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探析

2021-11-22冯昌靖陈银秀李春花钟国祥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4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体育

冯昌靖 陈银秀 李春花 钟国祥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重庆 409000)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应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1]。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应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切实加强组织保障[2]。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是落实上级文件的必然要求,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体育是德智体美劳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深度挖掘和多手段融入体育教学中,让思政课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思”“体”全面同向发展,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是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1 高校体育课程性质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育课程思政至关重要。2020 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3],并指出思想品德教育和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相契合,更进一步明确了育人方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思想过硬的高素质体育人才。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需进一步厘清思路,从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上全面,深入、多手段地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实现全方位、全程育人。

2 课程思政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2.1 教书育人初心和使命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因此,体育教师要永葆教书育人初心、牢记教育使命,培养思想素质高和身体素质强的青年学子。在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个别教师在教学中淡化了思想育人价值,而注重知识与技能培养。2017 年12 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将课程思政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以切实提高课堂改革质量[4]。搞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增强思政育人的实效性、永久性、创造性开展教学。

2.2 统一思想和提高认识

全面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大学体育教师应通过凸显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导向[5],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由此可见,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从个体角度来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开展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对于自己的教学活动,应深入检视、思考,不断省思提升,应将教师的“学会教学”转化、体现为学生的“学会学习”,将课程思政渗透于课程中,从而有效传递到学生心灵深处。

2.3 充分挖掘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起来,牢固树立知识技能与价值引领共鸣,使课堂教学润物无声。因此,必须深刻把握思政教育的对象特点,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教育规律,紧紧围绕学生思想教育“做人做事,先学做人”根本,将时事、热点问题、楷模等融入教学过程,进行多方式和渠道深挖掘思政元素。

2.4 结合时代与时俱进

体育课程纲要、计划、课程教学目标等,应紧紧围绕新时代党中央和教育部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使命,以着力培养思想过硬、身体健康、专业能力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华中师范大学弘扬“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校训文化,践行博雅教育理念,坚持融合性、适应性、超越性和持续性原则,构建了目标内在统一[6]。要从大的时代背景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深入研究他们成长的新特点和新规律,把准方向,摸准脉搏,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要正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时俱进地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和形式的同向而行,保证体育课程思政常态化、创新化发展。

3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3.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主义价值观

2013 年8 月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我国逐步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人才保障,是建设祖国的接班人,通过体育课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在教学、训练、竞赛中培养学生核心主义价值观,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

3.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我国拥有几千年悠久文化历史,民族文化是我国重要的精神财富,同时应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进课程[5]。我国的民族精神包括以下方面:道德精神,如善良、仁义、刚毅、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人际关系,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讲信修睦等;在生活方面,如舍生取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在学习方面,如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耻下问等;在实践方面,如与时俱进、敢为天下先等。因此,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体,应将民族文化历史人物、事迹、事件等融入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精神。

3.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

体育团队精神是指体育团队所有成员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修养、意志品质的整合,并在团队整体作风、纪律性、凝聚力和士气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例如,在2020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格言中“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就新增了“更团结”的精神理念,由此可见,团结的价值在体育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奋斗、顽强拼搏、超越自我、勇于担当的人格品质,团结协作有利于提高学习、生活、工作等效率。

3.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养成、终身体育

体育习惯是学生一生都坚持和重复进行的体育锻炼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将积极影响其生活方式和健康成长。体育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和行为。例如毛泽东主席常年坚持游泳、爬山;美国前总统布什坚持跑步;亚洲纪录保持者苏炳添坚持自己的短跑运动。然而,体育课程思政是体育习惯的思想引导,终身坚持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是核心,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使学生受益一生。

4 体育课程思政途径

4.1 加强体育课程思政目标导向性

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应将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等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各环节。设立以德育情感目标为先导、技能目标为主导,兼顾认知目标这种新的体育教学目标模式。因此,应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体育教学改目标导向将围绕这一任务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利用体育教学、训练、活动等方式与体育课程思政同向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2 重构课程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与体育课程思政知识密切相关的人物、历史、事件等内容。将体育课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主题,再将主题进行模块化,如速、高、远;生命不息、运动不止;疯狂的球类;艺术与柔美;健美与刚毅;民族之魂等。模块中注重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加强品德修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多样性。利用好信息化设备,通过“互联网+”“线上和线下”教学方式进行系统多样化育人模式。

4.3 深度挖掘民族文化思政元素

新时代的体育课程改革要做到深入、有内涵,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关键环节,但它并不意味着体育课程和思政课程的简单叠加,或只是在原有的体育课程内容中简单加入一些课程思政元素。体育“课程思政”不能将思政的内容直接搬入体育专业课程之中[7],应挖掘体育课程思政中蕴含的历史、精神、品质等思政元素,传承民族文化自信。例如,教师在教学中深度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蹴球、陀螺、抢花炮、舞龙、舞狮、划龙舟等体现的礼仪育人、武德精神与爱国精神等思政元素;上海高校开设的“中国系列”课程;天津体育学院开设的《人文素质拓展》《体育精神中国精神》等课程。要重视挖掘体育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体育思政元素功能最大化。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体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