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述京剧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艺术特征

2021-11-14李雅欣

戏剧之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脸谱京剧戏曲

李雅欣,段 妍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9)

【关键字】京剧;起源与发展;艺术特点;京剧要素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积淀。国粹京剧必然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代表性产物,它虽然没有长久的发展历史,但也是文化在历史潮流的发展过程中经过打磨后所留下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那么在戏曲发展的过程中,京剧拥有什么样的特殊地位呢?京剧是一个大约在清朝中期才逐渐出现的新剧种,却在诞生之后的数十年间火速传播到大江南北,并且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超过了昆曲这种历史悠久,文化风格与京剧迥异的老剧种,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市场号召力和文化影响力。京剧,这一中华民族孕育出来的国粹,恰似一朵绽放在中华大地上的玉簪花,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

一、简述戏曲的来源与发展

戏曲是中华民族历史较为悠久的艺术形式之一,戏曲艺术是歌、舞、剧三者的结合体,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追溯戏曲发展的历史,可知其是由原始社会的歌舞慢慢演化而来的,有研究称,我国戏曲最早源于西汉时期的“角抵戏”。根据此研究进行推断,可知我国戏曲发展到今天应该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角抵戏就是集歌舞、杂技、表演等各项技能于一体的早期戏曲表现形式。在角抵戏中,有的节目就是单纯的表演,有的节目则是已经给演员预设了情景。添加了故事情节的角抵戏与单纯的歌舞或者武打相比,更具吸引力。随着时间不断推移,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可知三国时期出现了新的剧目《辽东妖妇》,书中记载这段表演“嬉亵过度,道路行人掩目”。由此可见,其表演不雅,但相当生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三国时期,戏曲已经发展到因人物、剧情等的需要可男扮女装的程度。到了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脸谱的前身——假面具。戏曲艺术在元代发展到了高峰,可以说元代是戏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经济有所发展,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人民十分痛苦。元代南戏和北杂剧共存,一大批剧作家纷纷涌现,各类剧本竞相争艳,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元代以后,各种地方戏逐渐兴起乃至繁荣,出现了“花”、“雅”的称谓。上层听众听惯了盛行一时的昆曲,来到地方之后,对地方的口音会感到较为生疏。花部诸腔较为直白,腔体复杂,由地方腔“秦腔”、“弋阳腔”等等构成,亦称为“乱弹”,但花部一些曲目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所以深受百姓喜爱。而“雅”呢,便是指当时的“昆山腔”,昆山腔是戏曲传统的腔体,文化根基深厚,后来便有了“花雅之争”。明朝出现传奇的四大唱腔: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道光年间,以安徽的徽调和湖北的汉调为代表的皮黄腔成为流行的腔体,以板腔体为主的戏曲声腔,推动戏曲发展到了新的历史时期。

二、京剧的孕育及形成

(一)社会背景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社会稳定,生产力发展,工商业兴盛,城市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北京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上,豪商云集,富甲天下;政治上,处于皇城根下,皇权影响深刻;文化上,有乾隆皇帝组织编纂《四库全书》,《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小说名作更是在民间盛行,《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评书创作也盛行一时。

普通百姓大都喜欢看戏,如民间喜丧之事、店铺开业之时,都会去看戏,闲暇之时也会有人买票去看戏,王公贵族喜爱之心更甚,由此为戏曲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环境。

(二)孕育形成过程

1.缘起皇帝生日宴

京剧的孕育要从200多年前乾隆皇帝过生日开始讲起。公元1790年,乾隆皇帝在庆祝自己80岁生日时邀请各大戏曲名班进京献艺,因而各大戏曲名班争相进京。三庆班便于此时进京为皇帝祝寿。三庆班以徽调唱腔为主,其剧目丰富、曲词多样、腔调多变,获得皇帝赞赏,便留在了北京。而当时京城戏曲以秦腔为代表,随着三庆班的入京,京城掀起一股徽调热,使得曾经在京城叱咤一时的秦腔黯然失色。徽调以其多样性取胜,声腔上既有二黄腔,又有弋阳腔、昆腔等,且剧目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表演风格淳朴,贴近民众生活,令人耳目一新。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推动了皮黄腔的最终形成,为京剧提供了先决条件。其余唱秦腔、昆腔的戏子为了谋生,纷纷投入徽班。徽调在和秦腔、昆腔等合演的过程中,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使别的腔体的优点融入自己的腔体中,推动了京剧的产生。

2.进于徽班繁盛

到了道光年间,湖北汉调艺人来京搭班,又有了徽、汉二者合流,二者在曲目、唱腔、表演等方面十分类似。汉调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西皮等调与徽调有着血脉关系,并且早在徽调进京之前二者就有着广泛的交流。汉调演员搭班之后将其唱腔、表演技巧融入徽班之中,使徽调唱腔日臻完善,唱腔念白也愈加具有北京特色,易于本地人接受。汉调的特点是重唱功和做功,以生角为主,改变了徽班以旦角为主的阵容。徽、汉二者合流,极大地吸引了观众,提高了观众的审美情趣,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3.成于百家合流

各大戏班在进京四五十年的时间里一直相互融入、借鉴、吸收,唱腔彼此交融,戏曲界合力来顺应北京听众的习惯和审美要求。徽班不断调整唱腔结构,逐渐以二黄、西皮为主,曲词以北京语言为中心,坚持取长补短、不断进取。在道光、咸丰年间,完成了从徽调到皮黄的转变,并受地域影响,形成当时最受欢迎的戏曲剧种,行当以生旦净丑为主,曲目较为成熟,主要表现宫廷生活和历史故事,即京剧。

三、京剧的发展

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以及被清政府镇压了的太平天国运动后,民众日渐觉醒,因此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反帝反封建的运动频频出现。此时,新学广泛传播,西方艺术、自然科学渐渐传入中国,社会上进步的思潮为京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养料。相应地,京剧对剧目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使得剧目看起来更加流畅、更加具有韵味。而且还出现了最早的女演员。随着京剧的发展和传播,以及科班的不断完善,京剧愈加流行,受众规模不断扩大。

同治、光绪年间,江南经济发展,交通较为便利,上海戏园中有各式各样的戏班,昆班、徽班以及山西班、绍兴班等等,曲种丰富,慢慢的有了仿京式戏园,并请北京戏班中的名角南下,还在广州置办华丽的行头,由此京剧艺术在南方日渐流传开来。

五四运动发生之后,中国逐渐变得开放,人们的戏曲观也得到改变,戏曲的文学性逐渐增强,在改编创作剧目时,强调结构严谨、语言优美,演员通过和笔者(文学界人士)接触,提高了戏曲演出的整体水平。这个时期的艺人已经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艺人组织也从封建行会转向具有近代色彩的职业公会。

在抗日战争年代,民族矛盾与国内矛盾错综复杂,京剧工作者尽自己所能宣扬抗日,创造出集抗日、生产、教育为一体的新剧本,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日渐得到保障,京剧也慢慢开始复苏。

京剧能在20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风风雨雨最后迎来彩虹,就意味着京剧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京剧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和突破,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京剧的艺术特征

(一)高度的综合性

一是综合范围广。京剧不同于话剧、歌剧、舞剧等多种戏剧形式,其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表现手段非常多样,而相对来说,话剧、歌剧、舞剧这些戏剧形式的表现手段都较为单一,比如话剧以故事的方式呈现,以动作和语言为主;歌剧以唱歌为主;舞剧则以舞蹈为主。而京剧则不同,它综合了唱、念、做、打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同时融入了表演、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元素,是一种极具综合性的艺术。

二是综合程度深。京剧把这么多的表现形式融合在一起,并没有显得杂乱无章,也不是强硬地拼凑,而是一种有机的整合。众多元素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共同成为京剧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二)特殊的程式性

程式性说的是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或者说是有一个固定的模板与顺序。但京剧的表现形式也不是完全的程式性,它的表现题材来源于生活又比生活更加艺术化,内容不如生活那样复杂、冗长,只是更加突出了剧目想要表达的主题。

(三)超强的自由性

欧洲古典话剧的舞台有严格的限制,要求话剧“情节、地点、时间”三者一致,而中国的京剧则完全突破了这一点,京剧解放了编剧、导演、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破了舞台在空间与时间层面的限制。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故宫中的畅音阁,内有上中下三层戏台,这个大戏台就拥有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威亚”和移步换景的功能,使观众在台下有非常好的观赏体验,可以说这种方式在当时非常高端和先进。从观众的角度来说,观众是来看戏的,那么演戏的角儿就应该通过自己演绎方式的不同,最大程度地带给观众惊喜,以最巧妙的形式进行展现,在表演过程中不断变换表演方式。

(四)显著的虚拟性

1.空间的虚拟:例如舞台的大小、高低,在平面上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2.时间的虚拟:一出戏的时间不能过长,要做到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看完整出戏,不能让观众轻易察觉到时间的变化,所以一般用一更、二更、三更这种表示时间的词语进行轻微的过渡,不留痕迹。

3.自然现象的虚拟:这种表现手法较为高超,比如表现黑夜,一般是灯光全灭,然后通过点蜡烛或者打灯笼的方式来展现;雷电则用敲锣来代替……这种自然现象的虚拟化,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给观众带来真实感,既不荒诞,不脱离现实,又能给人以享受。

4.地理环境的虚拟。

5.物体的虚拟。

五、京剧的其他艺术组成

(一)脸谱艺术

脸谱艺术是中国京剧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艺术形式。京剧中不同行当的人有不同的脸谱,而现在脸谱已经成为京剧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在国际舞台上也是熠熠生辉。脸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艺性脸谱,这种脸谱一般用绘画、刺绣、印刻等方式来呈现,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可用作纪念品、工艺品;另一类就是舞台实用脸谱,这类脸谱就是京剧中常用的脸谱,根据人物性格的需要改变脸谱的样式,用不同的颜色、图案等呈现不同的形态。脸谱的颜色有其各自的分类,例如:红脸表忠义、耿直(关羽);白脸表性格多疑(曹操);黄脸表骁勇凶悍(典韦)……最初京剧脸谱只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戏中人物的心理、性格,对人物进行一种塑造,但发展到现在,脸谱已然成为珍贵的民族艺术。脸谱根据效果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分类,其描绘方式也就不同(揉、勾、抹、破),图案亦不同。脸谱的类型、样式不是固定不变的,画脸谱之前演员会根据自己的脸型进行细微的调整。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人们凭空捏造的,是戏曲艺术家对生活的一种观察和体验,并综合史书记载,从而形成一种较为完整、规范的体系。京剧脸谱和京剧表演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成就,共同使得京剧拥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脸谱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二)舞台艺术

京剧的舞台艺术包含文学、伴奏、脸谱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它所涵盖的领域更宽、更广。舞台艺术要求舞台呈现的美学效果更加完美,表演更加细腻,注重虚实结合,唱腔悠扬婉转,伴奏与戏曲紧密结合。以京剧伴奏乐器为例,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按照固定的表演,京剧有固定的伴奏,乐队由文武场构成,通常文场伴歌、武场伴舞,二者相辅相成。文场以三大件为主,分别是京胡、京二胡、月琴,1923年梅兰芳在排练新戏《西施》的过程中感觉伴奏单调,便与琴师商议,最终把二胡加入伴奏中。武场则以打击乐器为主,有单皮鼓、大锣、铙钹等。在戏台上,人物的心理活动在音乐鼓点的伴奏下通过身段、念白等表现出来,伴奏可以烘托气氛,激发演员的表演潜能。随着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文武场也有所变化,一些现代曲目的出现,促使京剧伴奏中加入交响乐队,不断创新舞台艺术形式。舞台艺术的发展也推动着舞台美术的发展,戏曲人物的造型、服饰更加贴近生活,在拍新戏的过程中,既沿用传统,又推陈出新;布景在长期的发展中也有所变化,逐渐加入特技,当下的舞台由布景师与特技师共同完成,以不影响演员表演为宗旨,在能表现人物形象和剧目主题的情况下不断进行创新。

(三)名家流派

演员是戏曲舞台上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说舞台是以演员的表演为主的。京剧有着不同的行当,不同的行当也有着不同的名家流派。演员之所以能被称为名家,是因为他们有各自的天赋以及独特的表现力,经过了老师的传授、社会实践的积累,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对生活有深刻的感受。总之各个方面都很卓越,才能被称之为名家,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流派。流派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声腔特点,例如随着京剧的发展,出现了以谭鑫培为首的“谭派”,其可谓京剧有史以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老生流派;再往后看,旦角王瑶卿创立“王派”,逐渐打造了生旦并立的新格局。

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包括梅兰芳在内的四大名旦。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在学习京剧的道路上,幼年有好的启蒙老师,长大后又有好的搭戏对象,他善于向他人学习,吸收各派的艺术经验,又勇于创新。他编演了许多剧目,如《霸王别姬》、《洛神》、《黛玉葬花》等等,其中《霸王别姬》尤为著名,到现在还是经典剧目。

六、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对京剧有了些许了解,可知它综合性强、形式多样、内容生动,令人惊叹。随着当今世界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因而我们要加强京剧文化的传承,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要将京剧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并不断创新传播途径,使优秀的京剧文化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猜你喜欢

脸谱京剧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帖脸谱
京剧表演开始了
做个脸谱迎『六一』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我的京剧之路
灶王爷的“脸谱”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