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舞蹈编导的“二重经验”
——以舞蹈作品《残月》为例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柳永编导经验

张 渊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 福州 350000)

一、舞蹈编导与“二重经验”的关系

(一)什么是舞蹈编导的“二重经验”

在舞蹈编创中,“二重经验”是编导根据自身的人生经验、生活阅历在创作过程中对他人作品或原素材进行感知、领悟、理解后形成自己独特观点、想法、愿望的一种经验。“一重经验”是原创者对客体的感知,“二重经验”是再创作者对“一重经验”新的认识和新的观点。舞蹈编导的“二重经验”不仅是对原著(原素材)的传达与再现,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性活动。

(二)舞蹈编导“二重经验”的产生及影响

“二重经验”是创作者在“一重经验”基础上产生的。舞蹈编导在熟悉掌握原著(原素材)基础上,萌发了创作愿望,并把自己的认知与理解融入其中,通过特定的人物、情节、事件、场景加以概括,再运用一定的舞蹈语言和结构形式予以表达,从而产生“二重经验”下的舞蹈作品,同时也表达了编导独有的思想与蕴意。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编导的人生经验、生活阅历、审美感知、艺术修养各不相同,对同一素材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表现角度、不同的艺术构思,从而产生出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舞蹈形象。因此,不同编导“二重经验”下的作品必然各有不同,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二重经验”下的舞蹈创作魅力也正在于此。

二、如何运用“二重经验”进行舞蹈创作

(一)在忠实于原素材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

编导在编创过程中,首先要对原素材进行充分的解读,掌握原素材所要表达的具体内容、思想情感、创作意图和创作背景,挖掘原素材更深层次的创作内涵。其次,编创是一种创造性的发散思维,其核心是要有想象力。想象力是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舞蹈编导如果不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就很难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想象可以使编导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更典型、更具有集中性,比如:动作的想象,可以使动作变得有意味,并在运用过程中对力度、节奏、气息的把控变得更加清晰明确;空间的想象,可以让舞者在表现时对每一个画面、定点路线都能自然地转换,更好地把握舞台上的每一个调度。人物的想象,是在忠实原素材基础上对人物有自己独特的解读与体会,充分发挥舞蹈表现力的特长,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典型的舞蹈形象,挖掘“二重经验”下的人物创作特点。

(二)积累相关素材,提高综合素养

在创作中,素材的积累是多方面的。编导对原素材的理解不能拘泥于原素材本身,而是要拓宽领域,在姊妹素材中多方面收集和积累相关素材,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性的还是隐性的,编导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将收集好的素材经过自己的思考、理解、消化,才能更好地提高“二重经验”,更全面、深入地进行舞蹈创作。舞蹈编导在编创中,对相关知识的积累非常有助于提高编导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刻画人物、塑造形象、展现环境、渲染气氛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舞蹈编导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二重经验”在舞蹈作品《残月》中的实践运用

(一)《残月》的人物原型

《残月》是以宋代词人柳永为人物原型,根据他所创作的诗词为事件背景,运用中国古典舞表现方式进行创作的舞蹈作品。

作为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的词大多反映市井百姓、歌伎舞女的生活,在当时流传甚广,以至于“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局面。柳永作为封建时期知识分子的缩影,把从官为政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一目标,怎知仕途充满坎坷、生活穷困潦倒,他无法通过仕途施展自己的才华,无奈只能借助市井风情、山水风光,寄情歌伎舞女,以反映民间百姓的生活百态,诉说他们内心的苦闷和忧伤,表现他们独特的人生体会。“永词”大量采用平淡无华的白描、淋漓尽致的铺叙,配以世俗的意象,变“雅”为“俗”。柳永的词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全面推动宋词走向平民化、大众化,使宋词获得了新的生命。仕途上的失意并不妨碍柳永艺术上的创造,正是这种失意造就独特的“永词”,意外成就了柳永作为宋代婉约派代表人物的地位。

(二)《残月》的创作构思

在深入了解柳永之后,激发了笔者的创作灵感。通过对其作品的研究,摘选了他的部分生活经历,选择了能够展现“市井阶层男女感情”、体现宋词婉约派精髓、展现羁旅行役和贴近平民百姓生活的代表作品,结合笔者自身的社会经历,运用笔者的“二重经验”进行创作,挖掘笔者眼中的柳永,并试图通过该人物的创作,表现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下,古代文人对自我命运的深思,对仕途、爱情与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残月》的命名来自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首词是柳永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又被迫与爱人分别时写的,全词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为衬托来表达作者和爱人依依不舍的离情。笔者认为“残月”二字最能体现“永词”的苍凉意境,最能体现柳永一生漂泊、凄凉孤独之感。然而,在笔者的“二重经验”下,柳永未曾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他未曾对命运妥协,他专注于平民视角,开拓了婉约派的写作风格,并基于平民百姓的需要,创作了大量通俗化的“慢词”;他在贫困中仍追求自己的自由和爱情,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因而笔者在编舞时,在尊重原作基础上,将自己对柳永的理解融入舞蹈作品中,通过笔者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等“二重经验”,创作和展示了笔者心目中的柳永——在逆境中依然执着追求自由与梦想的柳永。

(三)《残月》的艺术传达

1.人物情节

在《残月》中,笔者分别塑造了少年、青年与暮年三个时期的柳永形象,并以其在这三个时期创作的词为切入点,结合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表现“二重经验”下的人物创作:

(1)少年柳永

笔者从《鹤冲天·黄金榜上》入手,表现少年柳永在初次落榜后恃才傲物、狂荡不羁的个性与胸怀才学、生不逢时的牢骚气。年少的柳永性格率直,语言质朴,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因此笔者运用一系列直抒胸臆的动作,表现少年柳永虽仕途受挫,但仍对功名有所希望、积极进取的精神。

(2)青年柳永

青年柳永风华正茂、生性浪漫,落榜后的他浪迹于烟花巷柳、青楼酒肆,选择一种饮鸩止渴的方式让自己尽情放纵,他的行为虽被上层社会所不齿,但在底层市井中却深受欢迎。柳永之所以成为歌伎的蓝颜知己,是因为他能感受到歌伎华丽背后的凄凉与孤独。因此笔者选用《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凄凉意境为基础,来表现柳永的才华以及与恋人分别时的无奈。柳永手中的道具“伞”不仅能为歌伎遮风挡雨提供庇护,更能为她带来光明。而尾声柳永望着歌伎支着伞若隐若现的离别背影,则表现出柳永对爱情的执着与无奈。

(3)暮年柳永

暮年柳永,满是沧桑,笔者选用了《凤归云·向深秋》中“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的场景来表现暮年柳永的孤单凄凉和对仕途功名的厌倦反思。他追忆往事,看到年少时的自己赴京赶考,充满希望;看到自己的词在民间深受百姓喜爱,大家皆能歌柳词;看到苦苦思念的恋人身影,若隐若现地在前方行走……一切的一切,随着年龄的老去,柳永在饱受羁旅之苦之后终究是看淡了名利,放下了一切,没有了年少轻狂,也不想再争胜。

2.形式结构

《残月》是叙事性舞蹈,笔者在创作中运用情感色块结构,从少年、青年、暮年这三个时期人物情感发展的不同经历,结合剧情和对人物的心理刻画,着重表现不同情感色块下人物情感的心理变化和意境表达。

少年柳永在仕途中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创作中,笔者以金黄色和白色的舞蹈色块展示白衣卿相的青春年华和追梦之路。青年柳永专注于为民间乐工和青楼歌女填写新词,谱写了大量平民化、大众化的词曲,创造了自己的风格,让柳词走进市井百姓中。在创作中,笔者以粉红色和浅绿的舞蹈色块展示才子浪人的才华横溢与缠绵情思。暮年柳永羁旅行役、江湖漂泊,他看透了世俗名利,内心归于平淡安宁,享受着归隐的乐趣,接受着命运的安排。在创作中,笔者以橘黄色和浅蓝色的舞蹈色块展示落魄文人的孤寂悲凉与随遇而安。柳永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笔者试图通过不同色彩模块下虚境和实境的结合,展现人物不同时期的心理活动,把柳永的一生呈现出来。

3.动作表现

柳永的词通俗化、接地气,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俚语和口语,诸如代词“我”、“你”、“自家”等,既生动活泼、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富有表现力。因此在动作语言的呈现上,笔者从叙事性舞蹈语言入手,通过模拟性和再现性的动作语言为人物行为和具体情节设定动作:

(1)元素动作的变化发展:以中国古典舞动作为元素创作主题动作

从具象性动作入手,如“作揖”、“甩袖”的动作,表现少年柳永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弯腰捶背”、“步履蹒跚”的动作,表现暮年柳永的壮志未酬、孤独凄凉。之后将已经确定的主题动作从表现人物不同时期的性格和情感发展的需要出发,进行分解、嫁接、变形、发展,生发出新的舞句和舞段。

(2)人物对比的动作变化

对不同人物下的同一动作,注重动作的强与弱、延伸与顿挫、流动与静态的对比,使人物个性在对比关系中显得尤为突出、鲜明。如动作幅度和力量的对比:青少年柳永动作幅度放大,利索敏捷、无拘无束;暮年柳永动作幅度放小,老态龙钟、弯腰收缩。如节奏处理上的对比:快与慢、强与弱、伸展与停顿,以此加强人物年龄上的对比,使舞蹈语言更为生动。在力量的对比中,不同人物在同一情境、同一舞段下,由于人物个性的不同,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如在面对希望时,少年柳永运用大跳、翻腾的动作表现激动的情绪;而暮年柳永运用原地相对静态的动作来表现同样的情绪。

4.意境创造

(1)灯光的选用

在“永词”中描绘男女之情、羁旅行役、四时风光,吟史咏物之时,期间隐含了多少文人的痛苦,承载着多少失意文人的悲秋。因此在灯光的基调上,笔者选用象征着“飘零”、“凄凉”的橘黄色和蓝色灯光为主,渲染漂泊的氛围,营造一种“残缺”的意境。在表现人物上,一人的“实境”与多人的“虚境”相结合,表达了每个时期柳永的精神面貌与生活状态,以有限的形象试图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虚实合一的意境,给观众提供无数的想象空间。

(2)音乐的特点

音乐可为舞蹈作品渲染气氛,营造氛围。音乐的配合可使人物形象更加准确、鲜明,情节事件有效推进,一些关键的音乐节点在舞蹈作品中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残月》创作中,笔者从人物心理出发,通过对音乐节奏的划分,将舞句、舞段进行不同节奏的处理,使演员将自身的动作融入音乐中,与音乐完美结合。舞蹈开场通过悠扬深邃的笛声把人带入沉静而悠远的意境中,展现柳永一生的风情雅韵、世事沧桑。第二段通过女声哼唱,营造少年柳永奋发图强的游学路。第三段选用李丽芬《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古筝版,运用相对欢快的节奏氛围,营造青年柳永意气风发、文采飞扬,“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氛围。

四、结语

在舞蹈编创中,编导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观念、见解,编导的“二重经验”在创作中起着引领作用。在舞蹈创作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如何“自我表达”和“个性化”,成为每一个舞蹈编导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有融入编导更多的“二重经验”,利用独特新颖的方式给观众不一样的感觉,舞蹈艺术创作才能更加富有生命力。本篇论文主要记录了笔者在创作《残月》中运用“二重经验”的过程,并希望通过笔者切身的感受与体会,对舞蹈创作与“二重经验”的关系的思考,能够为舞蹈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猜你喜欢

柳永编导经验
柳永·望海潮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从“柳三变”到“柳永”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论柳永词的“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