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乐未央

2021-11-22朱英贵

文史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洛书河图诗经

朱英贵

摘   要:西汉长安未央宫的“央”,本义是尽,完结的意思,又引申出请求(恳求)和灾祸(祸殃)的意思。而未央宫之“未央”的意思则是未敢登峰造极(是敬畏、也是谦虚)之意或未达顶点,正在发展之意。

关键词:《诗经》;未央宫;《河图》;《洛书》;乾卦

“央”字现在的意思相当于“中”,它的意思就是中心,比如我们常说的“中央”或者“央行”,就都是中心的意思。然而成语“长乐未央”的央却不等同于中心意思的“央”。“长乐未央”原本是汉朝长乐宫与未央宫瓦文上的款识,《金石索·汉长乐宫瓦》记载:“‘长乐未央,此长乐宫瓦。”后遂以喻指欢乐无尽期,可见“未央”就是“未尽”的意思。那么,“央”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真的就是中心、正当中或者尽头、完结的意思吗?本文就来谈谈这个“央”字。

一、“央”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上圖是“央”字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字形,甲骨文从“天”,金文和小篆都从“大”。“天”也好,“大”也罢,位于正面人形颈部的符号究竟是什么,才是解读“央”字的关键所在;因为它是体现“央”字构字理据的重要部件。

“央”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究竟是什么?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目前通行的解释主要有“挑担说”与“戴枷说”两种不同的认识。

“挑担说”(见上图所示意)主要是依据《说文解字》的解释:

《说文解字》卷五冂部:“央,中央也。从大在冂之内。大,人也。”许慎的解释认为“央”字是由“大”与“冂”两个构件组成的会意字,“大”就是人(正面人形),“冂”(读作jiōng)是什么?许慎没说。但是《说文》将“央”归入“冂部”,“冂部”的第一个字就是“冂”,《说文》是这样解释的:

冂,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冂。象远界也。凡冂之属皆从冂。,古文冂从囗,象国邑。

那么,根据许慎的解释,“冂”就是野外遥远的边界,显然“央”字中的“冂”不会是这个意思。于是持“挑担说”便根据“央”字的古文字字形,将其想象为人挑担子的形象,认为“央”字“倚大(人)画其肩担物之形。……担物必在扁担之中央,故托以寄中央之意。”(见《说文解字诂林》第3493页)那意思是说,人在担东西的时候就位于东西的中间了,那么“央”也就是中间的意思。

应该说挑担子的行为在古时候是有的,《列子·汤问》(愚公移山)中还有“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说法呢!那么“央”字真的就仅仅是中间的意思吗?它跟“中”字就没有什么区别吗?令人怀疑。

至于“戴枷说”是想证明“央”字为什么会有央求的意思。何金松著《汉字文化解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对此种说法有如下一些解释:

……从天,表示人头,位于颈部的符号表示枷,加符象事,义为祸殃、遭殃,是殃的初文。

枷由两块木板做成,每块的中间一边挖出半圆,合起来正中成为一个圆形,刚好套在犯人的颈子上,故引申为中心、中央。

犯人戴枷,一般是重罪甚至死罪,前程或性命快要完结,故引申出尽意。

犯人戴枷服刑期间,为了减轻不应有的痛苦,往往请求公人行行方便,又引申出央求义。(以上几段文字见该书第395—396页)

像何金松先生这样对“央”字各种意思联系的理解,大致是很周全了;只是造字时代是否有“枷”,颇令人怀疑。枷锁是中国古代最为常用的一种刑罚工具,我们可以在许多文学作品或者影视剧中看到,像《水浒传》中林冲被高俅陷害戴枷发配沧州,武松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后戴枷发配孟州等等。然而,在上古时代是没有刑枷的。当时部落的战争不断,抓到的俘虏都是用绳索来限制他们的身体和自由的。在我们能看到的出土文物和残存崖画中,男俘虏的双手都是绑在后边的,而女俘虏的双手则是绑在前边的。也就是说,枷作为法定的刑具,大约是在南北朝时代才正式出现。晋以前,常用的戒具有桎梏,桎是足械,梏是手械。

这样看来,所谓“戴枷说”也不令人信服。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进一步深入思考,“央”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究竟是什么?

我们不妨再对比一下“央”字的甲骨文字形与金文、小篆字形(见首图),会发现,“央”字的甲骨文字形基本上从“天”,金文和小篆则都是从“大”。这还不是最本质的区别,因为甲骨文的“天”与“大”在构字理据和字义上还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大”是指正面人形,“天”是指正面人形的头顶乃至于头顶以上的空间。

经过对比我们会进一步发现,“央”字的甲骨文字形位于人体颈部或者肩部的符号跟金文、小篆有明显的不同:甲骨文的符号类似于“凵”形,横线两端的竖线是朝上的;而金文与小篆的符号类似于“H”形,横线两端的竖线仅仅是对横线的封闭,没有指向意义。

试想,甲骨文类似于“凵”形的符号,如何能表示挑担或者戴枷的含义?只有像金文与小篆类似于“H”形的符号,才会引起人们挑担或者戴枷的联想。由于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依据小篆形体来解析构字理据,而小篆形体又是由金文字形演变而来的,金文形体又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生了讹变,因此我们要探讨“央”字的最初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就不应该受金文与小篆字形的误导,而应该以甲骨文字形为准。

愚以为,能够正确识别位于正面人形颈部或肩部的符号究竟是什么,它最初的构字理据究竟是什么,这才是解读“央”字造字本义的关键所在。

那么,“央”字位于正面人形颈部或肩部的符号究竟是什么呢?拙论认为,它并不是什么挑担或戴枷一类的实体事物,而只是一个示意性的符号。它示意:位于头顶上方最高处即为“央”。我们常说的“中”是指不南不北不东不西,或者是指不前不后不左不右,这都是限于二维平面的视点;而“央”是三位的立体视点,“央”在“中”的高处,也就是说,“央”既是正中又是最高,或者说,“中”的最高处即为“央”。

二、以《诗经》用词、“未央宫”命名的道理来理解“央”与“未央”的含义

《诗经·小雅》中有《庭燎》一篇,其中“夜未央”的表述应该是最接近“央”字构字理据与造字本意的,全诗三章如下: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旂。

如果将其译成现代汉语,传统的译释大致是如下意思:

已是夜里什么时光?夜色深沉未到午夜。庭中火炬熊熊闪光。早朝诸侯开始来到,旗上銮铃丁当作响。

已是夜里什么时分?黎明之前夜色未尽。庭中火炬一片通明。早朝诸侯陆续来到,旗上銮铃丁冬齐鸣。

已是夜里什么时辰?夜色消退将近清晨。庭中火炬光芒渐昏。早朝诸侯已经来到,抬头同看旗上龙纹。

仅就其中的“央”字而論,通常的解释都是“尽”的意思,其实那只是它的引申义而并非造字本义。愚以为,应该这样来理解古人的思维:古人认为日夜的运行有其共同的规律,白日的极盛在于中午,中午即“正阳”,亦即“正央”;黑夜的运行虽然不能够以月亮为依据,但是黑夜也必有极盛之时,即“午夜”,即“正阴”,也等同于“正央”。因此,“夜未央”也就是黑夜还没有运行到正中最高处的的意思。第一章的“夜未央”是说夜还未到最深(最高)处,也就是还没到午夜时分;第二章的“夜未艾”是说夜虽然过半(午夜已过),但还没有结束;第三章的“夜乡晨”是说夜色逐渐消退正向清晨靠拢(“乡”通“向”)。

这样一对比,就可以明确“央”字的准确含义了。我们不妨认为,“央”字的读音就是“阴”与“阳”二字的合音,阴阳交汇之处即为“央”:阴盛阳衰,阳盛阴减,无论阴阳,运行到极点即为“央”。

《诗经·秦风》中另有《蒹葭》一篇,其中“宛在水中央”的表述也应该是接近“央”字构字理据与造字本意的,全诗共三章,其第一章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将其译成现代汉语大致是如下意思: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漫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仅就其中的“央”字而论,通常的解释并未单独解义,而是笼而统之以现代的“中央”即中心的含义,来理解诗句中的“中央”一词的含义。愚以为,古诗文中的“中央”不应该是一个词,而应该“中”是一个词,“央”是另一个词。那么具体在这句诗中,“中”就是指河水的中流,而“央”则应为其中的高地,因为“中”的最高处即为“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并非是那位“伊人”泡在水里或者在水中游动就差喊“救命”了,而是风度翩翩地立于河心之洲的高地上。这样来解释“宛在水中央”方能够领略诗句的美感与魅力。

以此类推,既然“中”的最高处即为“央”,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英”字的含义了,“英”的本意为花的花蕾,“英”字从“艸”表意(植物类),其中的“央”表音也兼表意,它体现出花蕾位于一个花枝的中间至高点的含义。至于祸殃的“殃”字嘛,“殃”字从“歹”,表意,其中的“央”表音也兼表意。它也体现出中间至高点的含义,因为坏事与恶行极盛则必遭祸殃。

《诗经·小雅》中还有一篇《六月》,其中有一句诗是“织文鸟章,白旆央央。”那意思就是织有凤鸟纹样的白色大旗赫然飘扬,其中的“央央”就是极盛貌赫然的样子。由此可见,“央”字既有正中极高之意又有事物极盛之意,当然极盛到了极点那也就是尽头了,于是“央”字也便有了“尽”的引申义。

由此令人不禁想到西汉大帝国还有个“未央宫”,那是西汉帝国的大朝正殿,建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由刘邦重臣萧何监造,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而成,位于汉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角龙首原上;因在长安城安门大街之西,故又称“西宫”。与其呼应的“东宫”是长乐宫,东宫自汉高祖之后为太后居所。

未央宫是汉帝国200余年间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后世人的诗词中,未央宫已经成为汉宫的代名词;以至于西汉以后,未央宫仍是多个朝代的理政之地。西汉、王莽、东汉献帝、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各朝代的皇帝都曾在此处理朝政(隋唐时也被划为禁苑的一部分)。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宫殿之一,存世1041年,是中国历史上经历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宫。

未央宫兴建的时间、主持人及修建目的,《史记》和《汉书》中均有明确的记载。但何以取名“未央”,“未央”有何意义,文献上却没有任何说明。

那么它为什么叫“未央宫”呢?通常解释为,“未央”二字是从“长乐未央”的合称中截取出来的,东宫“长乐”,西宫“未央”,“长乐未央”意为永远快乐,没有穷尽。“未央”除了特指“未央宫”之外,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及文物中的“未央”多与“万岁”“延寿命”等词语同时出现,包含吉祥之义。

这一点在汉代瓦当文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长生未央”“长乐未央”“长乐未央延年永寿昌”等;在铜镜铭文中也大量出现,如“长相思,毋相忘,常贵福,乐未央”“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结心相思,毋见忘”等,且带有这种铭文的铜镜全国各地都曾出土。此外,“未央”也是汉简记载最为多见的人名之一,上至于“侯”,下至于“奴”,都有以此为名号者。由此说明,在汉代“未央”“长乐”是全国各个阶层通行的吉语。通常的理解,作为吉语,“未央”的意思就是享乐未尽的意思,它含有平安、长寿、长生等意义。

三、以《河图》《洛书》的道理来理解“央”与“未央”的含义

但是,“央”字应该比尽头的意思更富有内涵,这可以借助河图、洛书来体会其意。

《河图》《洛书》是华夏文化的源头。《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个圣人就是人类文化始祖伏羲。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河图》《洛书》是以黑点或白点为基本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若干不同组合,并整体上排列成矩阵的两幅图式,如下图所示。

从本质上讲,《河图》与《洛书》所表达的是一种数学思想。只要细加分析便可以看出,数字性和对称性是《图》与《书》最直接、最基本的特点,“差”或“和”的数理关系则是它的基本内涵。

关于《河图》与《洛书》隐藏的天机与奥秘,中外学者作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但是如何解读,至今仍然停留在肤浅的表层阶段,而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下面是笔者的一点浅识(其实是假说与臆测)。

《河图》与《洛书》就是两幅基本上呈方形排列的简明扼要的矩阵图。图中均由空心点(白色小圆圈)与实心点(黑色小圆圈)外加连线构成。为叙述方便起见,我们将空心点(白色小圆圈)简称为“白点”,将实心点(黑色小圆圈)简称为“黑点”。每一个点都代表数字1,同时“白点”表示阴阳之“阳”,“黑点”表示阴阳之“阴”;连线将不同数量的“阳”或者“阴”连成一个整体,分别表示阴阳能量的多少或者大小。

先来看《河图》。除了居于中部的10个黑点与5个白点之外,《河图》的阴阳分四个方位内外两圈排列,白点为“阳”,奇数为“阳”:1在下方,3在左方,7在上方,9在右方,而5位于中心。黑点为“阴”,偶数为“阴”:2在上方(跟下方的1相对),4在右方(跟左方的3相对),6在下方(跟上方的7相对),8在左方(跟右方的9相对),而10位于中部(跟中心的5相对)。注意:实际上没有10个连成一线的黑点,而是分为上下两段各5个连成一线的黑点,则阳9(9个白点)为至上最高位。还要注意:表示10的分为上下两段各5个连成一线的黑点是夹围着5个白点的,两横行各5个黑点用短连线连接,再将两组黑点用长连线连接,表示是一个整体,此之谓“负阴抱阳”。

《河图》用“差”的理念表现万事万物阴阳盛衰的更替:在初始阶段“阴”胜“阳”(见《河图》的内圈四方),当二阴对一阳(2-1=1)、四阴对三阳的时候(4-3=1),其“差”都为1,阴盛;当阳数达到5的时候,阴阳交接(负阴抱阳),阴阳平衡(5居中);然后开始“阳”胜“阴”(《河图》的外圈四方),当7阳对6阴(7-6=1)、9阳对8阴的时候(9-8=1),其“差”也都为1,但却是阳盛。

再来看《洛书》。除了居于中部的5个白点之外,《洛书》的阴阳只有一个圈层分八个方位排列,还是白点为“阳”,奇数为“阳”,占据四个正方位:1在下方,3在左方,7在右方,9在上方,而5位于中心。黑点为“阴”,偶数为“阴”,占据四个角方位:2在右上方,4在左上方,6在右下方,8在左下方,没有10,则9为至上最高位。

《洛书》虽然没有10,但是它用“和”的理念表现万事万物的和合:先来看阳数,上下两个方位相加(9+1=10)、左右两个方位相加(7+3=10)都等于10;再来看阴数,右上与左下两个方位相加(2+8=10)、左上与右下两个方位相加(4+6=10)也都等于10;而5同样位于中心,表示自身和合。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有学者认为它的图式反映出中国人对数字的崇拜和时空观念,其实它反映的是宇宙与世间的阴阳关系。

据说,伏羲根据这种“图”与“书”画成了八卦,后来周文王又依据伏羲八卦(先天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并分别写了卦辞,这就是后来的《周易》。

要读懂《周易》必先了解卦爻的分布与命名,在易占中,确定具体爻位非常重要。《周易》的每一爻都须命名,命名以两个数字表示。通例是:前数表明爻之阴阳:阳曰“九”,阴曰“六”;后数定爻之序位,由下至上曰:初(即一)、二、三、四、五、上(即六)。故九二、九三、六四、六五者,前数标明爻之阴阳,后数表示爻之序位。惟最下之首爻与最上之末爻反之,曰初九、初六、上九、上六,乃序位在前,阴阳在后。

《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故“九五”者,谓第五位之阳爻也。然而只要某卦之第五爻为阳爻,该爻就都叫“九五”,但“九五之尊”仅指“飞龙在天”的乾卦第五爻。

为什么要提到“九五之尊”?因为“九五之尊”既是对皇帝的称谓,也是对“央”字的最好解读。“天子”者,天之子也。天最高,可居上九之位,而即使贵为天子,也只能居于九五之位。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上九”最高,“九五”次之,那么以帝王之尊,为何不称“上九之尊”,而谓之“九五之尊”?盖华夏哲理,谓“满招损,谦受益”(《尚书》),“知雄守雌,知白守黑”(《老子》),“过犹不及”(《论语》)……以《易》言之,则是“泰极必否”,故《易·乾》“上九”之爻辞曰“亢龙有悔”。

最后,用一句话把它说得明白一点:在《河图》《洛书》中,5都居中位,是为“中”,而在《周易》乾卦中,“上九”最高,即为“央”,“央”是天帝的专属,而作为天子的人君就只能位居“九五”了。也就是说,帝王为子民的核心,此为“中”;天帝为“中”之最高处,此为“央”。

再回过头来看看“未央”的含义,既然“央”是“中”之上的“最高点”的意思,那么“未央宫”的“未央”二字,一方面是说,人君天子敬仰天帝最高圣灵,自称“未央”,即未敢登峰造极之意,这既是一种敬畏,也是一种谦虚;另一方面可以解释为,“未央”含有还没有达到顶点、正在向上发展的意思,大有“日益兴旺”之意。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未央”都是吉祥语;因为如果已经到达或者越过了这个顶点(央),那就是物极必反的开始,不太吉利了。

四、“央”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央”字的造字本义为中心之高处,例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秦风·蒹葭》)再如:“夜如何其?夜未央。”(《诗经·小雅·庭燎》)又如:“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三国·魏·曹丕《燕歌行》)值得注意的是,后两例的“夜未央”并不是通常所解释的“夜未尽”(如果夜尽就天亮了)的意思,而是夜还未到最深濃的程度(夜还没有运行到最高处),也就是还没到午夜时分。

中心之高处当然是很遥远,由此便可引申出久远的意思。例如:“央,一曰久也。”(《说文解字》)再如:“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王冰注:“与道相失,则天真之气未期久远而致灭亡。央,久也,远也。”

中心之高处当然也就到了尽头,由此便可引申出尽、完结的意思。例如:“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楚辞·离骚》)王逸注:“央,尽也。”再如:“主人送客何所作,行酒赋诗殊未央。”(唐·杜甫《章梓州橘亭饯窦少伊》诗)

“央”字由尽、完结的意思又可引申出如下两种意思:

一是请求、恳求的意思。例如:“无央公子停鸾辔,笑泥娇妃索玉鞭。”(唐·曹唐《小游仙》)诗中的“无央”即不要请求的意思。再如:“(宝玉)央一个老婆子,带他到晴雯家去。”(《红楼梦》第七十七回)此中的“央一个老婆子”也就是求一个老婆子。又如:“大水有一次拿着活计去央表嫂做。”(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一句中的“央表嫂做”意谓恳求表嫂做。

二是灾祸、祸殃的意思。例如:“毋道(遗)身央,是胃(谓)袭常。”(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老子·德经》)再如:“年寿未究,而遭祸央。”(汉《故民吴仲山碑》)又如:“张协离家,一千里外,无央厄免得致疑。”(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四出)

作者:四川省“中华文化城市传承普及基地”教授

猜你喜欢

洛书河图诗经
洛书
汉代谶纬界对“河图”“洛书”概念的重整
——兼论“汉无河图”通说中《河图赤伏符》的官方定位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不重复,来填数
河图洛书略考
三阶幻方有妙用
《文心雕龙》对“河图洛书”的接受
山河万里,天地为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