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

2021-11-21

对外经贸 2021年8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财务管理

李 杰 屈 佩

(西安翻译学院 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5)

一、校企合作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问题已经逐渐演变成了社会问题,财务管理专业作为热门专业之一,就业压力高于其他专业。据统计,有80.22%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压力大的原因是缺乏实践经验,72.53%的毕业生认为市场人员过于饱和,造成就业压力大。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在校学习时,开设课程着重学习金融基础,涉猎范围广,在实际应用中,不论是从事会计,银行,还是审计工作,往往需要从基础做起,并且需要更专业,更深入的基础知识,没有扎实的实践基础,在就业时会产生知识断层情况。

目前,各个高校为培养出与市场需求对接的人才,许多学者、高校和机构都在积极探索着解决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需要改革与探索的空间。从高校的办学层次和生源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和企业用人需求,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提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措施,从而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缩短毕业生适应社会的时间,实现“零距离”就业;使学校和企业之间在人才供需上实现资源互补,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真正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与需求不匹配

随着市场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各大高校逐渐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购买一些实训软件和设备。但是由于缺乏对相关实训软件进行及时维护和升级,导致一些实践教学环节所使用的实训软件无法满足最新的财税制度。学生在校学习的实训软件未能与社会用人单位及时接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其次,目前高校和企业签订的校外实习基地以中小企业居多,而中小企业受到规模的限制,大多都是将财务和会计合并设置,这样的实习基地提供的会计处理业务居多,但涉及的投资,融资和项目管理等业务缺乏,导致学生无法进行财务管理专业所需的相关业务的实习。

(二)课程体系设置宽泛,缺乏精准化

通过调研发现一些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实际上非常广泛,本着培养扎实市场经济理论及经济管理的原则,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包含了基础会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中级财务会计,税法,财务分析,管理信息系统,投资学,证券学,高级财务管理等。从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不难看出,设置的内容非常广泛,每一门课程的课时设置上非常有限,这种情况下,导致课程的内容学习不够精准化。

作为财务管理的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面对的工作岗位,往往是会计事务所的出纳,助理审计,银行业务等工作,在校开设课程时,同期毕业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相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更容易找到对口的工作,其根本原因在于,即使是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更多倾向寻找会计行业的工作,但是由于开设课程内容不够精准化,导致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时无法迅速适应工作模式。

学生通过院校专业课程的学习,一方面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学识,做到“术业有专攻”,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快的融入社会,选择一份专业对口,并且适合自己的工作,学生在院校的学习本质目的是作为自己今后择业的重要铺垫。因此课程体系设置不宜过于宽泛,以职业标准为基础,选择与专业匹配度高的课程体系,培养技能应用型财务管理从业人才。

(三)实践型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中,专职教师的比重不断的加大,但是这些老师普遍都是毕业之后,从毕业的院校直接进入学校担任专业老师,缺少在企业中的工作经验,因此在财务管理专业可能就业的行业,会出现实际账务处理方面经验不足的问题。

以普通高校为例,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课程中,大部分的课程由专职教师担任,小部分课程由聘请的具有实操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并在毕业之前开设专业做账的课程,了解会计纸质账簿的记录与大致工作流程。现在普遍企业财务都应用自行研发的财务系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采用新仪器,新方法。

目前,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发展体系中,对于既具有教师素质又具有行业素质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非常推崇。一些高校对这一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但是引进这一模式之后,对于双师型教师和普通教师在教学任务量、薪资待遇、福利、培训及进修等方面没有做明确的区分。双师型激励机制的缺乏导致教师缺乏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校外挂职锻炼的动力。

三、校企合作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措施

(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高校开设专业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是为了让应届毕业生可以在毕业之后能够通过在校学习的内容,在工作当中进行实际的运用,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务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全面结合,重视学生在现实工作当中工作效能的锻炼,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凸显其实用性能与实践性能。因此,明确培养学生目的是为了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具备良好的专业修养,灵活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在毕业之后可以担任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岗位的工作,具备会计师所具备的理念水准及工作实力的技术化会计精英。通过实践的锻炼,针对培训的目的,明确理论教学与实际之间的差距,可以针对多项工作岗位,例如出纳、税务、审计等岗位,从而实施相应的训练,实现培养目标。

(二)加强校内外实训平台和实习基地建设

高校的相关负责人,要与社会以及企业之间通力合作,为优化校内外育人环境做好充足的准备。学校与企业合作搭建实践实训平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及环境,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校园内部,建设实践教育基底,为学生提供校园内部实践的场所,校内外相结合,为该专业的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实践的环境。

西安翻译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曾经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强化实践环节,在2017年与西安高新区新材料园公司之间达成合作,构建实验实训基地,为财务管理系学生的暑期顶岗实习提供场所,但是随着选择该专业的学生数量的增多,现有的实训基地不论是设备上还是场地方面,都有一定的不足,因此对于实践训练的场所要加大投入力度,构建综合仿真实训室,提升学生电子做账与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改革课程体系,与专业精准化对接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课程体系的与时俱进,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实际应用中的经济原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高校在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时,首先要明确在企业当中,财务管理岗位的职业标准和工作任务以及基础会计与财务管理岗位的区别,培养多方面人才;其次,以职业标准为基础,选定合适的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教学,与时俱进的开设教学课程与实践课程,争取做好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定向培养专业化人才。最后,引入实践与理论并行的教学模式,尽可能的提高学生考证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实现学校课程与专业要求精准化对接。

(四)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弥补实践型师资力量不足难题

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发挥出学校与企业各自的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所需要的人才,这是职业教育办学突出的特征之一,这对提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有着积极的作用。校企双方相互扶持、相互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现代职业教育观念的重点内容,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使得教育与生产可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合格的职业化人才,应该构建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中。

在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发挥作用的不仅仅是学校与企业,政府在其中应当发挥更大的效用。首先,在面对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时,政府应当发挥积极作用,从政策上给予校企合作双方相应的优惠政策,引导更多的学校与企业参与到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在引进企业的同时,还要注意筛选企业参与的目的,防止不良企业利用政策优惠,引导不良风气。其次,高校方面,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模式,利用企业深入参与教学的机会使学生接触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同时高校也应该注重对实践型教师的培养,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老师利用寒暑假到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对有意向考取专业资格证书的老师适当减轻工作量或者在排课方面给予适当照顾。从多方面鼓励教师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最后,各行各业的领头企业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要具有长远目光,认识到“人才是第一发展力”这一根本问题,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企业发展的纽带作用。只要做到上述三点,并且取得这三点之间的平衡,必然会为校企合作的推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改善人才评价机制,重点突出专业应用性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的人才评价机制是通过课程理论笔试成绩和学生在校学分绩点来评价学习情况,但这种评价机制是过于片面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与在校学习的过渡落差,高校应当逐渐改善人才的评价机制,培养人才是一个系统性过程,要立足于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因此,学生在评价机制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第一、学生综合期末考试成绩。第二、学生短期模拟情景操作评分。第三、学生在专业相关领域的假期实践评分。第四、校企合作双方老师给予的毕业评分。第五、进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水平考核。综合以上几项,对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将综合分数较高,且职业道德和思想水平较高的学生,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库,为将来企业输送人才提供保障。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之下,突出了专业知识在实际应用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校时可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应用理论知识,尽可能的提前适应工作状态,从而达到毕业时可以尽可能的缩小就业时的落差,这种培养模式同时也为企业的后续人才输入提供了保障。

四、结语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已经逐渐显现,校企合作是近年来学校探索的一种新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作为应用型院校生存、发展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秉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原则,进行制度的改革,并且近些年以来,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利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获益的目的,在这种机制之下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是十分具有针对性的,可以尽可能的做到毕业后早日融入工作状态,但是当前的校企合作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通过构建长效的合作机制,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才能为企业培养更加专业的人才,从而实现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相对应的新目标。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强化医院财务管理是医改的重要环节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论新形势下酒店财务管理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