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用型小粒大豆品种齐农28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2021-11-19韩冬伟王淑荣王连霞

大豆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小粒积温齐齐哈尔

袁 明,韩冬伟,王淑荣,张 迪,王连霞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大豆作为人类日常生活所需植物油和畜牧养殖所需的饲料蛋白的原料来源,在人民生活和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特用型小粒大豆品种具有籽粒较小、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种植效益高等特点,一直以来作为豆芽、纳豆等食品的加工原料,得到了市场的认可[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趋提高,对营养健康的新需求,豆芽、纳豆等食品的需求也逐年增加,促使特用型小粒大豆品种种植面积增加[3],目前审定的特用型小粒大豆品种存在产量低、易炸荚、易倒伏等缺点,制约了小粒大豆品种的推广和应用,影响了农民种植效益,满足不了种植需求[4-5]。因此,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针对特用型小粒大豆品种的市场需求及存在的现状,建立育种目标,开展了特用型小粒豆品种的选育工作,为生产上提供更新换代品种,满足市场对小粒豆品种的需求,推动小粒大豆的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6]。

1 选育过程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大豆育种研究团队,针对特用型小粒豆产量低、易炸荚、易倒伏等技术难点,建立育种目标,拟通过有性杂交技术手段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型小粒豆品种,对亲本及种质资源进行多年鉴定分析,按照育种目标进行选择优异亲本及种质资源,利用高产、抗倒伏种质资源九三00-48为母本,高产小粒品种顺小粒豆1号为父本,于2013年采用有性杂交配制组合,在后代分离的群体中,按照建立的育种方向,进行系谱法定向选择,通过2013—2016年连续3年的的南繁北育,在F5代进行决选,决选品系代号为齐农28号。2017—2018年在齐齐哈尔科研育种基地进行品系鉴定和产量比较试验,同时在齐齐哈尔讷河市、克山县、依安县等地开展了多点异地产量鉴定试验,2019—2020年参加黑龙江省大豆品种(第三积温带西部)区域试验,2021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对该品种进行审定,符合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命名为齐农28号,品种审定编号:黑审豆20210041,植物新品种权号:CNA2020100128.8。

2 特征特性

齐农28号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区域种植,平均生育日数在115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250℃左右。该品种为尖叶,紫花,灰色茸毛,弯镰形荚,荚皮成熟时呈褐色,黄色种脐,百粒重在8.6克左右,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9厘米左右,有少分枝。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2019—2020年连续2年抽样检验分析,测定品质,平均蛋白质含量42.44%,平均脂肪含量17.74%(见表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病理研究室,于2019—2020年连续2年抽样鉴定该品种对大豆灰斑病的抗性,鉴定抗性级别为中抗(见表2)[7]。

表1 2019—2020年齐农28号品质化验分析结果

表2 2019—2020年齐农28号抗病性鉴定结果

3 产量表现

3.1 异地鉴定

2017—2018年在齐齐哈尔分院科研基地进行品系鉴定试验和比较试验,平均产量2542.4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东农60增产10.8%;同时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进行异地鉴定试验,平均产量2320.6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东农60平均增产8.2%。

3.2 区域试验

2019—2020年进行了2年10点次的区域试验鉴定,参试区域为黑龙江省大豆品种第三积温带西部区,产量鉴定增产点比率100%,平均产量2533.7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东农60平均增产10.8%(见表3)。

4 栽培要点

齐农28号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区域种植,最好选择垄三栽培技术模式,不宜采用平播、大垄密植、窄行密植等栽培技术模式。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种植。采用以深松为主体的秋整地的方式,耙茬深度15厘米左右,深松深度25厘米以上,旋耕深度18厘米左右。采用机械方式进行起垄,垄距65厘米,垄高18厘米,起垄标准要做到垄直,且垄高、沟宽、深浅达到一致。种肥施磷酸二铵150公斤/公顷、尿素30公斤/公顷、硫酸钾50公斤/公顷,分层施于种下5~7厘米和14~16厘米处,切忌种肥同位。

播种前种子要进行精选,剔除杂质、病粒、不完整粒。为了防治苗期地下害虫及根部病的发生,可用药剂包衣拌种进行防治,一般每100公斤大豆种子可采用35%多克福种衣剂1500毫升包衣或70%噻虫嗪粉剂200克包衣,包衣后阴干,切忌暴晒。播期根据土壤墒情及温度,一般5月5日至20日是最佳的播种时期。播种量20~25公斤/公顷左右,播种深度以镇压后3~5厘米为宜,种子双行间距8~10厘米,保苗25~28万株/公顷。

全生育期间进行三次中耕,目的是打破犁底层,提高地温,促进幼苗,第一次中耕于大豆幼苗拱土初期,耕深15厘米左右;第二次中耕出苗后7~10天,耕深10厘米左右;第三次中耕在封垄前进行,耕深10厘米左右[8]。除草采用化学除草,一般采用苗前封闭及苗后茎叶处理两种方式。苗前封闭除草在播后苗前3~5天内进行,可用90%乙草胺2000~2400毫升/公顷或96%异丙甲草胺1500~1900毫升/公顷,加75%噻吩磺隆30~50克/公顷,对水400~450公斤/公顷进行土壤喷雾。苗后茎叶除草在大豆1~2片复叶、杂草2~4片叶时,可用12.5%烯禾啶1250~1500毫升/公顷或12%烯草酮450~600毫升/公顷或5%精喹禾灵750~900毫升/公顷,加48%灭草松1500毫升/公顷,对水250~300公斤/公顷进行茎叶喷雾[9]。于8月5日左右防治大豆食心虫,成虫发生盛期进行防治。一般采用2.5%溴氰菊酯等菊酯类农药,用量300~450毫升/公顷,对水400~450公斤/公顷进行叶面喷施防治[10]。收获时采用人工或机械收获。10%植株尚未落叶时进行人工收获;叶片、叶柄全部落净、豆粒归圆时进行机械收获。收获时注意收获质量,要求割茬高度以不留底荚为准,同时注意田间损失率和清洁率[11]。

猜你喜欢

小粒积温齐齐哈尔
水稻小粒不育系新组合卓两优141混播制种优势分析
基于特征组合与SVM的小粒种咖啡缺陷生豆检测
本刊策划·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1981—2020年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负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我们都是一条鱼
齐齐哈尔冰球城市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小黑的飞行
湟源县30年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The benefits and drawbacks of AI
温度对杂交水稻恢复系和不育系生育期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