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施光南声乐作品创作分析
——以歌剧《伤逝》为例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34期
关键词:施光南伤逝音乐作品

张 洋

(太原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歌剧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舞台表现形式,而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又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一样的历史意义与表达形式。《伤逝》的创作是以纪念文学家鲁迅先生诞辰100 周年而创作的,也是施光南笔下的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一部抒情性歌剧。施光南在《伤逝》这一作品中表达出了强烈的时代感,该作品融合了鲁迅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施光南先生的卓越音乐才能,将五四运动和改革开放做了纵向的对比,充分地体现出了施光南先生声乐作品中对时代感的敏锐度。在歌剧艺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人们更喜欢更具感情色彩的演唱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咏叹调应运而生。咏叹调对于歌剧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表现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伤逝》中《不幸的人生》就是采用咏叹调进行表现的经典选段。

一、施光南生平介绍

施光南生于重庆,自小就对音乐表现出极高喜爱,并且在音乐创作方面也展现出惊人的才华与天赋。施光南在从事音乐教育后,创作了许多被传唱至今的音乐作品。施光南先生的音乐作品中将对祖国的热爱和音乐进行了非常完美的结合。即便是在文革时期,施光南的音乐创作中所体现的仍然是自己坚守的对于祖国的热爱,并在文革结束后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创作了《祝酒歌》,用音乐的形式将当时人们内心的愉快加以展示。《祝酒歌》也成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音乐作品。施光南过世之后,荣获“人民音乐家”的美誉。施光南创作的《伤逝》不论是在音乐的表现形式,还是在作品人物形象塑造上,都是一部值得尊重的作品,该作品也被众多学校作为学生的教学内容。在《伤逝》这部作品中,施光南将西方音乐作品中的声乐体裁非常融洽地与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相结合,是一部将中西音乐完美创新的作品,在作品中既有力地表达了鲁迅先生作品的内容和精神,也将其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有效刻画。

二、歌剧《伤逝》的创作背景

纵观施南光先生的音乐创造,创作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前后时期,施光南的音乐作品非常具有时代性。在他的创作中不但积极吸收了西方音乐的形式,将其作为创作的给养,还借助西方音乐中的演奏技巧和演奏技术,融入自己的音乐作品,成为作品意识性创作内容。就施光南创作的《伤逝》这部音乐作品,我们能发现多处西方音乐片段以及技术指导的融合片段,这些融合之处正是施光南倾注心血,非常重视和关注的音乐动机之一。其中,施光南不仅仅重视这部音乐剧所凸显的音乐特性,还对民族特性加以强调。歌剧《伤逝》这部作品创作时正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鲁迅先生诞辰。作品中将鲁迅先生针对青年需顺应时代发展,做一个进步的新时期青年的意图凸显出来,传达了那个时期的人们对于新时代的渴望与向往这一中心思想,凸显出强烈的创新内涵与探索品质。

三、对歌剧《伤逝》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研究分析

《伤逝》这部歌剧作品是依照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小说中,讲述了深受五四思想影响,想要做一对新时代进步青年的主人公,子君与涓生自由恋爱的故事,小说的主题是为了凸显受旧社会习俗与文化影响,被传统思想压迫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想要得到自我个性解放,并能够自由相爱的人物形象。而歌剧创作的时代背景恰好处于改革开放的过渡时期,改革开放初期这部歌剧起到了丰富人们现代化意识,创造新时期现代化模式的重要作用,而正是这样的转化也促使改革开放的脚步更顺利、快速。两个先进青年在相识后能够勇于对传统的习俗与思想、偏见说不,这在当时是非常勇敢的行为,两个人坚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故事最后这美好的爱情终以失败结束。施光南的音乐剧创作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在《伤逝》这部音乐作品中更是将革命歌曲的演唱特点以及西方音乐的演奏技巧和技术相结合,将西方著作的精华都结合到作品中,在《伤逝》的内容中存在西方音乐作品的特色也是整个《伤逝》作品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施光南先生的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仍然是“音乐性”和“民族性”的结合。

对于《伤逝》的创作,仅以纪念鲁迅先生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出发点,凸显鲁迅先生作品中展现内涵的同时,通过音乐的形式与西方文化进行碰撞,做出大胆的创新,将鲁迅先生作品中所展现的“五四青年”热血沸腾的形象很好地塑造出来,强化了作品主旨的表达。整个歌剧都以两个主人公作为发展的主体与主线,并通过《一抹夕阳》《风萧瑟》《不幸的人生》这三个咏叹调选段将女主人公子君的故事展示在人们面前,让人们看到一个最初单纯、开朗、怀春的少女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迷惘、无望的家庭主妇形象,最后被抛弃,逐步认识到这个社会并且自我觉醒的全过程。在整部歌剧中,施光南将子君的人物形象设计得入木三分。另外,子君在舞台的唱段也尽显施光南用意,设计得非常具有层次性和节奏性,将子君面对不同人生际遇时的内在情绪的变化借助唱腔的变化凸显出来,丰富了子君这个人物的整体形象,让这个人物更加立体。整个作品中施光南综合使用二重唱、合唱、领唱与合唱相互结合的演唱形式,将整个歌剧以戏剧性演绎的同时体现出新的表现形式,并且表现出鲜明的抒情特性。

《伤逝》具有如下艺术特点:首先,《伤逝》在内容上更加贴合当时的背景,描绘了当时的青年才俊敢于与传统礼教相抗衡,另外也体现出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弱点,具备十分强烈和鲜明的现实注意色彩。其次,《伤逝》在舞台呈现方面也有别于传统的模式,舞台效果、灯光道具以及人物角色结合了西方的特色进行了改变。其中,多种体裁的音乐将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体现出来,将整个歌剧以更为感性的情感表达出来,将歌剧的抒情性和冲突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手段对于当时而言是一次大胆的创新。最后,在《伤逝》的创作中,施光南先生在创作中融入了西洋歌剧的特色,通过多种乐器的应用和音乐形式的融合,使其作品表现出更加强烈的交响性和立体性。整个《伤逝》歌剧的创作中,施光南先生仍然沿用鲁迅先生倒叙的方式来描述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伤逝》的主旨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是对青年人对自由和爱情追求的歌颂,但是其实更深层次的是想为世人敲响警钟,希望青年人能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寻找新的出路。

四、施光南先生声乐作品的创作特点分析

(一)浓厚的民族性特点

任何一个音乐作品中,调式调性作为整个艺术思维以及音乐整体审美的基础性表达,他的调式调性都深受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语言、文化以及律制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在《伤逝》这部作品中,施光南将具有中华传统艺术特色的五声调式以及延伸的变化调式运用其中,并结合西洋音乐的奏鸣曲式和国内宣叙调、咏叹调的曲式相互结合,通过对施光南的作品进行深入的赏析发现,《屈原》这部作品中也综合使用了宫调式,整个曲子从C 宫到F 宫离调后再次转回到C 宫。宫调的这种使用形式将整个音乐剧的气势凸显得更加大气、庄重、恢弘庞大。另外主人公坚贞不渝的品质与整个音乐剧的主体相互融合,让歌剧在整个情感上得到一定的升华,施光南在和声以及旋律的设计上,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体现出极强的民族性,比如子君在独唱《不幸的人生》时就转换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五声式和弦。

(二)强烈的戏曲性特点

戏曲是国内传统声乐表现形式之一,有浓厚的历史韵味,并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戏剧特色,在施光南的声乐作品中不难发现戏曲的足迹。比如在《伤逝》中涓生演唱《刺向我心头的一把利剑》时,使用的演唱技巧中就富含戏曲拖腔等多种意蕴,例如宣叙调、咏叹调的双重意境,将演唱的语调走势和音乐的旋律始终保持一致,这样就让单一西方宣叙调中添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唱腔,增加整个表演形式的韵味,让歌剧在演绎时更能凸显出中式音乐的神韵。

(三)更具中国式的创作思维

歌剧创作过程中,作品的创作核心有两个大的方面,首先是音乐,其次是剧情,这两个创作核心必须成为作曲家在创作中的关注重点。西方音乐剧或者歌剧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多以音乐作为整个剧情发展的主要手段,也就是说更加看重将音乐作为故事情节推动的主线,单纯地借助音乐来烘托整个剧情的氛围,而对于剧中的人物形象、内心活动的表达都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而与之不同的是,在施光南先生的创作中,他的创作思维主要是基于中国歌剧模式,以中国歌剧模式为主,更加注重舞台表现中人物形象以及内心活动的表达,通过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来推动音乐的变化和配合,这样的歌剧形式和舞台更加易于抓住中国人的情感线,也为歌剧的民族性和抒情性的体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束语

纵观施光南一生的作曲经历,虽短暂但却凭借自身高超的音乐才能和音乐天赋,在中国的歌剧发展上取得了杰出成就,并画上了浓厚的一笔。施光南先生的《伤逝》体现的艺术特点更是值得后人研究分析和学习,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突破发展而言是重要的指向灯。

猜你喜欢

施光南伤逝音乐作品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深切的怀念 珍贵的记忆
初冬
山乡春来早
姑娘的爱情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