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画之境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天鹅西藏绘画

石 赛

(湖北省歌剧舞剧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当今世界,艺术样式和风格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艺术的观念和概念一再被更新和突破,东西方地域性文化差异随着全球化的时代发展也越来越互融。但就像生物的基因一样,由于文化基因的不同,各种艺术仍然会在传承的基础上表现出她血脉相通的一面,她是和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政治、经济、社会道德、哲学、宗教等相联系的,因此,在共同的基因上形成的不同艺术样式,仍然会有其精神上的共通性。

如何传承和转化中国传统文化,并以当代的美学观念和技术条件,找寻独特的表达方式,有意识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探索符合当代审美的视觉主题,中国舞台美术样式又如何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找到借鉴之处,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实验。

当代中国舞美从中国传统绘画中可以吸取的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从东西方绘画的比较中去找到答案。

东西方绘画的差异主要在于东西方两种绘画在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具体如下:东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不同,它导致了各自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必然会出现差异。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认为世界是天、地、人三方面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这一点出发,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强调个人的“小我”必须融入民族的乃至宇宙的“大我”。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观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理解客体、体会客体,让主、客体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于是,中国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和情绪的载体。所以中国画历来偏重表现作者的感情,注重抒写主观感受,不过分强调客观,画家所画常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受拘束。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哲学传统,总体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即天人相分的观念为基础的。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神临自然、宗教的权力至高无上,就是人要驾驭自然、征服自然。这两者的观念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天人对立、天人相分的。从这种观念出发,西方人文理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从而获得人生幸福;西方的自然科学自伽利略以来的400年间,都是在走一条分析的道路,总是不断地将客观物质世界一分为二。这种精神渗透到绘画艺术中,便体现为强调客观地表现现实对象。西方绘画总是把科学运用到绘画中,要求画家以纯客观的方式来把握自然,即画家所画一定要与他所看见的保持一致。中国传统绘画是重神不重形的“意画”。意者,情致意蕴,就是画者和被画者的特点或者精神状态。中国画不着重在外形上的维妙维肖,而着重传神写意与笔情墨趣。

我想当代中国舞台美术设计要借鉴于中国绘画的首先就是这种“意画”的境界,在我们的舞美创作中深刻把握作品的内涵,提炼出精神内核,找出对应的形象种子,运用当代的表达手段和方式,从而创造出独特的“画境”。

在这里以我设计的不同类型的作品为例,通过自身的心得阐明本人对题目的理解。

西藏歌舞诗《雅鲁藏布》是一部表现西藏风土人情的大型歌舞剧,雅鲁藏布位于藏南雅砻河谷的西藏山南地区,是藏民族之宗,藏文化之源。那里既有壮丽神秘的雪山平湖,又有辽阔无垠的绿色草原;既有绚丽多彩的雅砻文化,又有诸多在西藏历史中号称“第一”的人文景观。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雅砻儿女怀着虔诚与崇敬之心,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劳作,以惊人的毅力、拼搏的精神、独特的智慧,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此设计在充分了解西藏的历史、人文、地理地貌、宗教、民族习俗等基础上,没有去简单的进行景物的堆砌,而是每一幕选取最具意味的视觉元素加以不断艺术化的加工、提炼、整合,从而诗化的体现出西藏独特的风情风貌。

首章节以西藏的山为元素,抽象出现代感的山线条,山头棱角感的雪的造型,山脚绿色的植被同样带有线条感,使得整个画面既有水墨的感觉又带有生命的动感。灯光配合布景的质地与层次关系,让画面的立体感更强烈。

画幕山变化:画幕山的小幅部分滑道移开,露出通道,演员从通道出场。视觉上形成流水的曲线感,就像雅鲁藏布蜿蜒在群山之中。灯光配合加强中间通道的蜿蜒感,并且以适当的逆光凸显山顶的陡峭。

一幕三场将藏文的镂空用灯光做逆光的处理,在地面上呈现斑驳的藏文图案,增加神秘感和气势。局部使用灯片加强空间感。

二幕中将西藏的建筑结构特点与西藏的颜色喜好结合,并用绘画的手段处理表现手法。既有了西藏现实的元素,又脱离了现实。中区的通道部分竖直向上的空间分割有着宫殿的仪式感。演员从通道的远处走出,灯光营造从地平线走向观众的视觉感。

三幕一场中用树的剪影、土地和月亮的搭配营造一种美丽动人的氛围。一缕缕光线洒在山坡和树枝上,就像在西藏广阔的土地上的那份安详气氛。

三幕二场中当出现爱情双人舞的时候,一轮明月安静的在舞台中间,演员的舞蹈在月亮前展现,有一种爱情的美感。

四幕一场中将西藏的珍珠唐卡艺术与云纹图案结合,不仅浪漫唯美也充满神秘色彩。用冷光源处理色调,加入类似水浪波动的效果,像云的飘动感。用太阳光芒的线条纹路加入藏文的底纹,有一种图腾的画面感,显得庄严有气势,在这一场灯光需要作出七彩霞光的感觉,让云看起来就像被七彩霞光晕染了一般。演员手拿酥油灯从两边连贯而出,引出全剧高潮。

音乐剧《苗》的舞美设计同样也遵循了“诗意表达”的创作原则。全剧的设计从人物的内心情感体验出发,用变形夸张的手法充分的去表现每一幕的情境意象。

场景画面的大部分都是空白,这空白正是传统绘画中“无画处皆画”的境界,这空白又是主人公的悠悠思绪,这空白带给阿苗无边无际的畅想,这空白是她对理想家园向往的写照。

诗意在哪里?诗意在空白处。试想,如果笔者把它处理成一幕幕写实的景象,岂有这淡淡的一片空虚好,岂有如此的景象富有诗意,岂有这大片的空白来得贴切、来得符合人物的心情。

音画歌舞剧《西关印象》,由诗经改编而来,是做为旅游配套项目来打造的演出剧目,总体风格追求唯美、大气、浪漫、绚丽,视觉冲击力大,节目效果上能让各种不同的人群在较短的时间中迅速产生愉悦的视听享受和情感共鸣。因此笔者没有拘泥于现实的风物进行描摹表现,而是运用了传统工笔画风格,将飞火、流云、青山、弯月、漫花、白鹤等中国传统图像和古戏楼一起进行整体融合设计,用当代的审美方式,着重根据每幕场景的情绪需求,大胆的甚或天马行空的组合变化,用先进的高清投影技术和实景片古建筑相结合,绚丽而浪漫的展现了那段悠悠古韵的年代,从而尽量达到“无声之诗”的境界。

我为湖北省群艺馆设计的儿童音乐剧《生命的呵护》讲述的是安徒生《丑小鸭》里的天鹅蛋是如何出现在鸭棚的。天鹅妈妈红嘴鹅要和她的两位兄弟一起迁徙俄罗斯,无奈怀有身孕的红嘴鹅将要临产,不得已将天鹅蛋产于野草丛。两只黄鼬发现了天鹅蛋,企图抬回去美餐一顿,侥幸的是被善良的鸭妈妈发现了。机智的让黄鼬把天鹅蛋抬入了鸭棚,鸭棚里的其他动物和鸭妈妈一起与黄鼬斗智斗勇,最终保存了天鹅蛋的性命。鸭妈妈又不辞辛苦地孵蛋,丑小鸭终于诞生了。

虽然是儿童音乐剧,但是导演一开始的方向是希望能够满足家庭观看的需要,加上有动画投影的辅助,于是没有选择传统儿童剧颜色鲜亮、色彩非常丰富、造型卡通的路线,而是根据每场情境的需要进行多元素的巧妙组合,更多的考虑去达到意境的完美,满足儿童剧想象力丰富的需求。

如开场序幕加入了牛皮纸的元素,并加入一段羽毛笔书写乐谱,最后变成羽毛的动画,呼应整个故事。

整个结构用了大面积的色块做造型,肌理上选择了儿童蜡笔画的效果。剧情里天鹅要飞到俄罗斯的作曲家那里,前面有可以滑动的树干表现从睡梦中惊醒的天鹅妈妈所在的森林。

俄国建筑风格的剪影在后区划分2个空间。把天上的天线及鸟在造型上做的像五线谱和音符,既有童趣又不过于卡通。

第二幕里癞蛤蟆兄弟追随天鹅兄妹,梯田的动画及天鹅的飞舞表现路途的迁徙,癞蛤蟆兄弟在车台上边跳舞边唱出对天鹅的向往。

天鹅兄妹站在车台上脚下是云的投影,下面是城市的切换,体现天鹅兄妹路途漫长。多媒体营造的舞台背景能瞬间变化为电闪雷鸣、雨雪纷飞的逼真场景,令台下的小朋友为红嘴鹅的命运担心不已。动画视频和二级表演平台,合理处理了三只天鹅飞翔的动作场面,让人身临其境。

舞美结构利用一个车台和几何体块的组合切分,再配以不同的形象元素来表达不同的场次空间地点变化。剧情的最后天鹅妈妈站在远方与鸭妈妈和小天鹅合唱,结合动画投影,营造一个半虚半实的温馨氛围。

以上不同类型的作品剧目阐述了我从中国画意的体悟中去进行诗意表达的舞美创作探索。我想从今天的角度看待过去留下来的东西,重新寻找创作的立足点,不断对中国传统审美进行当代化探索,既能体现中国传统的美学价值,同时看上去又不是一副老面孔,将当代精神延续到了本土文化的更新中。

猜你喜欢

天鹅西藏绘画
都是西藏的“错”
“热跑”天鹅
天鹅之死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