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微小说创作:一项“短命”的全民写作活动

2021-11-22

写作 2021年1期
关键词:网络小说流行语大赛

金 鑫 梁 煊

网络微小说是指发表于微博平台,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一类文学作品。因受微博140 字的字数限制,篇幅短小成为网络微小说最显著也是最直观的特征。推动我国微小说创作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新浪微博”组织的微小说创作大赛,从2010 年首届举办,到2016 年取消字数限制转而孕育网络文学,短短七年时间,网络微小说即经历了萌生、发展、极盛和衰落的全过程,这使得网络微小说创作成为一项“短命”的全民写作活动。

一、由微博而兴的网络微小说创作

2008年,“Twitip”上率先出现了网络微小说创作①How to Start a Twitter Novel,Twitip,网址:http://www.twitip.com/how-to-start-a-twitter-novel/,发表日期:2008 年11 月12日。,2009年,“MySpace”聚友网,举办了国内首次网络微小说创作比赛——“9911微博客”小说大赛。作为首次举办的微小说创作比赛,受微博用户数量和网站规模影响,比赛没能吸引太多网友的关注,参赛人数不足万人,未能在网络空间和文化界产生影响。2010年,新浪网举办了首届“新浪微博”网络微小说大赛。作为当时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网站之一,新浪网、新浪微博对大赛做了全面推广,新浪网开辟竞赛专区,新浪微博首页、“微博热搜”和“超话社区”同步发布大赛信息。参赛方式也非常简单,与发微博几乎相同,用户只要在个人微博主页输入140 字以内的文字内容,加上“#微小说大赛#”几个字符,点击“发布”,即完成参赛。凭借网站的影响,规模庞大的微博用户群和简单便捷的参赛流程,首届“新浪微博”网络微小说创作大赛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收到参赛作品14 万余篇,话题页的相关讨论超过百万条,最终收到参赛作品23万余篇。2010年成为中国网络微小说创作元年。

在随后的三年里,新浪网依托新浪微博又连续举办了三届网络微小说创作大赛,并为大赛确立了主题:“@大世界”“穿越”和“LOVE”。有了首届大赛的基础,第二届大赛开始仅5天,收到的作品数就超过20万篇,参赛作品总数最终超过146万①《新浪微博第二届微小说大赛落幕》,新浪网,网址:http://news.sina.com.cn/m/2011-12-14/105923630769.shtml,发表日期:2011年12月14日。。“新浪微博”网络微小说大赛在举办的第二年,就使网络微小说创作成为初具全民参与性的写作活动。

网络微小说的兴起与微博有着密切关系。作品的创作、传播、阅读、评论、再传播,甚至包括“经典化”②这里的“经典化”是一种描述,指作品被网友大量转载、不断评述的现象。都是通过微博实现的。因此,微博写作是我们讨论网络微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角度。

即时的发布、分享和互动是微博写作最突出的特点。每一个微博写作者都兼具读者、评论者、传播者和改写者等多重身份。微小说在作者点击“发布”那一刻就进入传播和阅读环节,传统的文学创作与读者之间的编辑审校、印刷、出版等环节统统略去,给作者反馈、对作品品评也不再是批评家独有的权利。作者和读者面对面进行直接对话,不仅消解了文学创作的神秘感和神圣感,也赋予读者直陈感受、评价作品的权利。在微博平台上,微小说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直接发表阅读感受,评价作品或是转发,类似短小的读后感或评论,有很强的即时感,观点态度明确;第二类则主要针对作品内容,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甚至对原作品修改后作为自己的新作发布。

例如一篇在首届“新浪微博”微小说大赛中的获奖作品:

5 岁“妈妈,烧红烧肉吧”“行,烧”;15 岁“妈妈,别烧红烧肉了,换换味道”“行,买别的菜”;35 岁“儿子,啥时候回家吃一顿啊?妈给做红烧肉”“不行,给你带红烧肉”“不行,今不在家”;70岁“妈,我想吃红烧肉”那边,已经没有了妈妈的声音。③有些网络微小说写作比较随意,存在文字使用不规范,甚至有病句、错别字和错用标点的情况,为了呈现这一写作现象的原貌,本文引用时不做调整修改。

发表后被很多网友套作,下面一篇就是比较成功的作品:

儿子:“我要好吃的。”父母:“好好好,买。多吃点别饿着。”儿子:“我要衣服。”父母:“好好,买。多穿点别冻着。”儿子:“我要结婚。”父母看着住了半辈子的房,再看看儿子,微笑着说:“…好。买房。”几年后,儿子跪在墓前泣不成声:“我要你们。”这次他没有得到任何回答。

从写作角度审视网络微小说创作,有两点值得关注。首先是写作心理,当读者能够对作品发表意见,批评话语的优越性进一步降低了写作的地位,使微小说创作成为人人可为的事,参与创作、发表作品变得稀松平常。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微小说大赛的参与度,扩大了参赛范围。其次是写作机制,网络微小说写作比传统的文学创作更为随意,网络表达中常见的仿写、改写、恶搞等手法都被运用到微小说创作中,这降低了一部分作品的原创性和文学性,但推动了优秀作品的传播,也吸引更多网友参与到大赛中。

“随时随地分享新鲜事”是微博作为媒体平台最突出的特征。“随时随地分享”,显示出微博的便利性和互动性,也催生了网络微小说写作低门槛、易参与、随意性强等特点。而“新鲜事”除了新奇、吸引眼球外,还带有身边发生、紧跟现实等潜在意味,这不仅塑造了网友发布微博的基本取向,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网络微小说的内容和审美趣味。

多数微博用户关注的博主数都在100以上,每隔几秒钟“关注”就会刷新出新的动态消息,海量的图文信息中,新奇事件、陌生表达最容易吸引读者眼球。很多优秀的网络微小说也体现出追求新奇、陌生的审美趣味。比如下面这篇微小说:

星期一,派出所的刘所长走进办公室,桌上放着一份《关于禁止在辖区内饲养宠物的通告》等着他签字。刘所长认真地看完后,伸出右爪,在通告下面摁上了一朵红红的小梅花。

作品可解读的空间很大,如果单就文本层面看,新奇、翻转是其最突出的特征。

题材内容方面,网络微小说也主要延续了微博立足当下现实,寻求同理、共情的特点,努力通过身边的事、共通的情境吸引并打动读者。比如以下两篇微小说:

女朋友说,穷学术男,早几年怎么不知道买房!他苦笑,早几年也买不起,去旧社会当个秀才还差不多。一觉醒来,手臂酸麻,原来是趴在桌上睡着了。等等,这里是?疑惑中,转身遇见一个胡子花白的男人,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只听见他喃喃自语:你知道,房价上涨的涨字有几种写法么?

几十年后他在QQ 签名处写着:老朋友,我们岁数大了见面不方便,如果你还健在就上个Q 让大伙知道吧。从此大家的头像都亮起来,虽没交谈只要看到亮起的头像他也感觉幸福。去世前他对儿子说:我走后记得帮我上Q,别让大伙担心。说着突然落泪,大家的头像全亮着是不是有和他一样的心思。

两部作品分别是第二届和第三届“新浪微博”网络微小说大赛的获奖作品。第一篇直指高房价问题,揭示出房价居高不下给读书人和年轻人带来的生存困境。第二篇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以老年人之间的彼此依偎打动人心。

网络微小说由微博而兴,在网上吸引了大量的写作者和阅读者,短时间内就成为带有一定全民性的写作活动。分析网络微小说的写作机制,不难发现,由于参与的广泛性,多数写作者对微博的熟悉程度要远远超过文学性,因此媒介成为网络微小说写作的主导因素,微博“随时随地分享身边新鲜事”的媒介特征决定了网络微小说的主要题材内容和基本审美取向。对于多数作者而言,写网络微小说就是在发微博,而非文学创作,他们的写作目的是能够从海量信息中突围,博得读者眼球,以现实性和共情性得到读者的认同。

二、因脱离微博而衰的网络微小说创作

随着几届“新浪微博”网络微小说大赛的举行,网络微小说的规模和影响都不断扩大。但真正推动网络微小说走向兴盛的并非大赛,而是新浪网的影响力和新浪微博庞大的用户群。除新浪微博举办的大赛,同期国内还举行过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网络微小说大赛,但均反响平平。例如,天津市自2014 年起连续五年举办“美丽天津·魅力滨海”网络微小说大赛,首届比赛历时4 个月,仅收到参赛作品1300余篇,后几届更是参与者寥寥。足见网络微小说对网络媒介的依赖。

2016 年,“新浪微博”网络微小说大赛对赛制做出重大调整,取消了微博140 字的字数限制,将参赛作品的篇幅上限提高到30 万字,同时鼓励作者以长篇小说参赛。没有了字数限制,意味着网络微小说变成了网络小说,参赛者的写作方式也正式与发微博相剥离。

赛制调整的根本原因是主办方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纵观2016年之前的几届网络微小说大赛,虽然将网络微小说创作打造成带有全民性的写作活动,但由于参与者多是一时兴起通过微博即兴表达,创作缺乏持续性,大赛很难培育出有影响力的作家,更无法形成稳定的读者群。相应的,网络微小说作品篇幅短小,阅读的随机性强,大赛也难以产生有影响、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几届比赛,仅一部网络微小说《围脖时期的爱情》①闻华舰:《围脖时期的爱情》,沈阳:沈阳出版社2011 年版。2012 年,同飞传媒大连公司根据小说筹拍了同名电影《围脖时期的爱情》。得以正式出版并进行了影视改编,虽然打着首部网络微小说的旗号,但反响和市场表现平平。微小说能够通过微博被众多网民接受,但与大众认识里的文学尚有距离。因此,网络微小说大赛属于典型的影响大,却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的写作活动。

改制后的大赛以“IP 大时代,狩猎新经典”为口号,孕育有流量的网络文学作品,孵化有潜力的IP 成为大赛追求的目标。参赛作品多为有几十章,长达数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作品以长图片的方式在微博发表,每日更新。至此,网络微小说的生产传播方式已经从“微博式”彻底转变为“网络小说式”。形式的变化也影响到内容,网络微小说的主要题材和内容从当下的现实生活,转向脱离现实的虚拟世界的故事。如2018 年获银花生奖的作品《怪绘本》,讲的是一群人进入绘本的世界,在一个与现实完全隔绝的世界里与怪兽搏斗的奇异故事。《云山歌》则建构了一个与现实秩序完全不同的神话世界,人物根据作品设定在异世界中展开斗争。

从简单便捷的微博写作到长篇网络小说的每日更新,赛制转变为网络平台带来了稳定的读者群和流量,围绕重点作家、作品打造的大IP,也逐步产生经济效益。像在2016年网络微小说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同时获得最具IP价值奖的作品《大唐辟邪司》,不仅相继开发出了小说、漫画等产品,作品影视化工作也已启动。赛事平台掌握了这些优质作品的版权,就等于掌握了未来延续不断的经济收益。

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催生了赛制改革,赛制改革尤其是字数限制从140字调整到30万字,则彻底改变了网络微小说的写作机制。

长篇作品的创作是无法因为一时兴起或灵感迸发而实现的,它需要写作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对写作者的想象力、构思和写作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写作活动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通过微博随时随地进行的微小说写作,被专职性的文学创作所代替。大赛将网络微小说写作与微博分离,转而接受并引入已相对成熟的网络小说创作模式和审美机制。网络小说大众狂欢的审美趣味决定了作品必须与现实世界保持一定距离,而满足固定读者群的消费需要则使作品有了相对固定的模式类型。这些来自网络小说的写作要求与通过微博写作的网络微小说完全不同,立足身边社会现实,寻求感同身受的创作已无法满足大赛的要求。此外,网络小说的互动方式、读者的互动体验也与以微博为媒介的网络微小说完全不同。读者面对几十万字的网络小说,更多是随着作品的更新频率进行浸润式阅读,所谓互动主要是对消费体验和消费需求的描述,读者很难或者说根本不想对作品进行居高临下哪怕是客观的评价,批评话语的优越感在网络小说的互动中是不存在的,由批评而创作,由修改而创生,在网络小说创作中难以实现。这等于固定了作者身份和读者身份,网络微小说即时互动,在互动中快速再生的特性随之消失。

因赛制的调整,网络微小说从创作方式到内容题材都与日常生活脱节,网络小说相对固定的审美趣味和类型模式对创作者的专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转变使网络微小说创作迅速失去了作为全民性写作活动的基础,2016 年的网络微小说大赛参赛作品迅速减少,大赛在影响范围缩小到网络小说的作者群和读者群,新浪微博的“微小说超话社区”也渐渐沉寂。如今,网络微小说已鲜有人提及,偶尔在微博上出现的前几届大赛的优秀作品成为网络微小说唯一的痕迹。

通过2010年的首届大赛迅速成为全民参与的写作活动,因2016年赛制调整与微博写作剥离迅速沉寂,网络微小说可算作一个仅仅存在了7 年的网络现象、文化现象和写作现象。站在写作角度,网络微小说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互联网时代媒介与写作活动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网络微小说从字面上看,关键词是小说,但从它出现、兴盛、衰落的实际过程看,关键词却是网络,具体说是微博这一网络媒介。140 字对于写小说原本是很大的限制,但在网络时代,这个限制因为符合微博写作习惯转而成为写小说的动机和推动力。从网络微小说的文本形态看,内容题材、叙事元素、行文方式和审美趣味都更接近微博的“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呈现出文学性弱、媒介性强的特点。传播影响上看,互联网催生新文体、新文类的速度是极快的,但这些新生的文体、文类对网络有极强的依赖性,无法脱离网络的影响而独立存在,难以被纳入线下传统的写作范畴。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网络时代,媒介对大众写作活动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塑造力,既可以催生新的写作热点,让写作融入大众生活,也可以培育出新的文类、文体甚至文法,丰富写作的可能性。但这些写作的增长点对网络有极强的依赖性,想从中撷取进而滋养线下传统写作活动,离不开网络持续不断的培育,而持续性恰恰是网络所缺少的。

三、网络微小说创作:是写话还是作文

宏观描述,网络微小说创作可算作以微博为主要平台的全民性写作活动,因过于依赖媒介平台,随着赛制转变与微博剥离而迅速衰落。在群体写作活动之下,每一个写作者进行网络微小说创作的微观机制又如何呢?这显然是我们站在写作角度回看网络微小说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

微博是网络微小说写作和传播的主要平台,它不仅对作者的写作和作品的形态都有非常大的影响,还决定了读者的接受方式。一篇微小说能通过微博被读者关注、转发,或者评价、改写,是其成功的重要标志。同样以微博为平台写作、发布、转发、改写的,还有网络流行语。同样的生产传播机制,同样短小的文本形式,二者在写作机制上却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现实基础和创生方式两个方面。

网络微小说与网络流行语发生的现实基础存在明显差别。网络微小说创作主要基于对现实生活一些具体片段的认识或体悟,努力通过带有技巧性的表达,实现与读者的共情。通览几届“新浪微博”网络微小说大赛的获奖作品,有超过一半是从个人视角出发,记录当下社会生活体验,通过呈现日常生活片段表现亲情、爱情、友情等带有普适性的情感主题。还有一部分获奖作品通过戏仿、拼贴等后现代手法颠覆文学经典,最终达到讽刺现实、针砭时弊的目的。相比之下,网络流行语的发生基础主要是社会关注的公共事件或网民普遍关注的网络产品,网友使用或仿写流行语更多是为了参与网络狂欢,在狂欢中收获身份认同和快乐。以《语言文字周报》公布的202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中的①《腔调2020:“十大网络流行语”正式发布》,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语言与社会”网站,网址:http://ling.whu.edu.cn/yuqing/001/2020-12-21/9067.html,发表日期:2020年12月16日。“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是人上人”为例,这条流行语发生的基础是网上的一条视频,视频中一句:“勤劳的人已经奔上了塔吊,你却在被窝里伸了伸懒腰,你根本没把自己生活当回事儿。早安,打工人!”引得网友争相引用和套作。“早安,打工人”遍布网络,但是仔细甄别不难发现,使用者的身份千差万别,使用目的也各不相同,有些甚至非常牵强、目的模糊。可见,多数网友使用网络流行语只是因为好玩,使用的目和意义都是比较模糊的。

网络微小说与网络流行语的创生方式也存在不同。网络流行语的创生主要依靠直引和套作,即把流行语直接拿来用,或是简单替换其中几个词。以网络流行语“我可能XX 了假XX”为例,这句网络流行语最初产生于电竞选手发挥不好,将问题归咎于酒,说“我可能喝了假酒”。随后,学生在期末考试时将其改为“我可能复习了假书”“我可能划了假重点”,借以表达考得不好。再后来,只要实际情况不如预期,或是对已有认知有所怀疑,都可以简单替换其中的动词和名词,表达自己的处境。类似的网络流行语还有很多,“你的良心不会痛吗”“皮皮虾,我们走”“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等都是如此。网络流行语的创生方式是非常简单的,照搬或是简单替换就可实现,但因为这句话本身的流行性,赋予了简单创生方式一定的修辞效果。从表达的效率原则看,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可算作最经济却有效的修辞了。相较而言,网络微小说的创生要更复杂,没有明确的公共事件或网络产品,写作者需要首先在生活片段中捕捉,再对其中蕴含的意义、情感进行挖掘。而且,网络微小说创作没有既成的模板套作,需要根据内容特点和意义指向巧妙构思,即使是在他人作品基础上的改写,也不是简单替换,而是带有主体性的演绎。

与网络流行语相比,虽然网络微小说同样短小,也存在改写、仿写的情况,但对现实的关注,对共同情感的追求,以及对新颖表达方式的探索,都使网络微小说写作具有一定的文学创作的意味。受篇幅的限制,尤其是微博写作习惯的影响,网络微小说无法呈现现实的复杂性,人与世界的对话还停留在有感而发的层面,但仍可算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文学创作,文本也呈现出弱文学性。

作为一种简单的文学创作,作为一类弱文学性文本,网络微小说与传统的小小说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首先是篇幅的差异。小小说虽短,但是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字数限制,对这一文体的认定更多是基于文学经验的约定俗成。网络微小说的篇幅则明确受限于140 字以内,要比多数小小说短。其次是小说要素上的差异。小小说虽短,但多数具备人物、情节、环境这最基本的三要素,即使有缺失,读者也可以通过文本内容推测出来。网络微小说因为是有感而发,一个甚至两个要素的缺失并不影响写作目的的实现,因而多数作品小说要素都是比较模糊的,只有作者的感受是清晰的。第三是审美趣味上的差异,小小说总体上讲还是叙事为主,依靠结尾的突转达成审美效果,意义、情感都隐藏在情节背后,文学性往往蕴含在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里,也蕴含在作品形而上的意义和感情里。网络微小说多数没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文本全部内容都为了准确传递作者的感受和情感,如果与感受、情感这些文本形而上层面的东西脱离,文本自身不具有明显的文学性和审美性。

以第二届“新浪微博”网络微小说大赛的一篇获奖作品为例:

老人倒卧路边,鲜血从伤处汩汩流出。路人纷纷绕开、匆匆闪过。唯有一少年径直上前,向老人伸出援手。“傻…傻孩子,你…你怎么敢?不怕我讹上你么…”老人一脸疑惑。“订购穿越自救服务的事都忘了?”少年摇头苦笑,“还好,我穿越而来,总算是及时扶起了衰老无助的自己啊!”

小说没有任何的环境描写,没有对老人和少年的形象、性格进行塑造,也没有前因后果的情节设计,只是通过穿越时空把老人和少年建立起一种特殊联系,进而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曲折表达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人都有老的一天,今天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明天的自己。我们可以从作品中轻松获取作者的用意,我们对作品的认可也主要源自对作者观点的认同,而文本自身无论是穿越手法、形象建构、细节描写从文学角度都缺乏独立的意义和价值。

再看第三届“新浪微博”网络微小说大赛的一篇获奖作品:

每天清晨,他吃过妻子拿手的煎饼,匆匆骑车上班。午饭时给她发短信,汇报上午的趣事,然后去便利店里买她爱喝的酸奶。下班后照例在花店买枝玫瑰,想象着她接过花时的喜悦。家里漆黑,空空荡荡。他将花插入花瓶,酸奶塞进冰箱,做完煎饼和翌日的晚饭,对着床的那一侧轻声说,我爱你,晚安。

小说流水账一般记录了一个人一天的生活,都与妻子有关,没有任何的描画和渲染,最后读者会意识到,主人公的妻子已经离开了他,进而被人物深沉的爱所打动。流水账之所以动人,主要因为我们赞同并渴望作者传递出的那深沉的爱。

传统的小小说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过叙事含蓄的传递主旨,读者需要通过分析解读文本获得审美体验,获取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相比之下,网络微小说更为简略,多数作品的小说要素不全,作者不是通过叙事传递主旨,而是寻求对自己生活感受、现实体验的巧妙言说。读者获得作者感受、体验也更简单,不需要做细致的解读,审美体验被观点认同、感受一致所代替。因此,与传统小小说相比,网络微小说的文学审美性不足,可算作一种带有弱文学性的社会表达。

以微博为媒介,依靠有影响力的网站、平台办赛的推动,网络微小说出现不久即成为一项带有一定全民性的写作活动。写作、发布、转发、评论、改写,网络微小说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与发微博完全一样,这成就了它的广泛影响力,也使它形成了对媒介过度依赖的特点。一旦赛制调整,网络微小说与微博剥离,这项热闹一时的写作活动即转向衰落。从写作机制看,网络微小说介于网络流行语与传统小小说之间,可定义为一种带有弱文学性的社会表达。网络微小说的兴衰,对于认识网络媒介对人们写作尤其是文学创作的塑造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互联网的普遍、便捷,不仅促成了网络阅读习惯,同样促成了网络写作习惯。从辐射面、参与度看,网络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积极的,它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写作实践中,从实践中积累写作经验、提升写作能力。但也应该看到,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在机制上还是存在差异,通过网络写作积累的经验、提升的能力,包括写出的作品,想要与传统文学创作接轨还需要持续的推动和积累,而持续性恰恰是互联网所缺少的。

猜你喜欢

网络小说流行语大赛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我国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产品的利弊分析
这些年我们听过的流行语
排行榜
当网络小说逆袭之后……
那些“刷屏”的2016流行语,你会用古文说吗
50 SHADES OF ONLINE LIT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