》2012年第4期,并收入黄霖、周兴陆主编《视角与方法:复旦大学第三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

2012年

5月,主编的《先秦文艺思想史》(上下册)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美育学刊》2012年第5期刊发了唐卫萍的书评《<先秦文艺思想史>的“综合性”研究》,《文化与诗学》2013年第1辑刊发了王勉的书评《二重证据,学科交叉——评<先秦文艺思想史>》。

《“文人”身份的历史生成及其对文论观念之影响》发表于《文学评论》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7月,《新疆大学学报》刊出刘长星《中国“文化诗学”的建构与实践——李春青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述略》。

《西汉后期主流话语中“文”的含义及其文化意蕴——以<盐铁论>为中心》发表于《河北学刊》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8月,《汉代士人心态与身份的复杂性及其对文学观念之影响》发表于《玉林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9月,《论子学与“周文”之关联》发表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8卷2012年第5期。

《论“周文”——中国古代“文”的历史之奠基》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

《“文”之历史——从西周至战国文化精神之演变》发表于《文化与诗学》第1期。

与史钰合著《徘徊于理论与历史之间——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路径讨论之一》发表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

10月,与史钰合著《依违于“审美”与“文化”之间——当前文学理论研究路径讨论之一》发表于《探索与争鸣》第10期。

11月,《文学理论的“本土化”问题》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11月2日。

《论中国古代“鉴赏批评”的形成文艺》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3年第3期全文转载。

出席“百年文学理论学术路径的反思”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谈谈文化交流中的“本土化”问题——关于百年来中国文学理论建构基本路径的讨论之一》。

2013年

3月,《趣味的历史——对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历史演变的一种考察》发表于金惠敏主编《差异》第7辑。

4月,与袁晶合著《“形式”的意义——近年来中国学界形式主义文论研究之反思》发表于《中国文学研究》第2期。

7月,与史钰合著《一部文气贯通的著作》发表于《中华读书报》7月10日。

《在“文人”与“士大夫”之间——略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身份冲突》发表于《船山学刊》第3期。

9月,《闲情逸致:古代文人趣味的基本特征及其文化政治意蕴》发表于《江海学刊》第5期。

《略论“意境说”的理论归属问题——兼談中国文论话语建构的可能路径》发表于《文学评论》第5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

《中国古代“作者”观的生成演变及其文化意味》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年第3期全文转载。

10月,出席“思想的旅行:从文本到图像,从图像到文本”国际学术研讨会,做了题为“关于‘对话精神的中国资源”的学术报告。

2014年

2月,《论“文言”与文人》发表于《江西社会科学》第34卷第2期。后被李建中、高文强主编《文化关键词研究》第1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收录。

《探寻语言游戏及其规则的奥秘——刘恪<现代小说语言美学>读后》发表于《中州大学学报》第1期。

《儒家的人格理想及现代意义》发表于王继军主编《启蒙与开放》第7辑(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3月,《汉代“论”体的演变及其文化意味》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

《汉魏之际“文人”身份冲突及其文学表征》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后被杨耕主编《国学研究:传统与新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收录。

主编教材《中国文学批评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5月,《论文化诗学的基本特征与操作路径》发表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3期。后被刘松来、陶水平主编《中外文化诗学研究论集》收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7月,《走出“失语”焦虑》发表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

10月,专著《趣味的历史——从两周贵族到汉魏文人》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第5期刊发了薛学财的书评《文学史、趣味范式与精神史——评李春青先生新著<趣味的历史>》。

《现代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反思专题研究》发表于《河南社会科学》第10期。

《论“古史辨”派<诗经>研究的得与失》发表于《河南社会科学》第10期。

《作为研究视角的“趣味”》发表于《中国图书评论》第10期。

10月,出席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中国文论传统的断裂与重建》。论文后发表于《文艺争鸣》第11期。

《从诗歌功能的演变看文人趣味之生成》发表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6期。

12月,《知识分子的文艺使命》发表于《中国报道》第12期。

《文艺工作者要向人民学习》发表于《中国艺术报》12月22日。

2015年

1月,《文学阐释与对话精神》发表于《文艺争鸣》第1期。

2月,专著《在儒学与诗学之间》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5月,《再议“文质彬彬”》发表于《人民日报》5月5日。

《谁来看 谁来发问 谁来评价》发表于《中国文化报》5月12日。

《“强制阐释”与理论的“有限合理性”》发表于《文学评论》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在趣味与意识形态之间——马克思后学对文艺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之特性的思考》发表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第1期。

6月,《现代以来中国文学评价标准的建立与演变》发表于《中国文学批评》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學研究》2016年第2期全文转载。

9月,《古代文论研究中阐释的有效性问题》发表于《文艺争鸣》第9期。

《古代“文人趣味”的生成与演变》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9月29日。

《关于“对话”精神的中国资源》发表于《文化与诗学》第1期。

2016年

3月,“马工程”教材《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李春青与黄霖、李建中共同担任本教材的首席专家。

《互联网时代的“文艺”与“人民”之关系》发表于《河南社会科学》第24卷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6年第8期全文转载。

6月,《关于文学评价标准的思考》发表于《艺术评论》第6期。

《中古美学研究的历史视角》发表于《中州学刊》第6期。

《创作与评论》刊出赵新《学问的苦索与澄明——李春青“中国文化诗学”学术思想综论》、刘思宇《中国文化诗学与主体视角——李春青访谈录》。

《谈谈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视角问题》发表于《创作与评论》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6年第10期全文转载。

7月,编著教材《中国文学批评史经典精读》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9月,《论文化诗学与审美诗学的差异与关联》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新华文摘》2016年第24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7年第1期全文转载。

《谈谈中国文艺思想史研究的“综合性视角”》发表于《甘肃社会科学》第5期。

《童老师的“底色”》收录于《木铎千里,童心永在——童庆炳先生追思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017年

1月,《在“体认”与“默会”之间——论中西文论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趋同》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之后收录于周兴陆主编《传承与开拓——复旦大学第四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7年第5期全文转载。

《浅谈中西文论关键词比较的意义与方法》发表于《文艺争鸣》第1期。

2月,《论文化诗学与审美诗学的差异与关联》发表于《社会科学文摘》第2期。

3月,与程正民,赵勇合著《中国“文化诗学”研究的来路与去向》(专题座谈)发表于《河北学刊》第2期。

《经学文艺思想研究之问题与反思——郑伟《<毛诗大序》接受史研究>读后》发表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5月,《论人文主义价值诉求与新时期以来文论话语建构之关联》发表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第3期。

《我的“副导师”程正民先生》收入邱运华主编《却话程门立雪时——程正民教授80华诞贺集》。

7月,与党圣元、韩经太、张晶、王秀臣、侯文宜、刘毓庆、郑伟合作《“百年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笔谈》发表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论“中国的抒情传统”说之得失——兼谈考量中国文学传统的标准与方法问题》发表于《文学评论》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7年第10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17年第21期全文转载。

8月,《在形式与政治之间——论文本意义生成机制与批评模式之关联》发表于《河南社会科学》第8期。

《“形式研究的政治视角”专题研究》发表于《河南社会科学》第8期。

10月,《我与<文学评论>的缘分》收入《<文学评论>六十年纪念文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2018年

1月,《论中国古代文学共同体的形成机制及其阐释学意义》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8卷第1期。

3月,《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刊出赵新、赵雪峰《李春青先生的学思历程述略》。

5月,《文学理论亟待突破的三个问题》发表于《中国文艺评论》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8年第8期全文转载。

《论中国古代文学形式中的政治意涵》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6月,《明初文人的认同危机及其诗学表征》发表于《河北学刊》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7月,《在文艺与人民之间——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发表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第4期。

8月,《论中国古代文学形式中的政治意涵》发表于《社会科学文摘》第8期。

专著《乌托邦与诗——中国古代士人文化与文学价值观》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

10月,《论大众知识分子与审美——兼谈当下文学理论建构的主体依据问题》发表于《河南社会科学》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9年第3期全文转载。

《在“立言”与“立功”之间——刘基的人格理想、学术旨趣与文学思想之关联》发表于《中国文学研究》第4期。

2019年

1月,专著《诗与意识形态》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

《论先秦儒学阐释学的理论与实践》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9年第7期全文转载。

3月,专著《新传统之创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学术轨迹与文化逻辑》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论中国古代文学阐释的生产性问题》发表于《社会科学辑刊》第2期。

5月,《论“五四”前后关于文学阐释方式的几种尝试》发表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3期。

《“五四”前后知识分子身份的自我建构及其文学表征》发表于《文艺争鸣》第5期。

7月,《在“阐”与“诠”之间——从儒学阐释学到文学阐释学》发表于《江西社会科学》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20年第1期全文转载。

《在政治與道德之间——论“中”的语义演变及其文化意蕴》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9月,《论文人的“相轻”与“自轻”》发表于《文学评论》第5期。

与李慧合著《从知识、知识生产的视角进入》发表于《文艺报》9月16日。

11月,专著《中国诗学:从古典到现代》由黄山书社出版。

《“用中国的理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评张江的“中国当代阐释学”理论建构》发表于《天津社会科学》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20年第4期全文转载。

出席“中国诗学与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论文《“古诗”何以成经典——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思考之一》。论文后发表于《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77期。

12月,专著《在文本与历史之间》修订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论建构中国文学阐释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发表于《美学与艺术评论》第2期。

本年,英文专著Chinese Culture Poetry由英国New Classic Press出版公司出版。

2020年

1月,《70年来中国文学阐释模式的嬗变及文艺学走向》发表于《河北学刊》第1期。

3月,《走向阐释学的文学理论——40年来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回顾与瞻望》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2期。

《阐释学与文学理论》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2期。

《从意义的二重性看阐释的辩证法》发表于《探索与争鸣》第3期。

5月,《论趣味阐释——兼谈中国古代诗文评的生产性问题》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第5期。

《从“文之美”到“道之美”——论春秋战国之际士人审美趣味之形成))发表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第1期。

7月,《从“文本阐释”到“自我阐释”——王阳明经典阐释学思想的实践性品格》发表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9月,英文著作Zhong and Zhongyong in Confucian Classics由德国Palgrave Pivot出版公司出版。

《对章句训诂与心性义理的双重超越——章学诚经典阐释学思想探微》发表于《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朱熹与中国经典阐释学》发表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11月,《论经典传注的阐释学意义》发表于《甘肃社会科学》第6期。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举办李春青教授荣休仪式。

2021年

1月,《“文质模式”与中国古代经典阐释学》发表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2月,《“中国文学阐释学”建构略谈》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月1日。

《论经典传注的阐释学意义》发表于《社会科学文摘》第2期。

3月,《论“趣味共同体”——文学阐释的条件与限制》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第3期。

9月,《论文学阐释的有效性》发表于《文艺研究》第9期。

《在“追问真相”与“意义建构”之间——论阐释的确定性及其他》,发表于《学术研究》第9期。

猜你喜欢

文艺理论文论文学理论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研究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
从《会饮篇》人物形象中看柏拉图的文艺理论
浅析动画《萤火虫之墓》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论《文艺理论中的无产阶级》
追忆黄药眠
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民族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