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 世纪50 年代农村地区扫盲运动

2021-11-13董晓景

黑龙江史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乡村干部合作化识字

董晓景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0)

一、农村地区开展扫盲运动的缘起

一是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初,受战争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广大农民过着极其贫苦的生活。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就必须大力开展经济建设。为此,在努力恢复城市生产生活秩序的同时,中央政府制定并推行多项政策措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1953 年,在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工作的基础上,中央政府在农村地区开始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然而,由于广大农民缺乏足够的文化知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浙江绍兴新铁乡鲁东农业合作社,由于缺乏文化知识,财务保管员只能通过画图的方式进行记账。又如,山西昔阳县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1952 年的5 个发展至1954 年131 个。然而,在这131 个农业合作社中,有36 个农业合作社的会计因缺乏文化知识,无法胜任相应的工作。再如,山西平顺川底村农业合作社的一位会计,利用群众缺乏文化知识的特点,一年之内贪污获利584 元。一系列的事例说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与农业经济的发展,都需要文化知识作为支撑。只有农民掌握文化知识,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是群众与乡村干部搞好生产生活的需求。在传统社会中,由于缺乏获得文化知识的渠道,大部分民众处于文盲、半文盲的状态。据统计,截至1949 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接近九成。在这庞大的人口群体中,文盲率达到了惊人的95%。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质条件匮乏,吃饱穿暖是农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诉求。随着土地改革工作、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在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农民的诉求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物质需要,他们渴望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知识,获得参与农村治理的机会。在农民渴求文化知识的同时,乡村干部学习文化知识的需求同样迫切。如前文所提,在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文化知识,一些乡村干部只能通过画图的方式开展工作。如果工作内容相对容易,或许还看不出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但当承担的工作难度上升,缺乏文化知识便会让乡村干部在工作过程中感到困难与痛苦。因此,出于工作需要,乡村干部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

二、农村地区扫盲运动的实践

农村地区扫盲运动的开展,可以大体分为管理机构的确定、宣传动员工作的开展、师资培训工作的进行、教育形式的组织、教育内容的确定等内容。

1.管理机构的确定。由于扫盲运动初期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所以最初的农村扫盲工作处于无序的状态。为了克服这种情况,1952 年,中央决定设立扫盲工作委员会,并下设办公厅、编审司等部门,开展与扫盲运动相关的各项工作。1954 年,为了有效利用资源,根据国务院的指示,中央扫盲工作委员会与教育部合并。1956 年,中共中央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协会的设置旨在协助政府工作,推动各地区扫盲运动的进行。

2.宣传动员工作的开展。扫盲教育是政府自上而下开展的群众性运动,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更需要基层民众的配合。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扫盲运动中,各政府部门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动员工作。例如,一些农村地区的基层组织通过开办宣讲会、利用广播宣读政策等方式进行宣传,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扫盲运动。又如,全国妇联动员各级妇联通过走访调查、召开动员会等方式,在农村妇女间宣传扫盲认字的好处,并组织农村妇女进行识字学习。

3.师资培训工作的进行。为了解决扫盲工作过程中师资紧缺的问题,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例如,教育部于1950 年12 月发布《关于开展农民业余教育的指示》,提出扫盲工作过程中实行“以民教民”的方针,号召农村地区识字的人教不识字的人。紧接着,国务院于1955 年发布《关于加强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指示》,要求继续坚持“以民教民”的方针,通过专职教师与业余教师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1956 年,为了进一步解决师资短缺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要求对从事扫盲工作的业余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与业务能力。

4.教学形式的组织。扫盲运动的教学形式,从类型上划分,主要包括四种:一是冬学演变而成的业余学校。扫盲运动初期,由于各方面条件不成熟,农村主要采用冬学的形式组织农民进行识字学习。随着经验的积累与广泛的动员,农民业余学校开始出现,并成为常态。二是识字小组。这是通过指派专人负责,采用小组教学与生产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农民学习文化知识。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农村生产分散的情况,是农民业余学校的补充。通过识字小组的形式,不断提高农民的读报能力,也能进一步深入了解国家的战略政策。三是包教包学。包教包学是指一个人包教两三个人的情况,如夫妻识字、小先生串门送字等,即一个识字的人将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教给自己的亲戚朋友,是师资缺乏时常见的教学形式。四是记工学习班。是全国普遍推广的山东营南县高家沟村团支部记工学习班的经验,当时毛泽东主席认为这种方式很好,全国各地都应该效仿。记工学习班主要是将农民文化学习和生产合作化相结合,极大提高农民的学习积极性。

5.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部在1950 年发布的《关于开展农民业余教育的指示》中,要求“农民业余教育一般地应以识字学文化为主,配合时事、政策教育和生产、卫生教育”。因此,扫盲运动过程中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识字课、政治课、卫生课等三个方面。识字课方面,1951 年教育部发布的通知中,要求各地普遍推行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以求实现民众快速脱盲的目标。为了响应这一号召,不少地区创造出多样的学习方式。如北京市海淀区结合生产实际,通过组织地头学习小组等形式,解决农忙与学习间的矛盾。政治课方面,在扫盲运动开展之初,中央政府提出了引导农民思想,与国家根本利益保持一致的设想。因此,政治课教育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以抗美援朝等时政为主要内容,通过各种学习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通过集体主义教育、阶级教育等教育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克服农民思想上存在的不足。卫生课方面,面对一直存在的卫生治理压力,政务院要求各地有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为此,各地将爱国卫生运动与扫盲工作计划相结合,通过卫生宣传、开展卫生课、组织清洁队清洁环境等方式,在不耽误农业生产任务的情况下,提升农民的卫生意识与健康水平。

三、农村地区扫盲运动的成效和时代意义

在传统社会中,农民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学习文化知识。随着农村地区扫盲运动的开展,农民获得了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的机会。如果说土地改革工作、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使农民在经济上翻了身,扫盲运动的开展则是让农民在精神上翻了身。

从农民个人角度而言,扫盲运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农民的生活状况也得到了改善。通过接受扫盲教育,农民能够独立完成读书看报、记账写便条等诸多事项,日常生活因此大为便利。与此同时,随着文化水平的提升,农民可以通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获取更多的收益,实现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标。更有甚者,一些农民在获得文化知识后,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乡村干部,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的同时,自身理想得到了实现的机会。

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而言,扫盲运动的开展,在淘汰落后习俗的同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传统社会中,由于缺乏文化知识,每当出现疾病与灾难时,农民难免在迷信思想的影响下,作出并不科学的举动。随着扫盲运动的开展,农民的文化水平得到提升,受科学理性价值观的熏陶,农民逐渐摆脱迷信思想的影响,落后的文化习俗因此得到摒弃。与此同时,扫盲运动的开展可以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文化知识本身不是劳动力,但在接受扫盲教育后,农民可以将学到的文化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结合1950 年代的时代背景而言,扫盲运动的开展提升了农民的文化素养,给农民个体从事农业生产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国家层面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带来了帮助。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农村地区的扫盲运动仍然具有价值。农村地区扫盲运动的广泛开展,真正打破了精英教育和贵族教育的魔咒,使得旧社会中只有地主阶级才能享受到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全中国人民都可以享受的全民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全中国人民都认识到了教育给国家、社会乃至每一个个体公民所带来的益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依靠教育,国家的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积极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不仅是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挑战和新课题的关键一步 ,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内心渴求。

猜你喜欢

乡村干部合作化识字
合作化时期农村劳动管理研究的三个维度
乡村干部工作的助手、生活的知音
绩效管理下乡村干部行为模式研究
乡村干部涉黑犯罪的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干部要突破的四个关*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识字谜语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