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体育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2021-11-22刘梦婷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灌篮 2021年24期
关键词:主体教学方式高职

刘梦婷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目前,随着改革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体育教育亦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其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更是保证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只有正确的体育教学方式才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因此选择与运用恰当的体育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学方式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而且能够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高职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方式内容非常丰富,长期以来学者一直在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如怎样安排教材内容和运动项目的负荷程度如何保证课堂顺利进行等。本文试图对高职的体育教学方式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新的设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基本概念思辨

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认识并不是十分清晰,如出现了“同一”学说和“非同一”学说等的界定,这些也正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不同理解而生产的。而理解上的不同造成最大的影响是逻辑起点与支点的不同,这也就容易造成现实课程改革的方向性偏差。教育大词典中指出,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2]。教学方式指的是:教学方法的细节,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活动状态,表明教学活动实际呈现的形式。如讲解法、示范法、模方法等。我国学者李森对该问题的研究指出,教学方式实质上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文化映射。从这一概念来理解,教学方法可能仅是一种具体的实施路径,而教学方式可能更加的从教学本体这一概念来理解,是从更加系统整体的角度来考虑教学过程或规划,并进行统筹安排的过程。因此,实践中正确认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内涵与分类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体育课程的理论改革与课堂实践有深远的影响,并能够确立正确的变革基点。教学方式更倾向于一种整体性范畴或方式,而教学方法可能从更为具体的层面加以实施。教学方式是对整体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把握,而教学方法是以目的为依据来定的。

二、传统体育教学方式的反思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人们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谁才是体育课堂中的主体”。人们对课堂中主体地位的分歧无非有两个,教师是主体或者学生是主体。这一“钟摆现象”导致了学科与活动、灌输与启发的对立,也构筑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水岭[5]。同时,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不明确的思维方式,更加导致了多次课程改革的效率低下,因为,这种不明确的教学方式必然导致行为方式的混乱,更加使人们找不到变革的主线所在。

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之一思想概念的形式化或表面化,典型的表现就是主客体的错位,这种错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主体与客体的完全分离,教师的灌输与学生的接收处于一种“绝缘的状态”,教学方式或理念单一;二是伴随着现代教育改革应运而生的新的形式变化,其典型特点是以“嫁接”为显著特点,如将传统的课程教学嫁接活动为导向的内容,然而,遗憾的是这种“嫁接”往往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可能正是因为如此,导致我国多次课程改革的效果甚微。虽然,我们还不能说这样的一些教学方式的变革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但至少可以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是低效地,或是值得改进的。

三、高职体育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取向

(一)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变为对学生有指导性的教学方式

多年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改革的出发点讨论的几乎都是有关教师的教学方式,研究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很多,而对学生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比如“学什么”和“怎么学”的研究却很少。以往课堂上教师准备的很充分,学生却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随着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发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方式由灌输式转变为渗透式,把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不仅推动体育教学方式进一步发展,同时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

更新体育教学理念,融健身和娱乐为一体。体现体育教学方式的改革,还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的技能教学,而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表现不够重视,如缺乏自信,出现畏惧心理,不正当的体育竞争,课堂气氛不和谐等。因此不能忽略学生的人格培养。

(二)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通常都是教师怎么教,学生跟着怎么学,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时间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下降,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发挥出来。当然,这种主体性的发挥要合理的理解,教学改革的主线不能偏失,并不是要脱离教师的引导,也不是单纯一味的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单纯“嫁接”或“无机套接”现象的发生。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学方式的变革就必须上升到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层面,从教学的本体来加以实施,而不是单纯某种教学方法的改变[6]。

(三)将体育教学的重点转变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21世纪需要的是身心健康的创新型人才。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为了教体育动作,体育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体育精神没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像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公正性、公平性,不怕输、不服输,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都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优秀品质。新时代的体育教学要重视课程思政的融入,将体育精神、女排精神、中国精神潜移默化的融入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体育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公平竞争、面对挫折能力。

(四)合理采取探究式教学

在体育教学课堂中,问题的设置、教具使用的便捷性、人数的控制等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设,真正的做到差异化教学和因材施教。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是探索者,实践并提出新问题。合理的运用探究式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8]。

(五)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虽然高职的科目众多,但是每门课都有其自己的思想内容,教师可将知识与优秀的思想内容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培养优秀的思想品德。第二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能很好的传授知识,还要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即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导致性格不同,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四、对我国高职体育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进一步思考

(一)处理好“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

“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一直是人们在教育改革和体育教学方式变革中的重要方面,人们在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中对“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清晰地阐述,甚至在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出现偏差。正确的认识可避免造成理论和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混乱,也避免对当前的体育教学方式改革产生不好的影响。

“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可以理解为教师的指导性,认为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指导其质量、强度、速度”,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可以理解为学生的学习性,认为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动力和创新力”,“学习过程”是二者的桥梁。换句话说,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者”[8],二者相互协调使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一个正确地“导”,一个主动地“学”,它们是一个教学方式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统一的。没有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再积极的学大部分也是在浪费时间;而没有学生积极的学,即使教师运用了正确的教学方式也只能是在做无用功。

总而言之,这两种关系存在一定的张力空间,在实际教学中,既不能单纯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又不能扩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势必在它们之间产生了一种张力,而克服这一张力的主要责任就在于调整好教学方式的变革起点,即教学本体地位,也就是不能失去教学的主体规范性,单纯的走向一端,必然导致教学方式变革的效率低下,甚至产生严重的负效应。

(二)深刻体会自主学习方式的内涵

学生虽然通过新课程的改革提高了学习知识的能力,但部分学生仍然缺乏自主学习能力。针对这一方面,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将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成“教师引导学生”的教学方式。好的课堂教学设置,再加上教师科学规范的指导,可以使学生由原来枯燥又无聊的学习转变成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从心理学研究分析,学习乐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学内容。但自主学习方式不是不需要教师,相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军师”角色,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给予相应的帮助。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心理上认识和接受自主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或者教师和学生一组。在学习中以小组为单位,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不仅实现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还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10]。

五、结束语

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式和以“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现代教学方式,都有其时代存在的必要性和发展性。然而体育教学方式的逐步改革使教学方式的功能和特点逐步完善,互相渗透,从而对现在的高职体育课堂教学发挥作用。体育教学方式不是一种或者不变的,它具有客观、具体、发展、时代等特点,须了解其特点再选择使用。

猜你喜欢

主体教学方式高职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论碳审计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