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

2021-11-14孙南航

戏剧之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教材

王 维,孙南航

(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多元文化发展趋势下,民族音乐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针对现阶段音乐教学中课程设置缺乏战略性、民族音乐课程教材编订不合理、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等问题,高校需要把握教学改革契机,对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创新,从而为民族音乐的薪火相传奠定基础。

一、音乐教学中传承与发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意义与文化价值

(一)高校优化民族音乐教育机制的必要性

现阶段,文化发展格局的多元化、复杂化趋势,对高校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东西方文化交融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各国间文化产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在欧美音乐文化冲击下,我国民族音乐面临着严重危机,经受着被欧美音乐边缘化、同化的挑战。网络时代下,移动终端与互联网平台的广泛应用,使得文化传播的途径被不断拓展,西方文化对我国原有的文化格局造成了巨大冲击。受西方影响,现有的音乐教学以声乐、钢琴、乐理与和声等内容为主。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而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作为重要的文化教育阵地,对音乐教育进行针对性改革势在必行。

(二)以民族音乐为核心开展音乐教学的重要价值

1.精神文明建设价值

民族音乐是地方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高度凝练的具有特色文化价值、情感内涵、生活智慧、审美取向的文化载体,是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能够充分发挥民族音乐的审美作用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独特的情感力量。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时,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进行学习,可以深刻认识到不同民族的发展历程,进一步增强民族认同感,这对凝聚民族精神、传承优秀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2.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民族音乐作为受众广泛的文化表现形式,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化底蕴深厚等特征,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语境、风俗习惯与文化演变进程等。民族音乐文化有其深厚的民族情结,特别是一些有教育意义的题材,可以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路径。

3.民族音乐能够有效进行情感层面的交流

音乐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结合的重要艺术载体。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使得深度挖掘传统民族文化的价值成为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民族音乐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被广泛地运用,不仅促进了人际交流,也发挥了自然口语所不具备的远距离传递功能,能够有效弥合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差异,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沟通价值。

二、民族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音乐教学队伍建设与投入有待加强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到欧美文化的影响,民族音乐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教学队伍建设与投入不足、教学资源匮乏、基础教学设备陈旧等方面的问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教学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也有待加强。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一味地利用西洋音乐的思维模式教授民族音乐,故而教学质量有待提高。与此同时,由于对钢琴、声乐课程等西方音乐教学课程过于关注,导致民族音乐教师团队不受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得原有的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机制很难抵挡欧美文化的大范围入侵,对于民族文化在国际多元文化格局下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民族音乐课程教材编订不合理

在教材中,很多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都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生硬盲目地将民族音乐与现代文化进行表面结合,而与情感沟通、思想内涵、文化传承等相关的内容较少。这就使得学生通过教材对民族音乐进行学习时,无法深刻、全面地把握不同民族音乐传承的特点,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学习效果却不尽人意。此外,由于教材内容更新速度相对较慢,也使得学生在学习音乐表现技巧与形式时,容易受到误导,所以音乐教材亟需改革。

(三)民族音乐整体课程设置缺乏战略性

现阶段,在高校教育中,由于音乐教学的课程时间、空间存在一定的限制,所以在安排民族音乐课程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规划缺乏战略性。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我国高校民族音乐的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学生对民族音乐接触很少,这也是造成学生对民族音乐不够重视的原因之一。当前,课程设置中存在专业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没有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教学规划、教学内容空泛、实践教学活动较少等问题,民族音乐的有效传承与广泛推广任重而道远。另一方面,高校对民族音乐缺乏正确的教育认识,开展的实践课程形式单一。

三、基于民族音乐创新高校现代音乐教育机制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民族文化引导,转变对民族音乐的教育认知

1.深度整合音乐教学资源,注重民族文化引导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多元发展格局下,教师应立足文化教育实际情况,对音乐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以发挥民族文化的引导作用。具体来讲,高校可以在特定时段播出相关广播节目,内容可以是对民族音乐相关知识的介绍,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直观感受;高校还需要注意民族音乐活动的宣传,合理利用各社团的宣传平台,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手段,比如微信公众号、校园论坛、线下宣传栏等,增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力。

2.逐步调整音乐教育体系,突出音乐课程的民族性

受西方音乐的影响,我国音乐教育机制与西方音乐教育机制相互交融,从而使得部分高校在音乐专业设置方面,以西方乐器演奏、声乐表演为核心,忽视了民族音乐的独特文化价值。基于此,应以民族音乐的实际教育特点为核心,建立民族音乐教育机制,让我国的民族音乐走进高校课堂,构建以民族音乐为基础的高校音乐教育体系,这是当前阶段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师应在理清民族音乐教育目标与路线的同时,合理借鉴西方音乐的优秀元素,突出音乐教学的民族性、多元性与创新性。

(二)科学调整民族音乐课程结构,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1.对民族音乐课程规划进行优化调整

一方面,应适当增设民族音乐专业课程,围绕民族乐器、表演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内容,科学调整民族音乐的比例,逐步提升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应注重提升民族音乐的影响力。音乐课不能单纯地限制在音乐专业的学生中,也可以为其他专业的学生开设诸如民族音乐欣赏等课程,将部分民族音乐相关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路径。

2.深化教材改革,更新教学内容

为保证民族音乐教学的质量,在教材的选择与编订方面,应以专业化的教材为主,并适当引进系统化的教材作为辅助。同时,教师应结合民族音乐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填补教材的空白部分。由于音乐课程与文化课程存在区别,音乐课程是一门技能型课程,因此高校应增加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力图给学生展示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避免以书面知识教学为束缚,导致教学氛围枯燥,要通过丰富的教材内容,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能力。

3.创新民族音乐课程教学形式,组织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

一方面,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民族音乐相关文化知识,以提升自身的民族音乐素养,还应加强自身的技能训练,在不断提升自身音乐教学水平、调整自身能力结构的同时,增强文学、音乐、审美等核心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引进现代音乐教学理念、技术等,运用微课、慕课与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构建高效互动的音乐课堂,可以让学生对比较擅长的学习内容进行示范,或者根据学生兴趣组成学习小组,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让学生不断内化民族音乐相关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4.拓展学生参与民族音乐实践活动的途径

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有所不同,为加深学生对地方民族音乐的理解、认识,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学生参与民族音乐实践活动的途径,来让学生将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文化发展、传承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结语

民族音乐作为传承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在多元文化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合理发挥其文化传承、精神建设、情感沟通等方面的价值,相关教育部门应逐步加强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优化建设。针对高校教育工作中民族音乐教育观念滞后、手段单一、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应在积极转变教育理念的同时,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音乐的精神内涵,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音乐素养。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民族教材
我们的民族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教材精读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教材精读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多元民族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