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1-11-22刘雪峰郑州科技学院

灌篮 2021年24期
关键词:体育类互联网+体育

刘雪峰 郑州科技学院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互联网创新思维,通过利用移动体育互联网技术来开发生产和经营销售各类型的体育运动用品,即通过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和传统体育产业进行技术融合,将来会成为我国体育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2018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提出了持续推进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升级,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升级,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深度融合。

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

(一)创新创业资金短缺

创新创业融资难是现如今高校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在创新和创业时期面临的一个巨大短板。高校体育类专业中创新创业的资金来源仍然需要家长支持。创新型体育产品投融资项目再好,资金紧张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这严重地制约了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反过来这也影响了他们接受创新创业的效果。

(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不足

高校体育类院系因为受到了资金限制,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资金严重不够,无法适应体育类院系的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实习项目课程的教学需求。这也已经严重影响到高校内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综合能力提高,进而也影响了他们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三)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体育院系中没有创新创业类型的专职教师,大多数都是由辅导员或个别教师担任。高校的体育辅导员最为关注和重点的事情之一是要培养体育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帮助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快速地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因而他们在工作中无暇顾及自己对于体育产品和行业的创新和创业教育理解,导致了他们在体育行业中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能力不强,这极大地影响了高校体育学院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松散

高校很少有体育专业的院系拥有较为完善的专业化培养机制,多数高校还是没有比较完备的人才培养结构。高校体育院系对于培养体育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均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服务性组织,服务性的组织和机构不健全,大多数都只能由该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心承担和进行管理,院系也并没有独立的服务性组织,从而直接导致了体育类专业院系的创新创业培养缺失或断层,所以由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完善也很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体育类的大学生能够较好地接受到培养和教育。

二、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高校对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对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创业教育迫在眉睫,高校认识到这一点远远不够。高校对于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的培养基本是以课程形式进行,以选修课、讲座班和培训班等形式进行出现,很少根据必修课的特点和性质进行开设,重视的程度还是太低了。其次,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门技术性教育相结合不严格,没有真正将我国的创新和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另外,高校在体育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投入比例过低,不能满足当下大学生的需求,直接造成了高校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建设缺乏资金,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效果就很差。

(二)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意识欠缺

高校体育教师对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认识和意义存在严重偏差,目前不少高校体育教师开展的关于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基本上还只是停留在呼喊口号的阶段。即便已经开展了一些关于创新创业的教育,那也只是被动式地应付,绝大多数人都只是开几次课程或者专题演讲来做了事,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方式手段和方法简单,针对性和实效力并不强。其次,由于高校的体育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与自己的专业技术职称、薪酬待遇等并无必然相互关联,因此,他们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偏低,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也不重视,主动性也表现较弱。

(三)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在各高校体育领域相关课程中均有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毫无疑问它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是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理论教育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高校实现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路径。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讲授是以讲座的形式来进行的,只有部分高校把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单独开设。在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设定上,存在着缺少整体性规划、课程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等种种问题。当前创新创业的课程结构体系还不够健全,还未纳入正式的学校课程体系之中。

(四)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环境不够优良

环境能够塑造和改变人,对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创新创业环境。当前高校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环境并不理想,尚未建立一种积极的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环境和体系。在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创新典型事件的教育、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与相关政策的宣传等各个领域都不尽人意。由此可见,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外部环境亟待改变。

(五)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保障条件不足

良好的环境保障是一切工作都顺利进行的基础。高校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仍然需要地方政府、社会、学校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更快地发展。高校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在创新与创业中还存在着一些师资队伍力量水平不高与数量不足、资金短缺、创新与创业理论实践平台的匮乏以及对创新与创业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不足等突出问题,这些突出问题的产生也都是严重影响高校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创新与创业的障碍物。

三、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共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层面

在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时,政府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宏观层次上的制定、监督和管理,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支持和服务。目前,政府顶层设计不完善,并不能在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充分发挥指导性作用。政府政策层面,目前颁布的众多关于扶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仍然缺乏一些具有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不能直接而便捷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系统服务。而且在体育领域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相当缺乏,并且现有有限的政策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需要。其次,政府对现有政策执行力度的监管缺失,并且没有全面有效地执行现有的创新创业政策。另外部分地区和单位不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现有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结果。

(二)社会层面

社会整体支持力度不够,尚未形成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良好社会环境。当前,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受到了传统的就业理念的严重影响,社会上还存在诸多偏见甚至是歧视。在中国社会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陈旧的思想观念严重,这对整个中国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影响深远。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会受到来自社会甚至是家长的质疑或否定。社会并未形成一种崇尚大学生创业、鼓励大学生创业者的社会大环境。

(三)高校层面

高校缺乏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规划,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与主动性不足。高校应该被认为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素质教育的领导者,然而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育观念上,高校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足够重视,创新创业思想引导在高校工作中的目标和定位还不够清晰,以致使部分高等院校对于创新创业的教育流于形式,仅局限于组织和举行一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对如何激发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如何提升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迫切问题则并未作出通盘规划,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得到学校的积极支持。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路径探索

(一)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计划主要指的是对优秀人才实施一个全程的知识传授与培养,是各项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执行计划。它们所制定的基础是专门学科培养的目标和学科培养的规格。培养计划亦是对本科专业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逻辑出发点、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内容与手段、条件和保障等的培养工作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首先,必须要将“互联网+”的创新创业这一环节全部纳入至体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并且要设置合理的体育类创新创业的学分。第二,凡是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其所有人员进入创新创业园区或者是基地进行创业学习的时间,可以被视为是参加创新创业园区的学习、实训和实践教育的时间,并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统一计入我国创新创业学分。第三,在我国大学生体育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方案中也需要将大量的学生通过“互联网+”的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等活动确定为创新企业的课堂。把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的课题探究和项目实践等活动还要确认为是创新创业的课堂。我们要优先鼓励和支持其转入“互联网+”和创新创业相关领域的专门课程。在学制改革方面,学生的修业年限也可以适当地放宽,他们的学业过程可以允许合理地调整,甚至可以在创新和自主创业期间继续保留本科生的学籍或者休学,实施一种弹性的学制。

(二)健全创新创业课程培养体系

课程体系是落实人才培训方案的中坚核心。在制订体育类专业性人才培养工作方案中,首先,要继续加快对优秀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互联网+”企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要充分结合自己的办学特点和所属专业的技术、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特长,重点打造一批课程资源丰富、适宜于网上在线开放和创新型创业课程。第二,要尽量开设一些与“互联网+”创新创业紧密相关,并且具有产业特征的专门项目。探索实施相关课程学分管理方案措施,在课程体系与教材安排上着眼于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与指导等方面,要着力打造好省级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资源平台,为最终达到资源的共享打下基础。第三,应根据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把“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融入应用到我国的专业性教育中,尤其是要在我国的体育学科专业性课程结构体系中融入“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

(三)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互联网时代落实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要靠教师去实施,而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依旧是要靠专业的教师,归根到底是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从一个特定的程度上看,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取决于其所在学校和教师“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技术水平。因此,有必要积极地采取措施增强体育类专业教师“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引领和指导能力,加强对体育类专业教师创新创业的指导和培训。即体育类专业的教师应当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进行明确,对体育类专业的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考核和评价工作,要进行加强与增补。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团队可以实行“培养+引进”模式。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地有意识地培养一支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互联网+”背景下创新与创业指导的教师和人员队伍,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继续引进一批能够指导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性体育人才。同时鼓励招聘经国务院主管部门和地方人社机构有关审定的创新型成功者、风险投资人、知名科研院士及企业家等多个行业的优秀体育专业人才,担任体育专业课和体育创新创业的课程兼职指导老师,建立优秀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体育导师和专业人才储备库。

(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认识认知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培养计划、课程制度及师资团队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留住学生。我们要提升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和实现自主创业的能力,首先必须要做到的就是让广大大学生从政治思想上高度重视“互联网+”创新和实现自主创业的教育。另外,在现有的相关评优和评先项目或课题中,还认为应该针对积极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体育类专业的优秀大学生,安排一定数量比例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或课题,并设置创新创业奖助学金,以调动和提高体育类各专业的大学生参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五)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体育类专业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仍然需要依赖一系列教育和学习的方法。当前高校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还是通过语言授课或者信息化传播来实现的,很少有人会应用到以实践训练及引导探索为主的方式来教学,这就需要要求从事体育类专业创新创业的授课老师,要充分考虑到我校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广泛地开展诸如小组讨论式、课堂启示式、实践参与式和课题、项目化研究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另外,对于从事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要特别注重自己在思想上和知识方面的批评性和创造性;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设置上,应该积极激励和支持体育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将最新的教育前沿、最新的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以及他们的分析研究成果纳入学校课堂中,以充分激发“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灵感。

(六)改进创新创业指导帮扶服务

改进高校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帮扶,可以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指导性服务,主要体现为:首先,要营造良好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氛围,即对于国家、省乃至市、县各项体育行业创新型企业优惠扶持政策都要进行加强深入的宣传,引导广大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了解和熟悉并合理地使用政策,扩大对相关政策的知晓范围,并要做好落实工作。第二,要切实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基地”五个落实到位。第三,要通过体育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构筑体育类专业大学生“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系统,在切实做好体育类知识产权贸易、创新型创业项目的对接等公共服务工作的同时,为其他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实际信息。第四,要进一步建设健全网络化的培训平台,研发出适合各类体育专业大学生特色的创新型创业训练课程。第五,要进一步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新模式、新科技,对自主创业的各类体育院校大学生帮扶工作不断线、指引工作不断线和服务工作不断线。

五、结论

当今社会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创新创业一直是这个时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高校从事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所面临的一个历史契机。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来分析创新创业活动,大数据及时、精准及快速的优势,有助于大学生把握创业机遇,实现精准创业,从而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猜你喜欢

体育类互联网+体育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2018年部分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晋招录信息
体育类非物质化遗产的角色定位
我们的“体育梦”
中职学校开展体育类体验式德育主题活动的探索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