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游学视角看“徐霞客游记”创作情缘

2021-11-21涂美珍

当代旅游 2021年26期
关键词:游历徐霞客游记

付 捷 涂美珍

豫章师范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南昌 330103

引言

在现代旅游学的术语中,“山水”是具有美学、科学、文化价值的景观。所谓“山水文化”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对象和基本素材创作出来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景致不仅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而且是连接家与国、天与地的精神纽带,是士大夫对大自然的精神追求与情感寄托。《徐霞客游记》可说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它继承发扬了郦道元《水经注》开创的传统,又吸取了柳宗元《小石潭记》的经验,达到了科学和文学的完美结合。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学巨著,包括游历黄山、雁荡山、恒山等名山大川的散文十七篇和《浙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日记,经季梦良“遍搜遗帙”整理出60多万字游记,是系统考察研究中国地质地貌的开拓之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美抒情的散文游记佳作。其在地理学、文学和史学上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被清代学者钱谦益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一 家庭的富裕提供了游历名山大川和创作的物质条件

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兴盛的原因一是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为文人提供了游历名山大川、隐居幽谷名园的物质条件。二是魏晋之后社会隐逸之风盛行,促进了山水文化的繁荣。当文人厌倦官场或者政治上受到打击时,崇尚老庄,寄情山水。有些人是为追求仕途,曲从“终南捷径”吟啸山林。《论语》中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从《徐霞客游记》的创作来说,首先是国家的稳定繁荣和家庭的富裕为徐霞客提供了游历名山大川的物质条件。徐霞客出生于江苏江阴的一个富庶人家,据明人笔记《共山堂外纪》对徐家家境的评价是“富甲江南”;另一本笔记《戒庵老人漫笔》写得更翔实:徐霞客祖上为江阴首富,他的曾祖当时分家产时,光田产就分到了12597亩。这些田产,如果从南走到北,能走五十余里。钱谦益的《徐霞客传》中记载“践更繇役”,意思徐家家大业大,可以出钱请人代替服徭役。正是有这强大的财力作为后盾,才能使徐霞客没有后顾之忧,支撑他数十年的漫游生活。徐霞客的祖上还修建了一座万卷楼来藏书,《万卷楼记》中如此描述:“兹楼也,储川岳之精,泄鬼神之秘,究古今之奥”。丰富的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和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 父母的开明和家族的支持

徐霞客的曾祖父徐经因明代弘治年间的“会试泄题案”终身不仕而郁郁不得意。父亲徐有勉谨记祖上遗训,一生不曾参加科举考试,也不愿同豪门权贵交往,反而喜欢游览山水。徐霞客受其父亲影响同时也受到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年少时就聪慧旷达放任,好博览群书。他涉猎范围非常广泛,除了诵读儒家十三经典外,对于《水经注》《山海经》之类的地理书籍更是爱不释卷。他只参加了县里童子试但未考中,后来再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他父亲见他淡泊功名,便不再逼迫他参加科举,而是勉励他修身齐家,做一个隽秀明礼的才子。徐霞客在乡里文名远播,又仗义疏财,喜欢结交文人雅士。徐霞客为母亲八十寿辰建晴山堂,他的好友高攀龙、宋濂、文征明、钱谦益、董其昌、祝允明等85位名流学士写了94篇诗文相贺。他父亲病故时,19岁的他本想外出游历,但是碍于“父母在,不远游”的世礼训诫,他须在家侍奉老母,只好打消了出游的念头。他母亲知书达礼、善解人意,她鼓励儿子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留在家园,因为无法挣脱束缚而最终一事无成呢[2]?”母亲遣之出游东南佳山丽水,临行前还亲自为他做了远游冠,他二十二岁第一次远游,直到他五十六岁逝世,30年时间多半是在旅行途中度过的。徐霞客每次出游归来都会给母亲讲述旅途的收获和趣闻,他母亲总是非常开心和欣慰,为儿子自豪。由于母亲高龄,徐霞客一度打算中止出游,待在家乡侍奉母亲。但母亲见他执着旅游,不愿看到儿子闲在家束缚郁闷,竟然和儿子一起到周边旅游,这一举动让乡邻瞠目结舌。第二年,他母亲82岁去世,因为要守孝三年才暂停了远游。徐霞客特立独行的举止,不为世人所理解和接受,他在当时有“奇人”“畸人”的称号。徐家家族却对他游山玩水“不务正业”的另类行为见怪不怪,对他抱有宽容态度并给予支持。在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亲友们组成旅行团陪徐霞客沿长江直上,游览了庐山等地。1630年(崇祯三年),他年迈的叔祖父和他一同游览了福建。1632年(崇祯五年),徐霞客的族兄又和他一起游览了雁荡山和天台山。

三 “朝临烟霞而暮栖苍梧”的人生志向

徐霞客生活在程朱理学、八股取士盛行的明朝,他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当读到《晋书·陶渊明传》时,徐霞客被陶渊明乐安天命,放逸山林的人生态度深深打动,他立誓:“大丈夫应当走遍天下,朝临烟霞而暮栖苍梧,怎能拘于一地终老一生[3]?”很明显他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很大,儒家人生哲学里中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道家文化则属于山林文化,“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他经常独坐空谷听雪,能听上大半天,“如画山色净似洗,入耳泉声清如鸣”,真正的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徐霞客晚年曾不无自豪地说:“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徐霞客此语,不仅是对自己坚韧意志、不忘初衷的肯定,也有对自己投入精力、财力的夸耀。

徐霞客三十多年间先后进行了四次长途跋涉,足迹遍及16个省,都是在完全没有他人和政府资助的情况下进行的。他探访的景致有些是在穷乡僻壤,骑马乘船都无法到达的,只能徒步,或是人迹罕至的边陲关隘。他虽然有时带着仆人牵马挑担,但大多数是自己肩挑马驮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半路上甚至几次财物遭强盗洗劫,进退维谷,尝尽了旅途的艰辛。徐霞客为了实现自己“朝临烟霞而暮栖苍梧”人生志向,孜孜追求。在小寒山拜访陈木叔时,陈木叔质疑他到过雁荡山的最高峰。徐霞客为了考察证实雁荡山的最高峰,从小路手攀藤条登上雁荡山山顶,夜晚寒风逼人,许多麋鹿与他相伴,他孤身在山顶住了三个晚上示目测量确认了最高峰才下山。他游历黄山时遇到大雪封山,困在山上两个多月,粮食断绝差点丧命。他在福建游历了武夷山和海边岛屿滩涂,游遍了闽南的山水景致,甚至比当地人还要熟悉地形,为人指向引路。徐霞客游历云南时,因患脚疾,行走不便,只好在馆驿编撰《鸡足山志》,三个月后丽江府的太守为他备好竹轿和干粮,他才得以返乡。

四 寄托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徐霞客不是政府官员,只是以“驴友”的身份游历天下,也不是为了宗教信仰,他只是纯粹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奇情郁然,玄对山水”。“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4]。”这是《徐霞客游记》开篇的第一句。他游览昆仑山,考察西北沙漠边陲回来,好友请他乘坐一艘小船在江上游玩,正遇大雨淋湿了他的衣服。朋友劝他上岸,他拒绝了:“这就像山泉猛下撞击肩和背,好不快活[5]!”文人骚客在游胜览景的过程中,从自然山水到人文山水,抒发笔墨,融入了文人的性情和情怀,也就使那原本天然造化、鬼斧神工的山水景致更加绮丽,愈加鲜活。徐霞客受到唐代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影响,在描绘自然风光中,寄托了自己真挚的思想感情,摹写山水形神兼备,使山水具有人的性格,生动传神。在徐霞客的游记中,不仅能读到细致入微、身临其境的景观描写,而且更能感受他那“志在四方”的精神[6],仿佛与他一道感受了攀登山峰的艰险,体会到达“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乐趣。如《游太华山日记》“行二十里,忽仰见芙蓉片片,已直造其下,不特三峰秀绝,而东西拥攒诸峰,俱片削层悬”。他写景时把自己对山水景致的体验和感悟记载下来,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比前人游记细致入微。如《游雁荡山记》“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如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之欹。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突出山的形象美——雄、奇、险、峻、幽、奥、旷。徐霞客曾两次游历黄山,写下了两篇《游黄山日记》。向世人介绍黄山的温泉、奇松、云海、巧石、名峰等诸多景观,语言精确,奇丽而优美。他在比较各名山大川后,对黄山作出了:“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评价。从此,黄山名声大振,闻名遐迩。

在他的游记中,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昂扬的激情,豪放的气势,浪漫的情趣,张扬的个性,能激发起读者对自然的向往和崇拜。徐霞客游历石门峡,在《滇游日记二十八》中写道:“惟望石门,近在咫尺,上下逼凑,骈削万仞,相距不逾二丈,其顶两端如一,其根只容一水。”“矫首东望,忽云气迸坼,露出青芙蓉两片,插天拔地,骈立对峙,其内崇峦叠映,云影出没,令人神跃”。其语言文字优美又极有感染力,如果没有对山水的真挚情感,就不可能为之。他的创作达到了山水与自身精神完全融为一体,即物我两忘的状态。

五 知行合一,对地理有独特深刻的见解

“知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从先秦的典籍到宋明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都从不同的角度讲求内在的知识和行动的统一。徐霞客的游历实践并不是王阳明所主张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也不是走马观花式游山玩水,而是通过亲身跋山涉水,探索蕴藏在山水人文之中的奥秘。“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7]”,他到各地进行地形地貌的考察,对洞穴,土壤,植物、温泉、岩石的探幽寻秘,对河道源头进行考证,还关注各地经济、风土人情。他对前人地理著作中的记载不是一味迷信盲从,他发现之前的地理书籍记述比较简略且有不准确或存在错误之处,于是他通过对自然、社会、文化、民生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根据自己对地理独特的见解,补充中国古代地理文献中记载的空白,纠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比如《尚书·禹贡》关于水道源流中一直有“岷山导江”的记载,认为岷江是长江、黄河的源头,这个说法也被公认并沿袭了1000多年。徐霞客对此表示质疑,经过几次到四川等地的实地考察之后,找到了翔实证据,更正了金沙江才是长江的发源地。他又科学辨析了西北昆仑山、祁连山、唐古拉等山脉的走势,他还对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成因及特征有详尽的考察和记述,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石灰溶蚀地貌的考察记录。徐霞客游记中有几万字是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所没提及的内容,是他对此进行的补订。他的游记对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做出了许多超越前人的科学知识真伪论断和释疑,善于总结自然科学规律,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因此被后人称为“古今第一游记”。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高度评价道:“他(徐霞客)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8]。”

六 结语

中国山水文化蕴意十分丰富,山水的雄伟壮阔、险峻、秀丽逶迤、幽深、奇特,蕴涵着无穷的美学内涵,为旅游、文学、绘画、音乐等带来描绘对象和灵感,既可陶冶性情,又成为历代文人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造就了极富特色的山水文化。山水,正是作为人们释放内心情感的一种载体,使被束缚的情感和精神得到释放,返璞归真,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从侧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中国山水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体天地之道、通天地之德。徐霞客深谙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精髓,为达四方之志,追求自然风光之美,而踏遍天下名山大川,寄情山水,逍遥于无穷、与天地精神相交,即是此间的最高境界,无愧于“东方游圣”“千古奇人”的美誉。梁启超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盖以科学精神研治地理,一切皆以实测为基础,如霞客者真独有千古矣。”正是基于徐霞客毕生从事旅游事业和《徐霞客游记》对中国旅游的影响和贡献,2011年国务院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将徐霞客写下游记第一行字的日子—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

猜你喜欢

游历徐霞客游记
Travel Is The Best Teacher
斑斓纵横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
博物馆之探案游历
徐霞客志在四方
游历阳光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