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综艺晚会”的新思路与新取向
——以B站跨年晚会为例

2021-11-14李泽方

戏剧之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亚文化弹幕晚会

李泽方

(山西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2019年跨年,视频网站哔哩哔哩(bilibili,以下简称“B站”)自办的跨年晚会《bilibili二零一九最美的夜》在“跨年晚会大战”中异军突起,成为“爆款”。B站跨年晚会不仅收获了以ACG用户为核心的B站文化圈的一致好评,在社会上也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人民日报官微发文称“这是最懂年轻人的跨年晚会”,其在评分网站豆瓣上也获得了9.1分的高度评价。某种意义上来讲,B站成功破圈了。

晚会主创团队将年轻人真正喜欢的东西搬上舞台,以“日落”、“月升”、“星繁”三个篇章串联起了B站用户的共同回忆,呈现了一台泛年轻、泛娱乐的综艺晚会。而这场晚会成功的背后,是创作路径的与时俱进,更是创作者对B站青年亚文化的理解认同与融合表达,这样的新思路和新取向也为今后的综艺晚会创意与策划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新思路: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晚会创作路径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技术和业态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基于互联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此次B站跨年晚会的主创团队以用户思维、数据思维和技术思维推动节目的创意与实施,在主题设置、内容建构和视觉呈现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准,收获了广泛的好评。

(一)用户思维助推主题集结

在以往的节目策划当中,大多时候采取的是“主题先行”的创作路径,即主题由创作者设置,观众只能作为被动接受的角色而存在。而在B站这次的晚会当中,主题的形成更大程度上来自观众的自发集结。诚然,“通过主题组织内容”的创作路径更具可操作性,因为它将主题视为“节目创作与挑选的主要依据以及晚会现场风格与气氛营造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确定主题之后,节目的选取与编排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即可。但这样的操作方式由创作者主导,不可避免地带有一种强制接受的意味。互联网时代,创作者应该将传统“受众思维”转变为“用户思维”,站在用户角度进行节目创作,更加重视定制化和参与感。

具体到节目创作当中,这次晚会的主创团队将“主题先行”的创作模式转向了“内容先行”,以用户兴趣为中心组织节目内容,将用户真正喜欢的元素进行真挚演绎。不仅使得这台定制化的晚会更加符合B站的文化调性,更能让深谙B站文化的用户快速找到归属感。用户思维的另一个具体表现是重视参与感。在B站,弹幕不只是交流的渠道,更衍生出了“二度加工”和“群体式观影”的意义。如果说归属感是召唤观众主动“解码”的前提,那么基于弹幕的实时交流则让主题集结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引发了更广范围的共鸣。二次元少年、饭圈少女、国风爱好者……每个观众都在晚会中自觉“解码”、“编码”,自觉地为这台属于他们的晚会赋予各自的主题。

(二)数据思维主导内容建构

大数据给艺术创作提供了数据支持,是工具理性的体现,使得艺术创作兼具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双重属性。这一次,广泛运用于信息流平台和电商平台的算法推荐模式被应用在了晚会的创作当中。在节目的筛选和编排机制上,B站跨年晚会基于B站的点击、播放、弹幕讨论等数据进行综合考量,利用大数据围绕B站内容生态挖掘节目素材,从中找到用户真正喜欢的内容,然后用晚会的章法进行节目创作与编排。基于数据分析,数据帮主创团队高效地梳理了用户感兴趣的节目类型和方向,主创们基于此进行内容的组合和加工,为联结更多人的共同记忆打好了基础。更进一步来讲,大数据在节目策划中的运用转变了观众以往被动接受的晚会观赏体验,也完成了观众地位由从属向本位的转型。

(三)技术思维赋能视觉呈现

技术是互联网平台的根基,技术手段可为舞台视觉呈现提供新的可能,扩大舞台表现的空间,使得网络平台的晚会实现审美上的更新换代。近些年,虚拟现实技术(AR)、全息投影技术、舞台机械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等新兴舞台技术在综艺晚会的创作中被广泛使用,不断升级换代的技术手段为晚会视觉呈现赋能,进一步消弭了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与空间感,带给观众更为震撼的视听效果。

在节目《<权力的游戏>主题曲》中,节目灯光设计以暗红色为主色调,渲染了血雨腥风的紧张气氛。在音乐高潮部分,舞台上燃起火焰,巨龙从屏幕中“飞出”直冲镜头,达到了突破屏幕界限的多重体验,观众仿佛置身于烈火纷飞的战场,身临其境地重温了这一经典。同时通过对音乐音响的处理,带给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体验,这也成为本次晚会最为经典的场景和节目。

技术思维运用在晚会创意中时,技术本身的角色实现了由辅助创作到驱动创作的转变,技术已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而作为一种新的视觉表现方式以及叙事手段,为节目的表现提供了审美支撑。

二、新取向:基于多元文化融合的身份认同形塑

B站跨年晚会是对其每年举办的“拜年祭”的一次升级,但是与拜年祭这样的“圈内狂欢”相比,B站跨年晚会已经将视角扩大到了自身文化圈以外的更大的圈层,试图引发更广泛的共鸣。在这台定制化的晚会中,主创采用了融合的处理方式——既从B站的文化属性出发,提升“本站居民”的归属感;又没有一味地局限于ACG文化,而是从多方面进行了多元文化间的融合,实现了主旋律引领。

(一)融合:从分化对立到和谐共生

B站是典型的ACG文化社区,跨年晚会上自然少不了游戏、动漫等B站传统内容的呈现。网络游戏衍生的创意节目、唤起观众童年回忆的动漫歌曲、二次元世界的虚拟偶像等更是彰显了这台晚会的青年亚文化底色。而这次B站跨年晚会之所以能获得主流媒体的认可,就是因为晚会用年轻人不排斥不抵触的方式完成了主流价值观的输出,实现了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平等对话与和谐共生。晚会中的《亮剑》主题曲《中国军魂》、说唱歌手GAI(周延)演唱的《华夏》等节目完成了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深度融合;方锦龙老师与交响乐团合作的节目《韵·界》则让我们看到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对话与共生。这种融合一方面使得青年亚文化完成了主流化表达,进而使青年亚文化拥有了进入主流语境的机会;另一方面,青年亚文化的表达方式也增强了主流文化的表达趣味,扩大了主流文化的传播空间。

(二)重构:从集体记忆到趣缘认同

游戏、动漫、流行音乐等易于复制的现代文化商品伴随着Z世代成长,造就了他们相似的个体记忆,并通过大众媒介的介入建构起了当代年轻人的集体记忆。而这台晚会则运用各种怀旧元素,集结起了观众的共同记忆,引发了广泛的情感共鸣。晚会一开场,Cosplay秀《欢迎回到艾泽拉斯》就瞬间将观众带入到了魔兽的游戏世界当中。《魔兽世界》2005年登陆中国,其玩家涵盖了80后、90后甚至是00后。当游戏中的人物出现在舞台上时,年龄和阅历的隔阂被彻底消弭,有的只是被节目勾连起的共同回忆,在宏大的交响乐伴奏和绚丽的舞美效果加持下,用户的群体共鸣被彻底激发,弹幕区刷屏的“为了联盟”、“为了部落”就是他们在节目当中找到青春印迹的最好印证。随后的《Jump up high》(动漫组曲)中,几位来自B站的音乐区UP主们共同演绎了《数码宝贝》、《头文字D》以及《名侦探柯南》等经典动漫的主题曲,在以ACG文化为底蕴的B站唤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至此,共同的记忆符号促使观众的自我身份认同升级为群体身份认同,伴随着一个个共通记忆的刺激,共鸣效应逐步叠加,群体身份的认同最终上升为以ACG文化为核心的趣缘认同,观众的文化归属得以建构。

(三)形塑:从趣缘认同到家国认同

多数引爆集体情绪和触发集体共鸣的节目都是基于B站的ACG文化创作的。但是晚会中的集体情感并不都局限于B站的青年亚文化圈层,创作团队通过B站流行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融合,在建构起趣缘认同的基础上形塑了青年群体的家国认同。从《种花组曲》这一节目就可以管窥这台晚会对青年群体家国认同的形塑。这是一个充满浓郁B站文化气息的节目——首先这个节目名字中的“种花”(谐音“中华”)一词就是B站流行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中的元素,而《亮剑》和演员张光北则是B站鬼畜区的常客。与其他节目不同,节目播出时弹幕区一反常态,成为了一片红色的海洋。弹幕被观众刻意调整为红色,时不时还会有一些黄色的五角星,显然,这是B站用户独特的爱国表达方式。“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还是种花家”“天佑中华”等弹幕抒发了B站青年群体的浓厚爱国情怀;张光北演唱《中国军魂》时弹幕上飘过的“云飞兄别来无恙”、“狭路相逢勇者胜”等《亮剑》名句则是他们对那个热血年代中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的崇高敬意。

B站的跨年晚会是互联网平台在晚会创作上的积极探索,但也仅仅是开始。当前的互联网平台仍在加速布局内容生态,晚会作为平台整体形象和综合实力的象征,势必会成为各大平台接下来的“必争之地”,这也将赋予晚会这种艺术与传播形态更多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亚文化弹幕晚会
HOLLOW COMFORT
“弹幕”防御大师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