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音审美观对于流行音乐学习的重要性

2021-11-14王芷君

戏剧之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曲风审美观流行音乐

王芷君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一、对于声音审美观的认识

就流行音乐专业而言,声音的审美指的是学生在歌唱时感受到声音的美的过程。每个人对生活都有一种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这是一种常见的审美活动。而声音的审美,是流行音乐专业的学生持续不断进行的一种审美活动。流行音乐的唱法不同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有一种特定的模式,当众人追求的目标比较一致时,审美就相对一致。流行音乐重点就在于“流行”,“流行”这个词很广义,根据每个人的自身条件,通过科学地运用气息、咬字,会出现不一样的发声模式,即流行唱法是多样的。歌手林俊杰曾翻唱《精舞门》并将其改编成了摇滚曲风,演出效果是不错的,但从专业角度出发,他的音色属于干净透亮型,主流摇滚歌手的音色更偏向粗犷豪迈,这与他的本身音色相悖,因而为了曲风而刻意营造的音色缺乏自然度,没有呈现出他最好的音色。流行音乐包含了爵士、说唱、摇滚、乡村、蓝调等多种曲风,每种曲风需要用不同的唱腔来搭配,这正是流行音乐中声音审美的体现。那么如何界定流行音乐中的声音审美呢?这里要说声音美的不可比性。“不可比”的意思是比高低没有意义。就如同比较贝多芬和莫扎特,或海顿和斯特拉文斯基谁的作品更好,没有意义。不仅同时期的成熟艺术家的作品比高低没有意义,不同时期的成熟艺术家的作品比高低也没有意义,而且不同类型、不同文化的音乐作品比高低同样没有意义。[1]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没法回答、更没必要回答的问题,没有人能判定哪种流行音乐的音色更美,流行唱法本身的特质就是具有多元性,没有一个固定的审美原则,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正确的审美观对于流行音乐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演唱个性和特点。没有个性和特点的歌手,称不上是一名成功的歌手。

二、流行音乐学习过程中阶段性的审美思考

根据笔者经验,在学习流行音乐的过程中,有三种阶段性的声音审美:

其一,初学者刚开始学习流行音乐时,对于演唱作品的选择,不会有太多的考量,会从比较简单的作品出发,仅根据当下对于音乐的喜好去选择演唱的作品。学习初期,学习者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声音审美观,缺乏声音审美和辨识能力,容易盲目地去模仿他人的音色。在笔者接触过的声乐学生里,绝大数人对自己本身的音色并不满意,以别人的音色为美,这便是第一阶段的声音审美。早期的能力不足会让初学者受到许多限制,这是一种普遍性因素亦是一种关键性因素,它直接影响了流行音乐专业的学生声音审美观的形成。演唱能力不足限制了学生声音审美和辨识能力的提升,使其无法对自我有明确的认知。

其二,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拥有了一定的审美和辨识能力,处在新的审美观建立的阶段。此阶段的学生受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易受某个方面的影响,去过于放大声音审美和辨识的重要性。由于自身所处周边环境的影响,会使学生自主观缺失,导致学生的审美观更多的是由客观环境因素来决定。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会产生大范围的连锁效应。例如:笔者出生于音乐之家,家里人学习的是民族乐器、民族唱法,他们的审美受他们生活年代的影响,而对笔者的审美又会产生一种直观的影响。学校更是一个大环境,会产生更多不同的审美观,每位老师心中各有一座最美的“伊甸园”,每个学生心中也有自认为最美的“非主流”。由此可见,每个人都可能拥有不同的审美观,年代差异等会带来较大的审美差异。此时,学生刚摆脱模仿音色的阶段,尝试从多角度出发去选择演唱作品,却又受大众声音审美观所困,从而忽略了自身能力以及对音乐作品的思考,更倾向于选择和挑战高难度的作品。这就导致许多专门唱高音的学生为炫技而唱,丢失了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即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演绎的作品,没有一点个人想法就直接演唱的作品,是空洞乏味的,只有有灵魂的音乐才能让人找到共鸣。没有灵魂的音乐,只会在短暂的时间里让听众觉得一“惊”,这种“惊”不一定是被音乐的美所“惊”,而可能是听众只记得音高,不记得好听与否。

其三,此阶段的学生拥有了成熟的声音审美能力,能对声音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能辩证、理性地分析审美对象,且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经验的丰富,逐渐能够克服客观因素所带来的种种问题,进而形成更具独立性的审美意识。学生最终会具备完善的审美和辨识能力,可以帮助自身明确音区范围以及适合自己音色的曲风,不再盲目地去追求别人眼中的“美”,进而寻找到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并作为今后发展的方向。

三、如何形成良好的声音审美观

良好的声音审美观,是学习流行音乐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还要具备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音乐审美能力,即人们以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的特殊能力,包括声色感、审美操作技巧、审美感受力、表现力、想象力、鉴赏力、记忆力、意志力、创造力等”。[2]具有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对提升演唱的表现力、创造力等有重要作用。“音乐艺术作为以满足人的听觉感性体验为本质功能的艺术,其完整的活动过程包含创作、表演、欣赏三个层次的活动”。[3]

(一)根据性格特征把握声音审美初始方向

孩子喜欢听儿童音乐,年轻人喜欢听流行音乐,老年人喜欢听复古音乐,当人们心情不好时想听悲伤的音乐等等,这些都是音乐对人心态的一种反映。“研究结果表明,音乐与人格特征中的内外向性格特征具有相关性”[4]。音乐反映性格,性格亦可反作用于音乐,应根据个人性格特征形成声音审美观。个人性格能为自己的演唱风格进行定位,外向性格特征的人可以尝试往活泼曲风方向发展,内向性格特征的人可以尝试往抒情曲风方向发展。要想形成良好的声音审美观,需要明确自我的性格特点,从性格特点出发,结合嗓音条件,从而确定音乐发展方向,并不断提高声音审美和辨识能力。

(二)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意识

在还未形成良好的声音审美观时,不要随大众去无端排斥某种曲风,要大胆地尝试和寻找适合自己的曲风。需要积累一定量的歌曲,然后从中选出与自身音色更为相近的歌曲作为学习模仿的对象,不能仅以喜好为考虑因素,而不考虑自身条件,不能演唱不适合自己的作品,不能在演唱时故意收缩声带去模仿原唱的音色,这样会导致自己习惯性地改变自身的音色,从而丢失自身的特色,完全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音色。选择与自身条件相近的歌手的作品去演绎,可以避免故意收缩声带,以及刻意追求某种与自身差异较大的音色所带来的技术性问题。除此之外,声乐学生必备的气息练习、咬字练习、乐感练习等,都需要日复一日地长期坚持,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演绎更多不同风格的作品,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音乐审美意识是音乐创造实践的前提和结晶,音乐作品之所以会产生审美效果,深一层次思考是因为音乐遵循着自身的原则,作为一种在时间中存在的感性秩序,作曲家对音高、节奏、音色等诸因素的安排,就是一种预先设定的、包含了严密关系的、具有其特定听觉逻辑的思路,这就是音乐性的乐思。”[5]由此可看出音乐审美意识的重要性,审美意识缺乏会导致创造实践受阻,二者联系紧密。

(三)注意内外耳的区别

内耳即演唱者自己听到的声音,外耳即他人听到的声音,内外耳所听到的声音差异巨大。学生通常在形成声音审美观的初始阶段会进行模仿学习,此时极易因为内外耳听觉的差异性而出现巨大偏差,在前文中笔者提到,学生一味模仿他人音色,违背自身条件,无法取得好的效果,特别是学生本身的音色偏浑厚,这时去模仿一名音色明亮的歌手,就容易引发声带紧绷、气息不通畅,甚至嗓子哑等问题,以致无法正常地进行日常训练。学生在日常训练时,不能依赖内耳的声音,应养成录音的习惯,时刻记录练习时的声音,靠录音的外耳声音寻找当前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分析解决。“因为内听觉只对声音的响度感受强烈,对音质的优劣则无法辨别。而歌者最重要的技法是学会如何发出优美悦耳的声音,并不是发的声音越大越响越好。因此掌握用外听觉鉴别声音的能力是听觉感官训练的重要课题”。[6]内耳听到的声音远比实际出来的声音要弱,为此学生易使用过多的喉部力气进行演唱,此时教师应及时纠正,并示范正确的发音,要引导学生依靠外耳声音进行日常训练学习。

(四)加强舞台实践

只练习没有实战经验即是纸上谈兵,日复一日的练习都是为了舞台,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苦练许久就是为了一朝在舞台上展现自己,因而多多参加音乐比赛、音乐演出等活动积累实战经验,发掘舞台上不同演唱者的个性特点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走向舞台、走向大众,才能把握主流审美、小众审美以及歌手间不同的个性审美。连辨识的能力都没有,何谈形成个人的审美观。要了解不同人的声音审美观,分析影响声音审美观建立的因素,如此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身,从而建立良好的声音审美观。

四、结语

流行音乐的多元特征,要求我们在学习专业基本功的同时,必须重视声音审美和辨识能力的提升。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声音审美和辨识能力,才能发现不同声音的美,并从中得到收获,将其作为自己个性发展的沃土。一名歌手成功与否,与其是否具备良好的声音审美观密不可分。没有形成成熟的声音审美观,就意味着演唱者没有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没有个性的音乐是无法与他人的音乐区分开的。流行音乐是极致追求个性的艺术,所以声音审美观对于流行音乐学习至关重要。提升声音审美能力的途径是自己实践、创造、体验,确立大致方向,不断积累舞台经验,以提高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曲风审美观流行音乐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Big Big World
用音乐赏析活动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的研究
额日德木特古斯以《春》为题诗的审美观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