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心半解》:给电影做减法,让青春片回归校园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艾莉青春片保罗

苏 丹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电视学院摄影系,四川 成都 610000)

2020年全球电影业在疫情的影响下产出较少,由网飞出品、华裔女导演伍思薇执导的青春片《真心半解》成为电影市场的一剂良药,一经播出便收获了烂番茄96%的好评率,以及IMDB评分7.0、豆瓣评分8.0的好成绩。电影以其优质的剧本、清新的画面和唯美的风格斩获翠贝卡电影节“最佳美国剧情片奖”。本文将从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叙事结构和思想表达三方面着手,对该片进行一个深刻的剖析,旨在为国产青春片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美国青春片概述

关于青春片的界定,学界存在两种主流说法:“有研究者认为青春片就是以青春故事为叙事对象,采用青年演员演绎的影片;有研究者认为青春片的受众群体是青少年,所以青春片应定义为从青少年观众审美需求和审美水平出发制作而成的影片。”[1]事实上,青春片中演绎的青春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吸引着青少年受众,而青少年受众也热衷于观看贴近自己生活的、由同龄青年演员演绎的青春故事,两种主流说法只是角度不同,实际并无冲突。

美国青春片独立发展于20世纪中叶,青春故事中充斥着摇滚、暴力和性元素,该阶段的美国青春片是以比较温和的方式来呈现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典型代表作有詹姆斯·迪恩的青春三部曲《无因的反抗》(1955)、《伊甸园之东》(1955)和《巨人传》(1956);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分界线,从该时期开始,美国青春片中的文化矛盾呈现方式更加激进,吸毒、滥交等元素成为这一时期美国青春片的典型标签,该时期的经典代表作品有迈克·尼克尔斯执导的《毕业生》(1967)以及乔治·卢卡斯执导的《美国风情画》(1973);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青春片在激情退却后呈现出反思意识,这一时期的青春片虽然也以呈现青年迷茫焦虑的亚文化影像为主,但大多会以励志的结局为青少年受众传递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2020年5月由网飞出品的《真心半解》就是青年亚文化与主流价值观相结合的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

二、建构:普适化的人物形象

英国学者斯图亚特·霍尔指出,“现代的大众是通过影响来构建社会知识的,并用这种知识来体味他们过往的生活”[2],观众会通过观看电影获得故事中人物的生活经验,“人物塑造既关乎电影的品质,又决定着电影的寿命,人物形象是电影的命根子”。[3]《真心半解》中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各有各的特点,导演利用普适化的人物形象设计,引起人们的普遍共情,让观众通过人物的成长轨迹,回忆起自己的青春经历。

(一)艾莉:从敏感自卑到接纳自我

林崇德教授认为,“自卑感指个体因体验到自己的缺点、无能或低劣而产生的不如别人的消极心态”。[4]生活中很多人都在一些特定方面具有自卑感,通过艾莉这个角色,观众可以从间接经验中获取“社会认知”,实现“身份认同”。

高中时期的艾莉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学霸,私下做着帮人写作业的“黑活儿”。这样的人物设定让人不禁想起泰国青春片《天才枪手》(2017)里的女主角小琳,同样是校园青春片,同样是学霸女主角,艾莉的形象塑造更加贴近真实生活中的高中生,她没有缜密的心机,没有深不见底的欲望,虽然帮人代写作业,却不想帮人代写情书,她认为爱情应该是发自内心且真情实感的,不能为了获取利益而伤害别人的感情。精于利益的同时还保留一份对待爱情的天真,这是艾莉人物塑造上的闪光点。

艾莉不喜欢和别人说自己的事情,她会因为保罗大大咧咧的问话而生气地下车离去,会觉得和集体格格不入而不想上台表演,会因为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而不允许保罗和阿斯特约会。故事开始时的艾莉龟缩在名为“自尊”的壳中与别人交往,一旦事情超出控制她就会躲到壳中寻求安宁。随着剧情的发展,艾莉与保罗和阿斯特深交,她渐渐发现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尽管她仍是一个带着缺陷的角色,尽管她认识到爱情也许并不像哲学课本上的柏拉图说得那么美好,但她仍然选择了接受自己并悦纳自己。艾莉用自己的人物弧光,获得了观众的普遍共情,正如导演伍思薇所说:“通过这个故事,来表现很多观众都曾有过的青春经历,包括不敢做的事、害怕的事、如何接受自己等等。”[5]

(二)保罗:从单线思维到理解他人

文学理论家福斯特曾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扁平人物”的概念,所谓“扁平人物”就是“基于某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人物,也就是说无论故事怎样发展,这类人物在思想和行动上都不会有所改变,男主角保罗在电影前期就是一个典型的扁平人物。

高中生保罗是一个粗线条的运动健将,他勇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喜欢阿斯特就要写情书去告白,即使没做好准备也能鼓起勇气与阿斯特约会,他愿意为阿斯特改变自己的性格,读自己不喜欢的书,谈论自己不喜欢的话题,但当艾莉追问保罗喜欢阿斯特哪一点时,连保罗自己都迷茫了,他像是一个为了恋爱而恋爱的“追爱机器”。在这一阶段,保罗是一个典型的扁平人物。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也曾提出:“扁平人物假使超过一种因素,我们的弧线即趋向圆形。”[6]于是观众看到,当保罗意识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人是艾莉时,他的人物性格产生了巨大转变,他从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莽莽撞撞的人,逐渐成长为一个可以理解艾莉,并愿意包容艾莉所思所想的人。诚如福斯特所说:“检验一个人物是否圆形的标准,是看他是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7]在艾莉的父亲询问保罗是否跟艾莉分手的那场戏中,粗线条的保罗居然脱口而出“你根本不懂她,不知道她是什么人,也不知道她会成为什么人。”爱情带给了保罗阵痛和成长,也令保罗从一个扁平人物真正成为了一个圆形人物。

(三)阿斯特:从随波逐流到挑战权威

在整个故事中,阿斯特的戏份比较少,但她却是一个十分重要并串联起整个故事的关键性角色。《真心半解》中很多重要的情节转折都源于阿斯特,比如她撞破三人的三角恋关系,促使他们彼此在失恋中探寻自我;比如她在教堂中被求婚,使得另外两位主角坦白心迹等。

阿斯特这个角色代表了一部分观众,从小循规蹈矩,是班里的人气王,拥有幸福的家庭和优秀的伴侣,生活看起来处处如意,但内心非常苦闷。最典型的一个细节就是阿斯特面色尴尬地戴上同班女生赠与的粉色花环,即使她的内心很排斥这个花环,但仍旧要表面“合群”并违背自己本心地把花环戴起来;她不喜欢自己的未婚夫,却因为父母之命不得不与未婚夫相处;她喜欢美术,却因为父亲的要求不得不放弃。在电影结尾她拒绝了盲从,拒绝了求婚,并报考了艺术院校去追寻真正的自己。

阿斯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美式青春片中一贯的“权威的质疑”有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青年运动先驱最先提出‘根本不要相信三十岁以上的任何人’和‘权威的质疑’的口号”[8],促使一大批青春片将“青少年——成年人”作为二元对立来书写故事,例如经典影片《小鬼当家》系列中的小男孩和蠢贼。《真心半解》在展现“青少年挑战权威”这一点上更加具有时代性,导演用更柔和的手法展现了青少年与成年人、与周遭环境的对抗,并最终回归到主流价值观上,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电影虽然讲述了青春片中最为常见的三角恋关系,却没有把故事拘泥于表现青春期的情情爱爱,三个普适化的人物形象为观众展现了不同性格的少年在面对成长时的困惑与焦虑,导演在剧作中表达出的强烈的人文关怀让一部青春片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三、回归:单线简洁的叙事结构

从电影的叙事结构入手,可以将电影分为最基本的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以及反线性结构,人类对线性叙事最早的界定可以一直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电影领域,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三角”原理为线性叙事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希利斯·米勒在他的《解读叙事》一书中,阐明了“叙事线条”以及“线条意象”等诸多概念。归根结底,线性叙事中的“线性”只是一个比喻,即指叙事本身像一条线,前后紧密相接,顺时而不间断。

随着观影群体影视审美水平的提高,单纯的线性叙事已经很难给观众带来刺激,越来越多的青春片使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来完成双重叙事,也就是非线性叙事,以增强故事本身的吸引力。比如《七月与安生》(2016)中,电影先倒叙了一段26岁的李安生在上海遇到苏家明的情节,然后依据小说回到李安生十三岁的时间点,随后电影通过交替呈现两个时空,讲述了林七月与李安生的青春故事;而在《匆匆那年》(2014)中,叙事从赵烨投送婚礼请柬的2014年开始,随后回到1999年的读书时光,并不断在过去和现在两段时间中来回跳跃。通过非线性叙事的手段,青春片的节奏张弛有度,既满足了观众对主角的爱情故事抽丝剥茧的窥探心理,也使得观众可以将回忆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进行鲜明的对比。

非线性叙事容易抓人眼球,但并不是每部青春片都需要使用这样的叙事手段来吸引观众,导演伍思薇就选择了回归单一的线性叙事,用最简单平实的方式来给观众展现一场青春时期的懵懂爱情,让看惯了双重时空叙事的观众们耳目一新。如果说非线性叙事的目的是制造悬念,让观众不能轻松地看懂电影,那么线性叙事的目的就是让观众能够轻松地看懂电影,从而集中注意力在故事本身,观众可以完全沉浸在故事的剧情里,去感受戏中人物的细腻情感。

四、表达:复杂多元的人类情感

导演伍思薇成功地建构了主角三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故事线,故事中三个年轻人之间都存在着朦胧的爱情情感。艾莉因为与阿斯特爱好相同、想法相近,故而在代笔过程中懵懵懂懂地爱上了阿斯特,但这并不妨碍她在生活中为保罗付出,她仍然会孜孜不倦地给美食评论家写信,帮助保罗实现愿望。影片末尾,艾莉与保罗两人就像浪漫爱情剧里的男女主角,一人追火车,另一人哭着说对方是傻瓜。艾莉与保罗的关系并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纯粹的友谊,那这种存在“异性情感”但又不是爱情的亲密关系应该如何定义?导演聪明地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观众。

“校花”阿斯特本身拥有一个已经建立亲密关系的男朋友,然而在“保罗的情书”的狂轰滥炸之下,她迅速地被保罗所吸引并爱上了保罗;在与保罗建立亲密关系之后,她渐渐发现真正吸引自己的“灵魂伴侣”并不是保罗,而是艾莉,这令她产生了关于爱情的困惑,她强吻保罗似乎是想要证明自己喜欢的人是保罗,但吻过之后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于是在影片结尾,她没有选择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个人,这是该角色心中的答案,也是大部分人对待复杂情感的处理方法。

在教会表白的这场戏中,艾莉、保罗和阿斯特都明白了爱不是假装,爱是做真正的自己,他们看似是在表达爱情,实际上是在接纳真实的自我。通过观看电影,观众们明白了想要爱别人,先要勇敢做自己。这呼应了电影开头艾莉的独白:“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或者说不是一个所有人得偿所愿的故事。”电影结尾时,导演没有正面展现几位主人公的爱情结局,但观众却在观看过程中明白了要鼓起勇气接受那个并不完美的自己。

五、结语

作为一部青春片,《青春半解》摆脱了美式传统下性与暴力的青春狂欢,描绘出青少年群体青涩懵懂的恋爱初体验,影片没有使用复杂的非线性叙事策略,而是回归到简单质朴的线性叙事中,通过一个具有现实关怀意义的青春事件,展现了人类复杂多元的情感,并最终落脚在悦纳自我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上。该片对于国产青春片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如何构建富有现实意义并具有思想深度的青春故事,以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展现具有时代性的青春影像,这将是未来国产青春片需要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艾莉青春片保罗
艾莉的烦恼
《少年的你》:青春片中的成长蜕变抒写
丢失的皮鞋
迈出第一步
保罗·艾伦绝不只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纪念与致敬 CP3 XI 克里斯·保罗 CHRIS PAUL
海滨城市寻找记
参考译文
寻觅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