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舞剧《大梦敦煌》中民俗元素的舞台呈现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绣球月牙飞天

唐 新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 西宁 810000)

舞剧艺术作为人类文化艺术中的一种,不仅能让观众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获得人格和精神的熏陶,更能够通过对民俗的艺术化呈现,在艺术情境中把观众“询唤”为具有人类文化思维和民族精神的主体,在审美心理上获得一种对民族文化完全的认同。

一、舞剧《大梦敦煌》中民俗元素的舞台呈现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剧《大梦敦煌》的编创者在构思舞剧的时候非常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从而使得这部以敦煌文化为素材而创作的舞剧中,民俗文化成为重要的依托,所有故事情节的发展都要在民俗生活中去体现,所以这些民俗文化的运用都是与剧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编创时,编创者也深刻地思考了怎样才能通过一部舞剧去展现敦煌文化。兰州歌舞剧院院长苏孝林在采访中表示,创作《大梦敦煌》需要结合历史与现代、民族性与时代感,脚踏实地于地域文化,在作品与观众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的桥梁。

(一)舞剧中“飞天”民俗的舞台呈现

舞剧中,首先出现在观众眼前的便是“黑飞天”。男主角莫高为了艺术只身去到敦煌,经过长时间的奔波,身心早已透支,突然眼前飘过一群黑色的“飞天”,这其实是莫高的幻觉。黑色代表沉重,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同时也象征着死亡。

“绿飞天”登场,与“黑飞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黑飞天”代表着奄奄一息,“绿飞天”则是象征着生机勃勃。巧妙运用色彩变化,表现出现实环境的残酷和虚拟梦幻的美好。

“黄飞天”在莫高和月牙的双人舞进行到最高潮部分的时候出现,更加烘托出了莫高、月牙二人沉浸于爱情的欣喜之情。

“红飞天”在月牙被追杀时出现,月牙身后有无数追兵,紧急时刻“红飞天”的出现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舞台灯光暗沉,音乐节奏加快,且扮演“红飞天”的舞者表情肃穆。舞剧《大梦敦煌》以悲剧收场,这里的红色也可代表血色,为后来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舞剧将近结尾,月牙死在大将军的利剑之下,“蓝飞天”缓缓出现。蓝色是一种冷色调,给人一种忧郁、悲伤、凄凉的感觉,整个舞台都是暗蓝色,悲伤的情绪不断地涌动着。死后的月牙化成了一汪泉水,与此同时“蓝飞天”与泉水相互呼应,莫高以泉润笔,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在笔尖。

在“蓝飞天”渲染的悲伤气氛中,“金飞天”出现并漫天飞舞,蓝色到金色的转换会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瞬间的视觉变化会让观众完成从大悲到大喜的心理转换。

“敦煌飞天”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大骄傲,“自由”是“飞天”形象的关键词,且“飞天”形象尤其能够代表艺术精神。在常书鸿先生的《敦煌飞天》里是这样解释“飞天”的:“在印度,梵音叫乾闼婆(飞天),又名香音神。”“飞天”的神位虽然比较低,但是角色光鲜明艳,并且艺术气息浓厚,最具有与人沟通的气质。在莫高窟中,“飞天”的洒脱、飘逸,让后世之人所艳羡。

二、舞剧《大梦敦煌》中婚礼民俗的舞台呈现

舞剧中,大将军逼迫月牙接受“招亲”,从达官显贵中挑选出夫婿。在择偶方面,“门当户对”是最理想的标准,这直观地反映出了社会等级观念,可想而知,大将军从始至终厌弃莫高的原因也是等级观念。

(一)婚礼服饰的舞台呈现

“招亲”部分在舞剧第56分钟时开始,女主角月牙身着红装,披着红色斗篷。服饰的颜色在这里决定了人物的形象,色彩通过视觉反应来让人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因而色彩是具有表现情感的作用的。婚礼服饰的色彩非常重要,在我国传统观念中,女性婚礼服饰通常以红色为主,红色最具代表性,象征着喜庆与欢乐,且红色本身也是最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色彩之一,在当今的婚礼服饰设计中红色仍旧是主要色调。舞剧中“招亲”片段的月牙身着红色服饰,直观地反映故事情节。

(二)绣球文化的舞台呈现

绣球历史悠久,古称“飞蛇”。节日时,男女分为两队在一块空旷的场地上来回抛接用布条裹着豆子的球体,进而形成飞蛇。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逐渐演变成了男女之间传递感情的一种重要载体。

舞剧第三幕中,“绣球”贯穿整个“招亲”阶段,侍女手拿长杆,杆顶悬着一个红色的绣球,侍女举着绣球缓缓走到台中央,来招亲的西域权贵看到绣球后纷纷抢夺。绣球两次被立在舞台中央,第一次出现预示着招亲的开始,第二次出现直接将招亲推向了高潮。首先,绣球明示着“亲事”,抢到绣球,就可以和大将军家结亲。其次,绣球暗示的则是女主角月牙,我们不妨把绣球当作女主角月牙,得到绣球就等于得到了月牙。绣球在整个“招亲”片段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也就体现出了“绣球文化”在舞剧中的融入。

(三)招亲文化的舞台呈现

严格意义上来讲,“招亲”系婚姻形态中的“入赘婚”。

在民间习俗中,“入赘”也被称为“招女婿”,指的是女方不出嫁到男方家,而是招男方到女方家结为夫妻。采取这种婚姻形式的家庭通常是因为家中只有独女,也就是说家里没有男性继承人。月牙系大将军独女,所以“招亲”是完全符合“入赘婚”的特点的。“招亲”片段是舞剧中的“点睛之笔”,也是最为精彩的部分,尤其是月牙与莫高在招亲中的相遇,不但体现了二人忠贞的爱情,而且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三、民俗呈现与舞台表现力的关系

(一)民俗为舞剧主题的深化提供助力

民俗元素呈现在舞台上无疑对舞剧主题起到了升华作用。

第一,在演出上,舞剧中增添民俗元素有利于增强舞剧主题的真实性,那么在演出的过程中,观众在欣赏舞剧的同时便能与舞剧主题产生共鸣。

第二,在内容上,呈现民俗元素可升华舞剧主题,舞剧内容一般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出民众的生活与思想,包括对黑暗现实的抗争、对劳动的热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望等,民俗元素的加入巧妙地缩短了受众与舞剧主题之间的距离。

第三,在艺术形式上,舞剧中角色分明,民俗元素体现在各个场景中,并且和形体动作、舞台美术相得益彰,达到了审美的新高度。

(二)舞剧对于民俗的展示、传承

舞剧《大梦敦煌》以敦煌文化为立足点,从服装、灯光到道具、化妆都展现出了敦煌民俗文化色彩。民俗元素的加入增强了舞剧的可塑性,使其内容丰富多样,且增强了美感,有利于吸引更多受众。近年来,许多面临失传的民俗文化得到了补救,甚至有许多已经被大众忘记的民俗文化以表演的形式重新登上了舞台,民俗文化的舞台呈现在提高舞剧质量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民俗文化,这也是民俗文化的又一种传承方式。

(三)二者关系的总结

首先,民俗元素呈现在舞台上并不是原模原样地搬上舞台,民俗与舞台需要糅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审美的新高度。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民俗元素的舞台呈现就不得不做一些适当的、正确的改变,并且在这之上进行创新。其次,对于舞台来讲,要想呈现民俗元素且保持民俗元素的真实性,就需要创作者认真学习与研讨,如果仅仅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而胡乱捏造,那么就会影响整部舞剧的质量和口碑。民俗元素与舞台呈现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在民俗元素的加持下,舞剧才能让观众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得人格和精神的熏陶。

四、结语

舞剧《大梦敦煌》是深刻展现敦煌特色且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一部作品。本文立足于民俗学视角分析舞剧,可知舞剧与民俗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民俗元素的加入不仅能增强舞剧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可以通过舞剧作品传播民俗文化。从民俗学意义上来说,《大梦敦煌》中呈现出来的敦煌文化具有记录民俗和传播民俗的价值;从舞剧意义上来说,《大梦敦煌》具有叙事、审美和文化价值。笔者就舞剧《大梦敦煌》中的民俗元素进行研究,旨在挖掘出既有民俗学意义又有舞剧意义的民俗作品。

猜你喜欢

绣球月牙飞天
我和月牙拉钩钩
感受巴黎——绣球的欧洲艺术之旅
走进威尼斯——绣球的欧洲艺术之旅
月牙湾
弯月牙
飞天探月,永不止步
飞天之路
造月牙
绣球抛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